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市场考察后,TikTok是否应该扎根本土
从洛杉矶仓库到TikTok办公室:一场扎根本土的赌局
在洛杉矶东区的物流仓库里 堆满了贴着“TikTok Shop”标签的包裹,仓库老板老王一边叉货一边念叨:“这半年来的货量,比过去三年加起来还多。”隔壁办公室里几个穿着连帽衫的年轻人正对着电脑屏幕上的直播数据皱眉,其中一个突然拍桌子:“又误封!申诉流程比国内慢三天!”这大概是当下TikTok美国市场的缩影——机会遍地,坑也不少。
市场热得发烫, 但脚下的地是烫的
黑五期间的数据像一剂强心针:TikTok Shop日销售额冲到700万美元,有人预估年营收能到175亿美元。跨境电商圈子里谁不盯着这块肥肉?但这次跟着考察团跑了旧金山、洛杉矶、纽约三地,听到最多的反倒是“你准备了多少钱亏”。

年销近百亿的品牌创始人老周,这次跟着我们一起跑市场。问他为啥亲自来他说:“职业经理人看市场和创始人看市场,差一个维度。”在洛杉矶一个共享办公空间, 他盯着TikTok美国区的直播界面看了半小时突然说:“国内团队做美区,就像隔着毛玻璃开枪,看着靶心,打不中。”
确实机会是真的。美区用户消费力摆在那,单客客单价比东南亚高3倍,退货率却只有一半。但问题也是真的。我们在亚马逊仓库对比过:同样一件卫衣,Amazon两天到,TikTok Shop三天还没发货。物流环节的卡顿,直接拖垮了用户体验。更麻烦的是平台政策,一个直播间突然被封,申诉流程能拖一周,这中间的流量损失,够国内团队小半年利润。
落地本土:是解药还是毒药
“必须落地!”这是我们在洛杉矶华人电商圈里听到的最强音。理由很实在:网络环境、设备IP、内容本土化,这三道坎在国内根本绕不开。一个做直播的老板给我们算账:国内搞TikTok直播,每月设备环境成本少说一万五,还得提防风控。到了洛杉矶,这些问题一键清零,本地主播时薪25-35美金,比国内请外教便宜一半。
但“落地派”内部也有分歧。有人觉得该高举高打, 像那位一年亏了20个直播间的老板,直接开20个本地团队,赌政策红利;有人觉得该慢慢来先在国内做短视频和红人营销,等直播土壤熟了再冲。
反方声音也不小。做TSP代播的小李在德州落地半年, 最近把团队撤回了国内:“本地运营月薪4000美金,房租每月2.5美金/英尺,供应链跟不上,每天就是烧钱。”他举了个例子:给本地达人寄样品, 邮政三天到,FedEx隔天到,但运费是国内的三倍,再说说只能选邮政,后来啊达人收到时样品都过季了。
最现实的还是成本问题。洛杉矶华人圈里流传着一句话:“落地容易养难。”一个本土团队起步,人力+场地+设备,至少准备50万美金。更头疼的是跨国协同。国内下午四点发需求,美国凌晨一点才能收到,等回复又得倒时差,效率低得让人抓狂。
洛杉矶:为什么是这里不是别处
关于落地城市,考察团里吵过好几次。纽约人觉得流量大,德州人说成本低,西雅图人强调科技人才多。但再说说多数人还是选了洛杉矶,理由有点“接地气”。
Long Beach港口就在南边,集装箱堆得像山,货进美国从这里走最便宜。做供应链的老板老张带我们看了他的仓库:“从这里到洛杉矶市区,货车两小时到,比从纽约到新泽西还快。”物流成本降下来货周转率能提30%,这对跨境电商就是命根子。
接下来是生态圈。华人背景的TikTok公司,近一半扎堆洛杉矶。随便找个咖啡馆,隔壁桌可能就在聊达人合作。我们在Santa Monica遇到一个做CAP的团队, 三个月内帮20个品牌对接了本地达人,转化率比国内团队做的短视频高2倍。“密集交流能快速迭代, ”他们的运营说“国内想找个懂TikTok美区的运营,工资开到3万美金都难找,洛杉矶随便招。”
成本也意外地友好。比起纽约曼哈顿每月80美金的/英尺房租,洛杉矶西区只要2-2.5美金,换算下来和上海徐汇区差不多。更关键的是 这里有现成的“美式内容素材”——好莱坞就在西边,随便在街上都能拍到穿得像电影主角的年轻人,拍出来的视频自带本土感。
商家还是服务商:两条腿怎么走路
落地后以什么身份切入,成了大家最头疼的问题。考察团里做供应链的老板们都想当商家,觉得有货才有话语权;做内容的偏想做服务商,觉得备货风险太大。
其实两条路都能走,但要看团队基因。手里有本土货盘的, 比如做服装的Sally,她在洛杉矶开了个买手店,专挑美国小众设计师款,做TikTok直播后客单价涨到120美金,退货率不到8%。她说:“国内团队选品总差口气,本地选品就像给自己买衣服,准没错。”
没货盘的,往服务商走更稳。做TAP团长的老王,带着5个人的小团队,专门帮达人对接供应链,抽佣15%。最近刚帮一个美妆达人做了场直播,3小时卖了5万美金,他自己分了7500美金。“不用备货,不用售后专注做内容分发和达人对接,轻资产运营。”
但有个坑得避开:别想着通吃。见过有团队既做商家又做服务商,后来啊两边资源抢,供应链顾不上达人,直播间又缺内容,再说说两头空。
时机:早了是先烈,晚了是炮灰
“什么时候落地?”这个问题在考察团里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觉得现在就得冲,政策窗口期就一两年;有人觉得再等等,直播生态还没熟。
从英国和东南亚的经验看,直播从爆发到成熟,大概需要4-6个月。现在美区还是短视频和达人的天下规模化商家直播还没形成。我们在洛杉矶看了10场本地直播,场均观看量5万,转化率却只有1.2%,比东南亚低一半。“土壤没肥,种下去也长不出来。”做直播培训的Jason说。
但等也有等的代价。政策风险随时可能来特朗普政府当年就扬言要封禁TikTok,虽然再说说没成,但谁敢保证下次不会?而且现在入场,还能抢到早期红利。今年年初落地的团队,现在拿达人合作成本比半年前高了40%,再晚,可能连达人档期都约不上。
比较稳妥的做法是:先在国内做短视频和红人营销, 积累数据和货盘,一边在美国找本土合伙人。老周这次来就带了两个美国讼师和会计师,他说:“本地合伙人对政策、税务的理解,能少走很多弯路。”
写在再说说:踩在土地上, 才能闻到机会的味道
这次考察团里有亚马逊卖家转型,有大厂出来创业,有厂二代接班,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但有个共识:想做好TikTok美区,一定要亲自来看看。在洛杉矶的TikTok办公室,墙上写着一句英文:“数字世界的故事,需要真实世界的脚本来写。”
其实扎根本土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落地、何时落地的问题。有人带着50万美金来赌,有人带着10个人的小团队试错,有人在等政策明朗。但无论如何, 得先站在洛杉矶的街头,看看港口的集装箱,听听咖啡馆里的电商讨论,摸一摸美区用户真实的需求,才能知道这步棋,到底怎么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