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为何驳回对亚马逊涉嫌滥用市场垄断优势的指控
一场被驳回的垄断指控:亚马逊在印度的“平安区”有多大
荷兰品牌比佛利山庄马球俱乐部大概没想到,自己精心准备的“反垄断战书”会被印度商业竞争委员会轻轻驳回。2023年9月11日 CCI发布正式声明,驳回了BHPC对亚马逊旗下Amazon Sellers Service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指控。这个后来啊让不少关注印度电商市场的人感到意外——毕竟 亚马逊在印度的“动作”一直不太低调,从Cloudtail的独家优势到自营产品的折扣轰炸,外界对其“垄断”的质疑声就没停过。但CCI的结论很明确:亚马逊没达到“市场支配地位”的标准,自然谈不上“滥用”。
仿冒品、 折扣、搜索优先级:BHPC的愤怒与CCI的“冷漠”
BHPC的指控理由听起来很充分:他们在亚马逊印度平台上发现了大量仿冒品,这些产品价格比正品低三倍,直接拉低了品牌调性。更让BHPC恼火的是 他们认为亚马逊在背后“推波助澜”——不仅给自营渠道Amazon Exports和Cloudtail提供巨额折扣,还给了更高的搜索排名和更好的客户评价。这种“区别对待”让BHPC觉得, 亚马逊在用平台优势“绞杀”中小品牌,为其他公司进入印度市场设置了障碍。

但CCI对这些“凭据”似乎不太买账。监管机构指出,仿冒品问题“不适合进行反托拉斯审查”,建议BHPC通过其他律法途径解决。至于折扣和搜索优先级,CCI认为这些行为“不太可能对市场竞争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这个判断有点反常识——毕竟在电商行业, 搜索排名和折扣几乎是“流量密码”,优势方多拿一点,劣势方可能就少很多机会。但CCI的逻辑是:在没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前提下这些行为顶多算“商业策略”,上升不到“垄断滥用”。
35%的市场份额:够不够“支配”?
为什么CCI认为亚马逊没达到“市场支配地位”?关键数据来自2019年6月Redseer发布的市场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亚马逊和Flipkart两大头部平台合计占据约35%的市场份额。CCI据此认为, 这个比例算不上“绝对优势”——毕竟市场上还有Myntra、Ajio、Koovs等多个垂直平台在竞争,亚马逊只是“参与者”之一,而非“规则制定者”。
这个数据对比很有意思。如果单看整个印度电商市场, 亚马逊和Flipkart的份额确实更高,但CCI把范围缩小到了“线上时装销售”这个细分领域。这种“限定市场”的做法,直接削弱了“垄断”指控的基础。毕竟如果在一个细分赛道里有多家企业分食蛋糕,很难说哪一家能真正“支配”市场。不过也有声音质疑:35%的份额虽然不算“绝对支配”, 但加上亚马逊在其他品类的影响力,综合来看是否构成“相对支配”?这个问题CCI没在这次裁决中深究。
Cloudtail与Amazon Exports:亚马逊的“左手倒右手”游戏
BHPC和中小卖家最不满的, 其实是亚马逊与Cloudtail、Amazon Exports之间的关系。Cloudtail是亚马逊与印度零售商Catamaran Ventures的合资公司, Amazon Exports则是亚马逊的全资子公司,两者在平台上都属于“超级卖家”,享受着普通卖家没有的特权:比如更低的佣金、更高的曝光、更快的物流。
“全印度在线供应商协会”曾指控, 亚马逊的“批发业务部门”会从制造商那里批量采购商品,然后亏本卖给Cloudtail,再让Cloudtail在平台上以超低价格销售。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模式, 直接挤压了中小卖家的生存空间——普通卖家拿不到这么低的进货价,自然没法在价格上竞争。
但CCI似乎并不认为这构成“滥用”。监管机构可能考虑到了印度电商的特殊性:外资企业在印度开展多品牌零售业务受限, 亚马逊通过“批发+平台”的模式规避了政策限制,这种操作虽然游走在灰色地带,但并不直接违反反垄断法。至于“亏本销售”, 在电商行业本就是常见策略,平台方给“自己人”资源倾斜,也并非亚马逊独有——Flipkart与沃尔玛的关系,本质上也是如此。
反垄断的“高标准”:印度监管为何对巨头如此“宽容”?
