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是否要求社交平台加强力度,彻底铲除那些贩卖虚假评论的群组

亚马逊的“虚假评论困局”:2亿条被拦截, 黑产却转战社媒

蓝海亿观网了解到,亚马逊去年阻止了2亿条可疑虚假评论在其平台上展示,出台了数十条打击虚假评论服务商的禁令。看起来像是亚马逊在打假路上挺卖力, 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些数字背后藏着更棘手的问题——那些被挡在门外的虚假评论,根本没消失,只是换了地方继续作妖。亚马逊自己都说了不良行为者正转向外部平台征求虚假评论,这让公司更难在网站上铲除这类活动。说白了亚马逊的围墙修得再高,黑产已经翻到墙外在社交平台上搭起了“评论加工厂”。

从平台内部到外部:虚假评论的“迁徙路线”

早些年, 虚假评论还主要在亚马逊平台内部运作,卖家找“刷手”下单留评,钱货两清,平台用机器学习和人工审核还能勉强压制。但自从亚马逊把审核越收越紧, 这些“刷评党”学聪明了——他们把阵地转移到了Facebook、WhatsApp这些社交平台。英国消费者监督机构2018年就发现, Facebook上好几个“有奖评论”群组,成员动辄数万人,群规简单粗暴:买指定产品,留五星好评,通过 PayPal 拿退款。这哪里是“有奖”,分明是明目张胆的“买评”产业链。亚马逊后来也承认, 有些人会自行登录社交平台出售虚假评论,还有些雇佣第三方服务商,平台外事易让他们根本侦测不到。

亚马逊要求社交平台加大力度,帮助根除贩卖虚假评论群组
亚马逊要求社交平台加大力度,帮助根除贩卖虚假评论群组

社媒成“帮凶”?亚马逊点名背后的数据与案例

亚马逊虽然没直接点名,但谁都知道它指的是谁。Facebook上的“亚马逊产品评论”群组, 43000多名成员在里面热火朝天地交换“服务”;另一个叫“Amazon Verified Buyer Seller”的群组,2500多人,卖家直接开价10美元一条评论。这些群组就像公开的“评论黑市”, 明码标价,批量交易,亚马逊在自家平台删得再狠,也挡不住社媒上的“评论快递”。英国《金融时报》去年调查还发现, 亚马逊的头部评论者有人利用发布虚假评论牟利,亚马逊删除了2万条评论,但社媒上的“评论源头”根本没动。

英国CMA的调查:1.6万群组被删,为何黑产屡禁不止?

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2021年底对亚马逊和谷歌这些平台的虚假评论加大打击力度后 Facebook承诺会更好识别、调查和删除虚假评论群组。后来啊呢?CMA后续调查显示,Facebook倒是删了1.6万多个“存在虚假和误导性评论交易”的群组。听起来成绩不错,但问题是旧群组刚被端,新群组又冒出来了。就像游戏里的打地鼠,你敲一个,它从另一个洞钻出来。亚马逊自己也吐槽, 虽然社媒平台响应速度提高了但为了大规模解决问题,社媒公司有必要在他们提出举报之前强化控制——潜台词就是:“你们总得在我开口之前就把这些群组端了吧?”

亚马逊的“甩锅”嫌疑?社媒审核真的那么简单?

说实话,亚马逊这波操作,怎么看都带着点“我没问题,都是别人的错”的意思。它说自己已经在机器学习和人工审核上大量投入, 去年删除2亿多条疑似虚假评论,但转头就要求社媒平台“加强力度,彻底铲除”。可社媒平台真能做到吗?一个Facebook群组有几十万成员, 每天发帖数以万计,平台要怎么区分哪些是正常的购物交流,哪些是“买评”广告?

而且社媒和亚马逊根本不是一家公司, 数据不互通,亚马逊说“这个群组有问题”,社媒平台还得花时间去核实等关掉的时候,评论早就发出去了。亚马逊2020年Q1标记了300个群组, 社媒平均要花45天才关闭;2021年Q1标记了1000个群组,响应时间缩短到5天这算进步,但“彻底铲除”?太理想化了。

45天到5天:社媒响应提速,但“根除”是否太理想化?

