1. 首页 > 电商出海

印尼政府是否已确认哪些低于100美元的商品可通过电商跨境进口

印尼跨境电商政策突然转向:四类低价商品“破例”入境,背后藏着什么算盘?

哎,这事最近在跨境电商圈炸了锅。10月底还风传印尼要全面禁止100美元以下进口商品网售, 后来啊11月初突然反转——政府悄悄划了道口子,允许四类低价商品继续通过电商跨境进口。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对跨境卖家来说是利好还是新坑?咱们掰开揉碎了说。

政策“急转弯”:从“一刀切”到“白名单”

10月31日 印尼经济事务协调部长Airlangga Hartarto牵头开了个会,主题是“收紧进口货物流入”。当时坊间传得邪乎, 说政府要搞“100美元地板价”,低于这个价位的进口商品一律不准在Shopee、Lazada这些平台卖。跨境卖家们当时就懵了——要知道,100美元以下订单可是东南亚市场的流量密码,占比超六成啊。

敲定了!印尼政府确认这4类低于100美元的商品可通过电商跨境进口!
敲定了!印尼政府确认这4类低于100美元的商品可通过电商跨境进口!

后来啊第二天中小企业部长Teten Masduki突然在Instagram上放风:“定了!政府搞了个‘正面清单’,低于100美元也能卖!” 到了11月2日 Airlangga部长发书面声明确认:书籍、电影、软件、音乐这四类商品,哪怕单价不到100美元,照样能跨境电商进口。这波操作,比坐过山车还刺激。

四类“幸运儿”:书籍、电影、软件、音乐的通关特权

具体是哪四类?咱们看仔细了:书籍、电影、音乐、软件。别以为这四类是随便选的——背后全是知识产权和本土产业的考量。贸易部长Zulhas后来解释, 这四类商品要么是印尼不生产的,要么是“不依附于印尼知识产权”的,要么能“传播知识、激发创造力”。

更关键的是这白名单不是一劳永逸的。Zulhas明确说了:“每六个月更新一次。” 啥意思?就是政府会盯着这四类商品的市场表现,要是发现冲击了本土相关产业,随时可能踢出清单。2023年11月刚公布的白名单里 书籍还细分了9个HS编码,电影和软件各5个,音乐4个——管得细着呢。

“负面清单”来了:这些低价商品直接“死刑”

有白名单就有“黑名单”。除了那四类, 其他低于100美元的进口商品,要么乖乖卖100美元以上,要么滚去用印尼本土的电子交易系统PMSE进口。哪些商品躺枪了?纺织品、鞋类、化妆品、儿童玩具、食品饮料、箱包……全是跨境平台的爆款品类。

更麻烦的是这些“死刑商品”想卖高价也不是随便卖的。化妆品得有BPOM认证,食品要SNI证书,还得清真认证。某跨境服装卖家在2023年11月中旬就吐槽:“以前9.9美元的T恤能卖, 现在要么卖到100美元,要么走PMSE——两头堵。”

本土保护VS消费者福利:政策背后的拉锯战

印尼政府为啥突然“松口”这四类商品?表面看是“保护本土产业”,但细想有猫腻。本土出版社、 影视公司早就抱怨过“进口书籍冲击市场”,但政府偏偏放开了书籍进口——主要原因是印尼学生太依赖外文教材了禁了怕引发舆论反弹。音乐和软件也是同理:本土数字内容产业薄弱,禁了反而让本土用户用盗版,得不偿失。

反过来想,为啥纺织品、鞋类这些管得死?主要原因是这些产业是印尼的“饭碗”。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印尼纺织品进口额同比增长28%,其中60%是100美元以下的低价商品。政府怕本土小作坊倒闭,只能“壮士断腕”。但消费者不买账——雅加达大学生Ayu在社交媒体吐槽:“以前50美元能买三件快时尚, 现在一件就要100美元,谁乐意?”

卖家求生指南:白名单商品怎么玩?负面清单怎么破?

对跨境卖家政策变了玩法也得跟着变。先看白名单里的四类商品:2023年11月, 深圳某跨境书籍卖家就抓住机会,把原版儿童绘本价格压到80美元,两周内订单量环比激增40%。为啥?主要原因是其他品类被卡死了流量都往这边涌了。但要注意,HS编码别填错——比如把普通小说填成“教材”,可能被海关扣货。

负面清单的商品就头疼了。服装类卖家2023年12月想了个招:把两件T恤打包卖120美元,单价“达标”。后来啊呢?转化率直接从8%掉到3%——消费者不傻,谁不知道这是在钻空子?更现实的办法是:要么申请本土认证,要么把供应链搬到印尼。

PMSE系统:跨境卖家的“新战场”还是“新坑”?

政府一直在推PMSE系统,说这是“本土电商进口唯一合法渠道”。但2023年11月的数据显示, PMSE日均订单量才2000单,而Shopee跨境单日订单量超50万——差距太大为啥?主要原因是PMSE手续费高达8%,还要求卖家在印尼注册公司。某3C卖家吐槽:“我宁愿把商品卖到100美元,也不愿用PMSE——那点利润还不够交税的。”

但政府没打算放弃。2024年1月,印尼财政部放出风声:要给用PMSE的卖家减税。这或许是个信号:未来PMSE会成为主流,现在进去的卖家,可能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未来半年:白名单会变吗?卖家该囤货还是撤场?

既然白名单每六个月更新,2024年5月就是第一个“生死节点”。书籍类卖家得盯着本土出版社的动向——如果他们联名抗议“进口教材太多”,政府很可能把教材踢出白名单。音乐类卖家则要小心:本土音乐平台正在崛起, 2024年Q1他们的曲库量就增长了35%,政府可能会“保护本土歌手”。

对大部分卖家 现在最该做的是“两条腿走路”:赶紧研究PMSE系统,或者找本土代理——毕竟2024年下半年,政策大概率会更严。某深圳跨境公司负责人在2023年12月的行业峰会上就说:“别赌政策会宽松,赌输了就真没机会了。”

写在再说说:政策“翻烧饼”里藏着商机?

印尼跨境电商政策这半年,跟“翻烧饼”似的。但仔细想想,每一次“翻面”都有机会。2023年10月禁令传言时有人清仓跑路,有人囤货赌政策,后来啊11月白名单一出,囤货的人赚了。现在2024年5月的更新节点又近了——你是当那个慌不择路的“逃兵”,还是那个提前布局的“猎人”?

跨境电商这行,从来不是“躺赚”的买卖。政策是风,你是帆,怎么借风,怎么避浪,考验的是眼光,更是魄力。印尼市场水深,但机会也大——关键看你敢不敢下水,会不会游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