从BHPC到“全印度在线供应商协会”,针对亚马逊的垄断指控并非孤例。但印度监管机构的驳回率却很高。这背后其实是印度对“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标准非常严格。根据印度《竞争法》, 要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企业必须先满足三个条件:在相关市场占有显著份额、拥有强大的市场势力、能够排除竞争。亚马逊在印度明摆着没达到这个门槛。
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印度对电商巨头的“矛盾心态”。又担心它们挤压本土企业,形成“赢者通吃”。这种“既要发展又要制衡”的心态,让CCI在裁决时格外谨慎——既要保护市场公平,又不能扼杀创新活力。
2021年1月, CCI曾对亚马逊和Flipkart展开反垄断调查,原因是手机品牌与电商平台签署的“排他性协议”以及“优待特定卖家”。但两年过去, 调查进展缓慢,外界猜测监管机构可能也面临“取证难”的问题——电商平台的数据不透明,让“滥用行为”很难被坐实。
中小卖家的“绝望”与亚马逊的“生态逻辑”
对中小卖家 亚马逊在印度的“生态”更像一个“玻璃笼子”:看起来能接触到海量用户,其实吧处处受限。一位在亚马逊印度平台销售服饰的卖家曾私下抱怨:“同样的产品, Cloudtail的价格能比我低30%,我拿什么拼?搜索排名永远在第三页,订单少得可怜,还不如去其他小平台试试。”
但亚马逊有自己的“生态逻辑”。平台认为, 给Cloudtail、Amazon Exports等“超级卖家”资源倾斜,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自营渠道的商品质量有保障,物流更快,售后更完善,这能吸引更多消费者来到平台,从而带动整个生态的增长。至于中小卖家,平台可以通过“培训计划”“流量扶持”等方式帮助它们成长。这种“先做大蛋糕,再分蛋糕”的逻辑,在平台看来是合理的,但在中小卖家眼里却是“不公平的竞争”。
2022年, 印度民族主义组织Swadeshi Jagran Manch曾要求政府撤销亚马逊和Flipkart在印度的运营许可,理由是它们“尚未寻求政府批准就开展多品牌零售活动”。这种声音虽然代表少数极端派,但也反映了部分本土势力对电商巨头的警惕。
跨境电商的“印度陷阱”:如何避开反垄断雷区?
对跨境电商印度市场充满诱惑,但也暗藏风险。亚马逊的经历给其他企业提了个醒:在印度做电商,不仅要懂市场,更要懂“监管规则”。
**第一,别碰“排他性协议”红线。** 手机品牌曾因与亚马逊、 Flipkart签署排他性协议被调查,跨境电商如果与供应商或卖家签订类似协议,很可能招致监管关注。印度政府对外资企业的“排他行为”特别敏感,容易联想到“垄断打压”。
**第二,平台规则要透明。** 亚马逊给Cloudtail的“特殊待遇”之所以引发争议, 很大程度上是主要原因是规则不透明——中小卖家不知道为什么某些卖家能获得更高搜索排名,这容易滋生不满。如果平台能公开资源分配的标准,或许能减少质疑。
**第三,本土化合作是关键。** 亚马逊选择与Catamaran Ventures合资成立Cloudtail,就是本土化策略的体现。在印度,与本土企业合作不仅能规避政策风险,还能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这对长期发展很重要。
垄断的“灰色地带”:平台经济的新挑战
亚马逊在印度的遭遇,其实反映了全球平台经济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如何界定“市场支配地位”?在传统行业, 垄断往往表现为“一家独大”,但在平台经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让垄断认定变得模糊——亚马逊既是平台方,又是卖家,还是服务商,这种多重身份让它能游走在“竞争”与“垄断”的灰色地带。
印度监管机构的谨慎态度, 或许是一种“无奈之举”:在缺乏明确律法框架的情况下与其贸然判定巨头“垄断”,不如给市场更多发展空间。但这种“宽容”也可能带来隐患:如果平台持续利用优势挤压中小玩家, 长期来看会削弱市场创新活力,到头来损害消费者利益。
BHPC的指控被驳回了但亚马逊在印度的“垄断争议”远没有结束。因为印度电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监管机构可能会重新审视“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标准,平台与卖家的关系也需要更清晰的规则来约束。对跨境电商印度市场就像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游戏——看懂规则,才能走得更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