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arna如何通过上线购物App
那个让9000万人“先买后付”的App, 突然自己卖起货来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逛电商网站时看到标价199美元的包包,心里咯噔一下但看到“Klarna分期免息”的选项,突然就敢点下“加入购物车”了?说真的,这种“今天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感觉,Klarna玩得比谁都熟。但2021年11月5日 这家瑞典公司突然干了件大事——它不再满足于躲在支付页面背后当“二道贩子”,而是直接上线了自己的购物App,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0个市场开卖货。这操作,让不少行业人大跌眼镜:Klarna到底想干嘛?
从“支付工具”到“卖货平台”, Klarna打的什么算盘
早年的Klarna,说白了就是个“线上信用卡中介”。用户购物时选它,就能享受14天到30天的免息账期,或者拆成3-4期慢慢还。商家爱它, 主要原因是能提高订单转化率——数据显示,接入Klarna的零售商ZenPro,音响设备的平均订单价值直接涨了35%。消费者也爱它, 特别是年轻人,2019年美国Z世代里只有6%用过BNPL,到2021年这个数字飙到了36%,整整六倍。但问题来了:Klarna赚的是商家的手续费,用户越多、交易额越高,它才越赚。可用户都跑去亚马逊、这些大平台购物了Klarna只能当个小配角,抽成还得看别人脸色。

说到底,Klarna早就受够了“寄人篱下”的日子。2021年它动作不断:1月收购数字钱包Stocard, 3月拿下社交购物平台Hero,5月吞并SaaS公司APPR,7月又豪掷10.5亿美元买下瑞士比价平台PriceRunner。这一连串收购, 看似杂乱,其实暗藏玄机——Stocard能帮它收集用户购物偏好,Hero能让它玩转社交推荐,APPR能补足电商SaaS短板,而PriceRunner,就是比价和选品的核心工具。这时候你再回头看它11月上线的购物App, 突然就明白了:Klarna不是突发奇想做电商,而是准备了半套“组合拳”,终于要自己当主角了。
购物App里藏着多少“小心机”?拆开Klarna的玩法
不强迫你注册Klarna账户, 却让你离不开它
打开Klarna的购物App,最让人意外的是:你甚至不需要有Klarna支付账户就能买东西。这操作反常规啊——哪个电商平台不逼你先注册登录?但Klarna偏不。它的逻辑很简单:先让你“用起来”,再让你“离不开”。你次突然注意到“买前试用30天”的选项……不知不觉,你就把Klarna当成了购物工具箱,而不是单纯的支付渠道。
更绝的是它的“一站式体验”。传统电商App里 下单、查物流、退换货得在三个页面折腾,Klarna直接把这些功能全包了:下完单能在App里实时追踪包裹,想退货直接点申请,甚至连二手衣服都能在App里卖回给Klarna换折扣——2021年7月它在洛杉矶开的快闪店“Klarna Oasis”,就是这么玩的:用户捐旧衣换Rebecca Minkoff的折扣券,表面是环保,实则是把用户牢牢锁在自己的生态里。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普通电商的功能吗?但别忘了 Klarna的“支付基因”是别的平台没有的——它敢让用户“先用后付”,敢给商家“实时结算”,这种信任感,积累起来比流量更值钱。
用“Z世代”做推荐,比你还懂你想买啥
9000万用户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整个瑞典人口的10倍。这些用户里年轻人占了大头。Klarna的App深谙“年轻人的心思”:首页推荐的不是“热销爆款”, 而是“适合露营的复古外套”“打工人必备的通勤包包”,甚至还有“约会不踩雷的香水”。这些标签精准得像你闺蜜给你发的购物清单。
精准从哪来?PriceRunner的比价数据+Stocard的用户购物偏好+Hero的社交算法。举个例子:你最近在Stocard里收藏了几家可持续时尚品牌, Klarna的App就会给你推Christy Dawn的环保连衣裙,还标注“支持30天免息试用”;你用Klarna在速卖通上买过小米耳机,下次打开App,它可能就给你推荐“同价位降噪更好的耳机”,下面直接挂Klarna分期按钮。这种“比你妈还懂你”的体验,让用户打开App的频率越来越高——毕竟谁不想被“精准投喂”呢?
Klarna的“电商梦”,真能圆吗?
亚马逊、 谷歌的“蛋糕”,不好抢
Klarna CEO Sebastian Siemiatkowski说过:“我们不希望零售商只依赖Amazon、Google和Facebook。”这话听着豪气,但现实是残酷的。在美国市场,亚马逊占了电商总额的40%,谷歌和Facebook垄断了60%以上的广告流量。Klarna的App想从这些巨头嘴里抢肉,靠什么?价格?亚马逊的Prime会员配送它比不了;流量?谷歌搜索“买包”出来的后来啊里Klarna App排第几?
更麻烦的是亚马逊自己也在做BNPL。2021年它推出了“Amazon Pay Installments”, PayPal、Afterpay这些老牌玩家也早就杀红了眼。Klarna的App上线后 不少商家私下吐槽:“用Klarna的支付通道可以但让我把商品独家放在Klarna App卖?还是算了吧,亚马逊的流量太香了。”你看, Klarna面临一个死循环:商家不入驻,App没商品;没商品,用户不打开;用户不打开,商家更不愿意入驻。
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
BNPL行业一直有个隐忧:算不算“变相放贷”?在欧洲,监管机构已经开始盯上Klarna了。2021年,瑞典金融监管局就对Klarna开出过罚单,理由是“没有充分评估用户的还款能力”。如果Klarna自己做电商, 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分期服务,那它就不仅仅是“支付工具”了而是“金融平台+电商平台”的混合体,监管只会更严。想象一下:如果用户在Klarna App上买了东西还不上钱,算平台的责任还是商家的责任?这种律法风险,Klarna可能没算清楚。
更别说还有用户留存的问题。打开Klarna App, 你可能会发现:商品种类比亚马逊少,价格优势比拼多多弱,物流速度还比不上京东。它凭什么让用户放弃用惯的平台,转而用它?靠“先买后付”?但PayPal、Afterpay早就把这个玩烂了。靠“社交推荐”?TikTok、比它更懂年轻人。Klarna的电商之路,看起来像是一场“豪赌”,但底牌好像并不够厚。
给跨境电商的启示:Klarna的“阳谋”,能抄作业吗?
虽然Klarna的电商App争议不断, 但它确实给跨境电商行业提了个醒:支付工具不能只满足于“收钱”,得往“生态”走。比如独立站商家,能不能学Klarna,把支付、售后、用户运营全打包?再比如新兴市场的BNPL平台, 能不能像Klarna收购PriceRunner那样,先补足比价和选品工具,再做电商?
但别盲目跟风。Klarna有9000万用户打底,有10年BNPL运营经验,这些不是谁都能复制的。中小商家想学, 不如先做好“支付体验”:比如把Klarna的分期按钮放在产品页最显眼的位置,或者设置“用Klarna付款立减10元”的活动。毕竟用户要的不是“又一个购物App”,而是“更省钱的购物方式”。这一点,Klarna倒是做对了——它的核心从来不是“卖货”,而是“让买货更容易”。至于能不能靠这个成为下一个亚马逊,可能得再打个问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