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社交App「Kakao」的贷款服务计划在IPO中能筹集到23亿美元吗
Kakao Bank豪赌23亿美元:互联网银行的IPO神话能成真吗
韩国社交巨头Kakao旗下的互联网银行Kakao Bank突然宣布, 计划在IPO中筹集高达23亿美元的资金,这个消息像一颗炸雷在韩国金融圈炸开了锅。要知道,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韩国中型银行一年的净利润总和。更让人玩味的是 就在两年前,Kakao Pay的IPO融资才13亿美元,Kakao Bank这番操作,到底是底气十足还是盲目乐观?
从聊天软件到金融帝国:Kakao的跨界游戏
谁也没想到, 当年那个靠表情包和聊天功能起家的Kakao,如今居然敢在金融领域动真格的。2017年拿到互联网银行牌照时所有人都在看笑话:一个社交公司懂什么金融?但Kakao偏不信邪, 硬是把Kakao Bank做成了韩国用户量最大的互联网银行,开户数突破2000万,占韩国总人口近40%。这操作,比很多传统银行转型还猛。

Kakao的玩法很简单:用社交流量导流金融业务。你在Kakao聊天时顺便就能申请贷款、买理财,根本不用下载新APP。这种“场景金融”模式,直接把传统银行的客户体验甩了几条街。2022年Kakao Bank的贷款余额突破50万亿韩元, 用户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列韩国银行业第一——数据不会说谎,至少在用户层面Kakao Bank已经赢了。
23亿美元的底气:用户数≠利润?
Kakao Bank计划以每股3.3万至3.9万韩元的价格出售6545万股新股, 最高能募资2.55万亿韩元,估值冲上160亿美元。这个数字背后是它2022年1.3万亿韩元的营收和2000亿韩元的净利润。表面看,市盈率才8倍,比传统银行低不少,似乎很划算。
但这里有个问题:互联网银行的盈利模式真的这么稳吗?Kakao Bank的贷款利率比传统银行低1-2个百分点,靠的是薄利多销。可2023年韩国央行连续加息, 它的资金成本飙升,净息差从2.1%缩窄到1.8%,盈利压力肉眼可见更关键的是它的贷款逾期率从2021年的0.8%涨到了2023年的1.2%,虽然还不算高,但上升趋势让人捏把汗——经济下行时最先出问题的往往是消费贷。
Kakao Pay的前车之鉴:13亿美元融资后的“高开低走”
说到Kakao系的IPO,不得不提Kakao Pay。2021年8月,Kakao Pay以每股9万韩元IPO,融资13亿美元,市值一度冲上500亿美元。所有人都以为金融科技要起飞了后来啊呢?上市后股价跌了30%,2022年净利润直接腰斩,从1500亿韩元掉到700亿韩元。为啥?主要原因是获客成本太高了——为了抢用户, Kakao Pay补贴烧了2000亿韩元,每个新用户的获取成本高达1.5万韩元,比传统银行贵3倍。
更尴尬的是 Kakao Pay和Kakao Bank业务重叠严重,都在抢移动支付和消费贷市场。内部资源打架,外部还要和Naver Pay、Toss竞争,简直是四面楚歌。Kakao Bank这次学乖了吗?还是重蹈覆辙?没人知道。
韩国金融暗战:Toss抢跑, Kakao Bank压力拉满
Kakao Bank最大的麻烦,不是来自传统银行,而是另一个独角兽——Toss。2021年9月, Toss比Kakao Pay更早提交IPO申请,计划融资20亿美元,估值高达100亿美元。Toss的玩法更激进:直接给用户发无抵押信用贷,最高5000万韩元,审批只要3分钟。这种“闪电贷”切走了Kakao Bank大量年轻用户, 2023年Toss的月活用户反超Kakao Bank,达到1800万。
更要命的是Toss背后有软银、淡马锡等国际资本撑腰,烧钱能力比Kakao还猛。2022年Toss亏损3000亿韩元,但照样疯狂补贴获客。Kakao Bank想靠IPO融资反超?Toss可能先一步上市,把融资规模扩到30亿美元,到时候鹿死谁手真不好说。韩国金融科技市场已经从“蓝海”变成“红海”,每个玩家都在流血抢地盘。
盈利难题:互联网银行的“烧钱”困局何时破
全球互联网银行都逃不过“烧钱-扩张-盈利”的怪圈, 英国的Atom Bank、中国的微众银行,哪一家没经历过十年亏损?Kakao Bank才成立6年,就急着IPO圈钱,是不是太早了点?数据显示, 韩国互联网银行的平均盈利周期是8-10年,Kakao Bank2023年净利润率只有1.5%,远低于传统银行3%的平均水平。
但Kakao Bank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趁着资本还愿意为“故事”买单,赶紧融资扩大市场份额。等用户规模垄断了再慢慢提价、降本增效。可万一资本不买账了呢?2023年全球金融科技IPO融资额同比下降60%,投资者更看重实际盈利,而不是“用户增长故事”。Kakao Bank的23亿美元豪赌,可能踩在资本市场的刀尖上。
160亿美元市值:市场太乐观还是低估了Kakao
160亿美元的市值, 意味着Kakao Bank相当于韩国第三大银行KB金融的70%,但它的资产规模只有KB金融的1/10。这个估值溢价,到底靠什么支撑?是Kakao的社交生态,还是韩国金融科技的增长潜力?
从数据看, 韩国数字金融渗透率只有45%,低于中国68%、美国72%,还有巨大增长空间。Kakao Bank抓住了这个窗口期,用“场景金融”抢占了先机。但风险同样存在:韩国金融监管局2023年新规要求互联网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 Kakao Bank需要补充至少5000亿韩元资本,这次IPO的23亿美元,有很大一部分要用来填资本金窟窿——说白了不是用来扩张的,而是用来合规的。
未来战场:不止于韩国,Kakao Bank的出海野心
Kakao Bank的野心可不止韩国本土。2023年它悄悄在越南胡志明市设立了办事处,计划复制“社交+金融”模式。越南的智能手机普及率65%,数字支付增速30%,正是Kakao Bank想吃的蛋糕。但问题来了:越南的金融监管比韩国严得多,外资银行牌照申请了两年还没批上。更麻烦的是 越南本土的MoMo、Zalo Pay已经抢占了70%的市场份额,Kakao Bank想杀进去,难如登天。
比一比的话,东南亚其他市场可能更适合它。印尼的社交用户基数大,金融渗透率低,但当地政策动荡,2022年外资银行利润汇出被限制。Kakao Bank的出海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23亿美元融资,到底是用来巩固本土,还是冒险出海?这是个艰难的选择。
写在再说说:23亿美元是起点还是终点
Kakao Bank的IPO故事,本质是韩国金融科技转型的缩影。传统银行在挣扎,新兴玩家在狂奔,监管在收紧,资本在观望。23亿美元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但解决不了长期的核心矛盾——如何在不烧钱的情况下盈利?如何在巨头环伺中守住用户?
或许Kakao Bank该学学它的老本行:社交软件的精髓不是“功能最强”,而是“最懂用户”。金融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而是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Kakao Bank能把社交的温度带进金融, 把用户的信任变成盈利的底气,那23亿美元可能只是个开始。但如果继续靠补贴和故事画饼,那这笔融资,可能就是它再说说的狂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