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ee与Google合作,为入驻品牌提供电商广告方案
东南亚电商的流量困局:Shopee与Google的合作是解药还是新坑?
东南亚的电商市场就像一块刚被发现的金矿, 各大品牌挤破头想往里钻,可真正能挖到金子的没几个。问题出在哪?流量太贵,转化太低,广告投放像在撒钱打水漂。直到最近, Shopee和Google突然宣布要深度绑定,推出“Google Ads with Shopee”方案,给品牌方画了个饼:在Shopee的店铺里就能直接做谷歌广告,还能一站式监控效果。这听着像是雪中送炭,但仔细琢磨,这里面藏着多少品牌没看透的门道?
从“各自为战”到“双向奔赴”:Shopee与Google的算盘
说起来 Shopee和Google的这次合作,倒像是两个老搭档终于决定同居了。过去, 品牌想在Shopee卖货,还得跑去Google Ads单独开广告账户,两边数据不打通,广告效果全靠猜。现在好了 Shopee Brands Suite里直接嵌入了谷歌广告工具,品牌方不用再在两个平台间来回跳,登录一个账号就能搞定从广告创建到效果监控的全流程。

Google的应用程序、 电商及娱乐部门负责人Samuele Saini在发布会上说:“东南亚电商这几年增速快得吓人,2025年市值可能冲到1500亿美元,消费者已经习惯了网上买东西,不管是大牌还是小商家,都得赶紧在互联网上立住脚。”这话听着像是在夸市场潜力, 但细想一下Google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东南亚的搜索流量和电商购物场景正在加速融合,谁掌控了流量入口,谁就能在未来的数字广告市场里卡位。
Shopee的算盘更直接。作为东南亚本土电商的龙头,它早就被Lazada、TikTok Shop这些对手逼得有点喘不过气。尤其在印尼、 马来西亚这些核心市场,流量成本一年比一年高,品牌方抱怨“投了广告没订单”,平台方却觉得“品牌不舍得花钱”。现在绑上Google这棵大树, 等于给品牌方递了根“流量杠杆”——用谷歌的搜索数据和AI算法,帮品牌找到更精准的潜在客户,再引流到Shopee的店铺里成交。这波操作, 既帮Shopee留住了品牌客户,又让Google在东南亚的电商广告市场抢占了先机,算是各取所需。
品牌方的新工具:真能解决“投钱不讨好”的难题?
对品牌最头疼的永远是“广告费打水漂”。比如一个卖美妆的小品牌, 在Shopee上开了店,投了谷歌广告,后来啊点击量不少,可真正下单的人寥寥无几。问题可能出在广告素材和落地页不匹配,也可能是目标人群没选对。现在“Google Ads with Shopee”方案里 有个“定制广告营销活动”的功能,允许品牌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比如新品推广、清库存、节日大促,单独设计广告策略。
举个例子, 2023年11月,马来西亚的一个本土护肤品牌用了这个方案,专门针对“敏感肌修复”这个关键词做谷歌购物广告,一边在Shopee店铺里设置了对应的优惠套装,后来啊广告点击成本降低了25%,转化率直接从3.2%冲到了5.8%。Shopee品牌合作部在2024年1月的案例报告里提到, 这类“精准关键词+店铺联动”的策略,能让品牌的广告ROI提升30%以上。
还有个实打实的好处是“数据可视化”。以前品牌方投谷歌广告,得下载报表再手动导入Shopee的后台,数据对不上是常事。现在通过Shopee Brands Suite, 所有谷歌广告的曝光量、点击率、加购率、成交转化数据都能实时同步,品牌方甚至能看到“哪个关键词带来的订单最多”“哪个时间段广告效果最好”。这种“一站式数据监控”对中小品牌特别友好, 不用专门请个懂数据分析的运营,老板自己就能盯着数据调整策略。不过话说回来数据好看不代表钱就花得值。有品牌运营吐槽过:“数据是透明了 但谷歌的单点击成本还是比Facebook贵一倍,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到底该往哪砸,还是得精打细算。”
案例拆解:从“流量焦虑”到“订单爆发”的品牌实操路径
光说不练假把式,咱们看个真实案例。2023年9月,新加坡的一个母婴品牌入驻Shopee后一直面临“流量起不来”的困境。他们尝试过投Shopee内部的广告, 但用户群体太泛,转化率只有2.1%;后来又试了谷歌搜索广告,但主要原因是对东南亚用户的搜索习惯不熟悉,关键词选得不对,广告费花了不少,订单却没涨多少。直到11月“Google Ads with Shopee”方案上线,他们才找到突破口。
品牌的运营团队做了三件事:,利用Shopee Brands Suite里的“转化路径分析”功能,发现“广告点击-加购-下单”的流失率高达60%,于是在加购页面增加了“限时9折”的弹窗,刺激用户完成购买。