亚马逊的数据显示, 社媒平台关闭违规群组的速度确实快了不少,从45天到5天这背后可能是亚马逊持续施压的后来啊。但换个角度看,就算响应速度再快,也架不住黑产繁殖速度快。今天关一个群, 明天就能建两个;这个平台封了他们就换到WhatsApp、Telegram这些更私密的地方。美国康涅狄格州参议员查德-布卢门撒尔去年还在向亚马逊施压, 要求加大打击力度,理由是这些群组为愿意发布虚假评论的买家协调现金或货物。但问题来了亚马逊自己就能解决吗?它平台上有数百万第三方卖家,审核再严,总会有漏网之鱼,现在把责任全推给社媒,是不是有点转移视线?

卖家在夹缝中求生:虚假评论的“连带伤害”

虚假评论这把火, 烧的不仅是亚马逊的信誉,还有合规卖家的生意。AMZTigers这个组织, 在全球拥有近6.2万名雇员协助刷单,业务遍布亚马逊美国、欧洲、日本等多个站点,单单在英国就有一大推“刷手”。这些黑产组织批量制造虚假好评,让劣质产品排名靠前,合规卖家的产品反而被淹没。有卖家反映,自己产品主要原因是真实评价少,转化率比同类带“刷评”的产品低了30%以上。更气人的是有些黑产甚至反过来威胁卖家:“不给钱,就给你刷差评。”合规卖家夹在中间,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亚马逊说要打击虚假评论,但实际能做的有限,再说说买单的还是那些认真做生意的卖家。

AMZTigers的警示:6.2万雇员的刷单帝国,如何瓦解?

AMZTigers的案例暴露了虚假评论产业的规模化程度——6.2万名雇员, 这不是小作坊,是“集团军”级别的运作。他们有分工, 有人负责找卖家“谈业务”,有人负责组织刷手,有人负责模拟真实下单流程,甚至还有专门培训刷手怎么写“像真实用户”的评论。亚马逊虽然起诉了上万个Facebook群组, 比如那个43000成员的“亚马逊产品评论”群组,但AMZTigers这种隐秘的刷单组织,根本不在社媒上公开活动,你连举报都找不到对象。这说明,亚马逊如果只盯着社媒群组,就像治标不治本,黑产早就从“明面交易”转到了“地下黑市”。

除了“甩锅”社媒,亚马逊还能做什么?

亚马逊总想让社媒平台背锅,但自己作为电商平台,难道就没责任吗?它平台上有那么多第三方卖家,入驻审核能不能更严一点?对于异常订单,比如同一地址短时间内收十几个不同账号的货,能不能提前预警?还有评论机制, 现在很多买家留评是主要原因是“被引导”,比如“留评返现”,这种变相的“买评”行为,亚马逊是不是该管管?与其天天喊社媒“加强力度”,不如先把自家后院打扫干净。有卖家建议, 亚马逊可以推出“真实评论认证”标签,通过购买记录、浏览时长、历史评价等多维度数据筛选出真实评论,让消费者一眼就能分辨哪些是可信的,这样比单纯删评更有用。

虚假评论的“寄生逻辑”:为什么总能找到生存空间?

说到底,虚假评论之所以屡禁不止,是主要原因是它有生存的土壤。消费者买东西爱看评论,卖家想靠评论冲排名,这就形成了一个需求市场。亚马逊想消灭虚假评论,就像想消灭“代写论文”一样,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人供给。社媒平台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过来——一个群组几万人,管理员可能就几个,靠人工审核根本来不及。而且现在黑产越来越狡猾, 用暗语交流,比如“好评”叫“上好评”,“差评”叫“踩一脚”,普通人根本看不懂。所以 与其指望社媒“彻底铲除”,不如亚马逊和社媒一起合作,共享数据,开发更智能的识别工具,比如通过AI分析评论的用词习惯、购买行为,找出那些“非人类”的评论,这才是治本的办法。

写在再说说:打假不是“单方面游戏”, 需要多方合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