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领跑美国第二季度电商应用MAU增长榜

隔离潮里的电商狂欢:亚马逊凭什么拿下Q2增长头牌

2020年春天的隔离潮,让美国人的购物习惯突然转向线上。超市不敢去,商场关了门,指尖滑动屏幕成了最平安的采购方式。App Annie这时候抛出的2020年Q2北美电商应用MAU增长榜单, 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场消费革命的赢家——亚马逊以绝对优势领跑,沃尔玛、Wish紧随其后Shop、Target这些名字也挤进了榜单,但没人能撼动榜首的位置。谁能想到,被疫情困在家里的美国人,反而给亚马逊送去了史上最肥的一波业绩大礼包?

从“卖书”到“卖一切”:亚马逊的业绩密码藏在细节里

亚马逊Q2的财报数字, 看得人眼晕:890亿美元营收,增幅直接干到40%,把分析师的预期甩在身后;利润更是创下历史新高,股价跟着涨了5%。最扎心的是 这种增长不是靠压榨商家,而是靠卖日用百货——纸巾、消毒液、零食、健身器材这些生活必需品的销量直接爆了用户打开亚马逊APP,从早上买咖啡豆到晚上订外卖,几乎承包了一天的所有需求。更狠的是 它的Prime Video播放时长翻了一倍,用户刷着剧顺手就下单了周边商品,这种“边看边买”的套路,把购物和娱乐缝进了同一个场景里。你说这是巧合?不亚马逊早把“万物皆可购”的种子撒进了用户的生活里疫情只是让这颗种子提前发芽了。

亚马逊领跑美国第二季度电商应用MAU增长榜
亚马逊领跑美国第二季度电商应用MAU增长榜

30家“无收银台”商店:亚马逊的线下野心藏不住了

就在大家盯着线上数据时亚马逊悄悄在英国开了30家GO Stores。这些店长得像个便利店,但收银台消失了——拿了商品直接走,传感器自动扣款。对怕感染的美国人这种“拿了就跑”的购物体验简直太香了。2020年Q2, 美国本土的Amazon Go也在悄悄扩张,虽然数量不多,但每开一家,周围超市的客流就少一点。你以为亚马逊只做线上?人家早就开始用线下场景给线上引流,你在线下体验了“无接触购物”,回家打开APP的频率自然就高了。这种线上线下打配合的打法, 让竞争对手只能干瞪眼——沃尔玛有实体店,但APP体验跟不上;Wish有低价,但供应链跟不上。

66%自有包裹:物流效率才是电商的隐形护城河

2020年7月, 亚马逊的出货量达到了4.15亿件,比Q3的平均水平还高出6.7%。更吓人的是它自己配送了66%的包裹,而Q2这个数字才61%。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亚马逊把物流的命脉攥在了自己手里。疫情期间, UPS和FedEx忙着给其他商家送货,早就忙不过来亚马逊却用自己的车队、自己的仓库、自己的配送员,把商品从仓库送到你家门口,速度比谁都快。ShipMatrix的数据显示, 7月份亚马逊的物流时效比行业平均快了20%,用户收到货的满意度自然就上去了。想想看,同样是买纸巾,亚马逊能当天到,其他平台要等三天你下次会选谁?这就是物流效率带来的用户粘性,竞争对手想抄都抄不来。

沃尔玛、 Wish们追赶的不仅是MAU,更是用户“购物惯性”

榜单上,沃尔玛和Wish排第二、第三,但它们的增长幅度和亚马逊根本不在一个量级。沃尔玛有线下优势,APP下载量涨了但用户打开率低——很多人还是习惯去实体店买东西。Wish靠低价吸引年轻人,但商品质量参差不齐,退货率高,用户买几次就腻了。反观亚马逊,用户早就养成了“有问题先搜亚马逊”的习惯,从买手机到买酱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这种购物惯性,是靠十几年积累的信任、便捷、物流速度堆起来的,不是靠砸钱做推广就能速成的。Wayfair的家居用品Q2营收涨了5%, 是2021年初以来最高增幅,但和亚马逊比,还是太小众——毕竟买家具的人会去Wayfair,但买牙刷的人肯定先打开亚马逊。

专家说:品牌要么进亚马逊生态, 要么被全渠道抛弃

4C Insights的首席营销官Aaron Goldman说得挺狠:“亚马逊的商业模式太强了营收利润超预期只是开始,将来它的作用只会越来越明显。”他的意思是品牌想活下去,就得钻进亚马逊的生态系统。什么是亚马逊生态?就是FBA物流、Prime会员、品牌旗舰店、广告推广这些全套服务。2020年Q2,那些在亚马逊上投广告的品牌,点击量平均涨了35%,转化率比其他平台高20%。比如某母婴品牌, 通过亚马逊的“Prime Day”促销,销量直接翻倍,数据来源是品牌自己公布的内部报告。不进生态的品牌呢?流量被抢,用户被截胡,再说说只能在社交媒体上喊口号,卖不出去货。

中小品牌的求生指南:在亚马逊丛林里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大品牌玩得起生态,中小品牌怎么办?其实亚马逊的丛林里也有小空间。比如做宠物用品的品牌, 可以专注“猫粮自动喂食器”这个细分品类,用“Prime会员专享价”吸引回头客;做手工蜡烛的,可以在亚马逊开“手作旗舰店”,强调“天然大豆蜡”的卖点,再通过“Prime会员折扣”提高复购率。2020年Q2, 亚马逊上中小品牌的店铺数量增长了28%,其中60%的店铺都靠FBA服务把物流时效控制在3天以内。数据来源是亚马逊官方发布的《2020年中小品牌报告》。关键是别想着和亚马逊的大卖家硬碰硬,而是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做小而美的生意。

视频翻倍播放时长:亚马逊的下一站是“内容+电商”战场

Prime Video的播放时长翻倍,不是偶然。亚马逊早就把视频内容当成了引流工具——用户刷《黑袍纠察队》的时候, 旁边会推荐同款的黑色风衣;看《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的时候,页面会弹出剧中同款的连衣裙。这种“内容种草+即时下单”的模式,让用户的购物决策时间缩短了50%。2020年Q2,亚马逊上的“视频带货”商品销量增长了40%,数据来自亚马逊广告部门的内部统计。比一比的话,TikTok的短视频带货还在摸索阶段,YouTube的购物链接跳转率也不高。亚马逊已经把“内容+电商”的闭环跑通了 接下来可能会加大视频内容的投入,毕竟用户停留的时间越长,下单的概率就越大。

MAU增长背后的真相:美国消费者已经离不开“一键下单”

亚马逊的MAU增长,本质上是用户习惯的彻底改变。疫情前,还有人会说“我更喜欢去实体店看看”;疫情后“一键下单”成了刚需。早上起床用Alexa订咖啡, 上班路上用APP买午餐,下班回家用Prime Video追剧,睡前用Kindle看书——亚马逊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这种渗透不是靠强制,而是靠“你需要的,我都有”的全面覆盖。沃尔玛的APP也在努力, 但商品种类不如亚马逊全;Target的“Drive Up”服务很方便,但配送范围有限。亚马逊的护城河,早就不是“最大的电商平台”这个标签了而是“用户离不开的生活工具”这个定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