后来啊, 到12月,这个品牌的谷歌广告点击成本从0.8美元降到0.5美元,订单量环比增长85%,其中马来西亚市场的转化率提升到了6.3%。这个案例说明,工具只是辅助,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品牌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和跨平台策略的协同。
藏在合作背后的“冷思考”:中小品牌别被“一键投放”忽悠了
虽然Shopee和Google的合作听起来很美好, 但品牌方得清醒一点:没有万能的“广告神器”,只有合适的“策略组合”。尤其对中小品牌预算有限,经不起试错。有几个坑得提前避开:
第一个坑是“盲目追求流量”。Google Ads的搜索流量大, 但竞争也激烈,热门关键词的CCP可能高达2美元以上,中小品牌如果直接跟大品牌抢“护肤品”“手机”这类泛词,广告费烧得比纸还快,却拿不到多少订单。不如学那个母婴品牌,扎到细分长尾关键词里虽然流量小,但转化率高,反而更划算。
第二个坑是“忽视本地化适配”。东南亚各国文化差异大, 印尼用户喜欢看视频广告,马来西亚用户更吃图文种草那一套,如果广告素材直接复制国内的风格,效果肯定差。有在越南市场的品牌做过测试,同样的产品,用本地模特拍摄的广告比用中国模特的点击率高40%。Google Ads with Shopee虽然提供了工具,但本地化内容还得品牌自己下功夫。
第三个坑是“过度依赖数据”。数据能反映问题,但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比如某个品牌的广告点击率高, 但加购率低,可能是产品价格问题,也可能是详情页描述不够吸引人,这时候不能光盯着数据调整关键词,还得回归产品和用户本身。有运营分享过经验:“数据告诉你‘哪里不对’,但‘怎么改对’,得靠你对用户的理解。”
差异化策略建议:让广告预算花在“刀刃”上的三个技巧
想真正用好“Google Ads with Shopee”方案,品牌得有自己的打法。这里分享三个的技巧:
第一个是“场景化关键词组合”。除了常规的产品关键词, 还可以加入“使用场景+痛点”的长尾词,比如“办公室久坐腰疼靠垫”“敏感肌夏日防晒霜”。这类关键词搜索量不高,但意图明确,转化率往往比泛词高2-3倍。2023年12月,泰国的一个家居用品品牌用这个策略,广告转化率从3.5%提升到了7.2%。
第二个是“广告素材与店铺活动联动”。比如谷歌广告里推“新品上市”, 对应的Shopee店铺就得设置“首单立减”或“买一送一”活动;广告里强调“限时折扣”,店铺首页就得突出倒计时 banner。这种“广告-落地页-活动”的一致性,能大幅提升用户信任感,减少跳出率。Shopee的官方数据显示,这种联动的广告,加购率平均提升28%。
第三个是“预算。比如发现某个关键词的“点击-加购”转化率特别高, 就适当增加这个关键词的预算;如果某个广告组的点击成本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就果断暂停。有品牌运营用“预算倾斜算法”测试过优化后的广告ROI比平均分配预算时高出45%。
未来展望:这场合作会改变东南亚电商的竞争格局吗?
Shopee与Google的合作, 短期看是给品牌方提供了便利,但长期来看,可能会重塑东南亚电商的流量分配逻辑。过去, 平台的流量入口相对封闭,品牌想获客主要靠平台内的广告工具;现在谷歌的搜索流量和Shopee的电商场景打通,等于给品牌开辟了一条“从搜索到成交”的快车道。这对那些擅长数字营销的大品牌是利好, 他们能更高效地整合流量资源;但对中小品牌竞争压力反而可能更大——主要原因是当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时比拼的就是对用户的理解、产品的创新和运营的精细化。
再说一个,Lazada、TikTok Shop这些对手肯定不会坐以待毙。说不定接下来会看到“TikTok Ads with Shopee”“Meta Ads with Lazada”之类的合作,整个东南亚电商市场可能会进入“平台+科技巨头”的深度绑定时代。品牌方需要提前布局,不仅要熟悉单一平台的工具,还要学会跨平台的协同营销,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不掉队。
说到底,Shopee与Google的合作,本质是流量和数据的博弈。品牌方别被“一键投放”的便捷冲昏头脑, 真正能带来订单的,永远是精准的用户洞察、优质的产品体验和灵活的策略调整。工具只是锦上添花,做好基本功,才能在这场东南亚电商的混战中活下来甚至活得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