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4美国消费者是否将使用10亿小时网购应用
10亿小时网购时长:Q4美国消费者的“数字狂欢”还是“理性回归”?
移动电商的战鼓已经敲响,App Annie的一则预测像颗炸弹扔进行业:Q4美国消费者在网购应用上将花掉近10亿小时。这个数字听着够震撼,同比增长50%,相当于每个人每天刷应用多出1小时。可问题来了这波“时长狂欢”真能如期上演吗?还是说经济压力和消费者心态的变化,会让这个数字变成画饼?
数据狂欢背后:移动电商的“疫情红利”还能吃多久?
2020年那会儿,移动电商的增速简直像坐了火箭。App Annie的报告摆在那儿:全球消费者在购物应用上花了820亿小时比2019年猛增30%。封城、社交距离,线下店关得七七八八,手机成了唯一的购物入口。英国和美国的电商应用周平均流量, 2020年第二季度 compared to 2019年第四季度,直接涨了25%和10%。那时候的移动端,简直是躺着赚钱。

可两年过去了疫情红利正在消退。2022年美国零售总额同比跌幅, 4月一度冲到19.9%,虽然后来第三季度回暖到增长2.2%,但失业率还是疫情前的两倍多。消费者兜里钱紧了能花在刷应用上的时间,真的会按剧本走吗?数据显示, 80%的美国消费者认为美国已经陷入或即将陷入经济衰退,这个比例在Q3还是76%,数字在涨,焦虑也在涨。
对抗性视角:10亿小时预测, 忽略了“时长不等于转化”的残酷现实
平台们总爱把“用户时长”挂在嘴边,好像人花的时间越长,就越愿意下单。可真相呢?2020年黑色星期五,SensorTower监测到美国购物应用下载量确实冲到年度峰值,但转化率呢?Jungle Scout对1000名美国消费者的调查戳破了泡沫:68%的人会搜具体关键词, 剩下的人要么搜宽泛词,要么直接搜品牌。这说明什么?消费者不是来“闲逛”的,是带着明确目的来的,时长可能没增加,效率反而提高了。
更扎心的是时长正在被分散。亚马逊肯定占大头,但沃尔玛、Target这些传统零售商也在发力。2020年7月的数据, iOS头部网购用户里一边用亚马逊的比例高,但用沃尔玛BOPIS的用户量同比增长了35%。消费者手里不只有购物应用,还有外卖应用、短视频应用,时间就这么被切走了。App Annie预测的10亿小时没算上这种“注意力碎片化”吧?
品类冰火两重天:杂货类狂欢, 服装类遇冷
说所有品类都能蹭到10亿小时的热度,太天真了。杂货类电商应用在2020年第二季度简直逆天周平均访问量持续上涨,美国市场尤其明显。为什么?疫情下大家囤货,又怕去超市,用应用查库存、自助结账、BOPIS,成了刚需。感恩节前,这类应用的使用量直接冲到全年第二高峰,仅次于Prime Day。
但服装类呢?2022年Q3,美国服装电商应用的周平均时长同比只涨了5%,远低于杂货类的22%。原因很简单,消费者买衣服更想试穿,线上图片和实物总有差距,退货率高,自然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刷。App Annie的报告里也提到, 2020年全球购物应用时长增长30%,但服装类贡献的增量不到10%,大头都在杂货和日用品。10亿小时这个数字,怕是被少数品类“拉高”了。
Prime Day推迟的连锁反应:购物季拉长≠时长增加
2020年亚马逊Prime Day从7月挪到10月, 当时大家都说“购物季变长了时长肯定跟着涨”。可后来啊呢?SensorTower的数据显示, 10月Prime Day期间,美国购物应用下载量确实涨了但单用户日均时长只比平时多了12分钟,远低于黑色星期五的25分钟。这说明什么?促销拉长了购物周期,但没有拉长单次使用时长,消费者更倾向于“集中剁手”,而不是“慢慢逛”。
更麻烦的是黑色星期五和网购星期一的“预购战”早就开始了。沃尔玛、Target这些零售商在感恩节直接关门门店,逼着消费者提前线上下单。2022年10月, 美国BOPIS订单量同比增长了40%,但消费者在应用里的停留时间反而缩短了——查完库存就下单,根本不多待。App Annie预测的“贯穿整个季度的增长”,怕是低估了消费者的“效率至上”心态。
支付习惯改变:数字支付火了 但没让网购时长变长
PayPal和Venmo在2020年Q1交出了史上最好的成绩单,总支付量同比增长29%。二维码、非接触式支付,这些功能确实让购物更方便了。可方便不代表愿意花时间。2022年Jungle Scout的调查显示, 45%的美国消费者用语音助手购物,但平均每次搜索时长不超过30秒。支付越快,消费者越不想在应用里多待一秒。
数字支付更像“润滑剂”,而不是“催化剂”。它降低了下单门槛,但没有增加用户粘性。消费者用完就走,应用时长自然不会所以呢暴增。10亿小时的预测,怕是把“支付便捷性”和“用户停留时长”搞混了。
谁在真正“贡献”时长?Z世代和银发族的分化
不同人群的网购习惯天差地别。2024年一份美国消费者行为报告显示, 8至15岁的儿童中,三分之一把游戏应用当成购物渠道,愿意花时间在游戏里“逛虚拟商店”。但50岁以上的人群呢?他们更习惯在实体店购物,线上只买刚需品,人均网购时长比Z世代少40%。
App Annie的预测没提年龄分层,直接用一个“美国消费者”的平均数蒙混过关。可其实吧,10亿小时的时长,大概率是Z世代和年轻人在“扛”。因为人口老龄化加剧,这部分人群占比在下降,靠他们撑起10亿小时难度越来越大。
卖家破局:与其追时长, 不如追“精准停留”
与其纠结10亿小时能不能实现,不如想想怎么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消费者。Jungle Scout的调查给了线索:68%的消费者用具体关键词搜索,这说明ASO比投广告更重要。把“芳香蜡烛”这样的长尾关键词优化到位,比让用户瞎逛一小时更有用。
BOPIS也是个好策略。2022年感恩节前,支持BOPIS的电商应用,用户留存率比不支持的高25%。消费者查完库存直接下单,虽然时长短,但转化率高。与其追求“10亿小时”的虚名,不如抓住“每分钟精准转化”的实利。
数字会说话,但不会说真话?
10亿小时的预测听着很美, 但拆开看,经济压力、品类分化、注意力分散、支付效率,这些因素都在拉时长后腿。移动电商的增长还在但“时长狂欢”的时代已体验,让每一分钟停留都变成实实在在的订单。毕竟能赚钱的时长,才是有意义的时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