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9月线上交易总额达到137亿美元
9月的首尔街头,快递员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巷弄里车斗里堆着印着各电商平台logo的纸箱。地铁站里刷手机的乘客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购物车里的商品从家电到零食应有尽有。这样的场景在韩国每天都在上演, 但今年9月的数字格外亮眼——韩国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当月线上交易总额达到14.72万亿韩元,约合137亿美元,同比增长30.7%,这是自2001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
数据里的消费密码:137亿美元花在了哪里?
打开韩国电商平台的9月销售报表,会发现钱都流向了几个明确的方向。外卖配送成了最亮眼的存在交易额达2.2万亿韩元,同比暴涨36.8%。其中食品饮料类占比超过九成,达到2.23万亿韩元。首尔江南区的一家炸鸡店老板朴先生告诉《朝鲜日报》, 他们9月的外卖订单量比8月增加了45%,其中70%来自手机APP,“以前周末才忙,现在周四周五晚上外卖单子多到接不过来得临时雇三个兼职”。

电子产品紧随其后销售额1.78万亿韩元,增长25.8%。特别需要留意的是 高性能存储芯片相关的电子元件在线上销量激增,这与韩国8月芯片出口额创历史新高达119亿美元形成呼应。三星电子的一款500GB SSD固态硬盘, 在9月电商平台上的销量达到8月的3倍,某电商运营负责人透露,“很多中小企业批量采购,可能是为了升级办公设备”。旅游服务也迎来报复性增长, 线上交易额7760亿韩元,同比增加40%,济州岛的民宿预订量同比翻倍,釜山港口酒店的周末房间提前半个月就被订完。
家电类产品延续了疫情以来的增长势头,微波炉、空气炸锅等小型厨电销量同比增长28%。LG电子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线上渠道贡献了家电销量的55%,比疫情前提高了20个百分点”。消费者金智妍说 “线上比线下便宜10%-15%,还能送货上门,对我们没时间逛街的上班族来说太方便了”。
外卖配送的逆袭:36.8%增长背后是“被迫”还是“自愿”?
外卖配送的爆发式增长,既有防疫政策收紧的客观因素,也有消费者习惯养成的主观选择。9月初, 韩国首尔、釜山等主要城市疫情出现反复,部分餐厅堂食限流,这让原本就依赖外卖的上班族更加依赖线上订餐。外卖平台Coupang的“火箭配送”服务订单量同比增长52%,平均配送时间缩短到25分钟。
但增长背后也有隐忧。小型餐饮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9月外卖平台抽成比例平均达到25%-30%,比疫情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首尔江南区一家拉面馆的老板李女士算了一笔账, “以前一单拉面卖8000韩元,平台抽15%,现在抽25%,一单只能赚4000韩元,但为了流量不得不上平台”。这种矛盾让外卖行业的增长显得有些“畸形”——平台和头部餐饮店赚得盆满钵满,中小商家却在利润和流量间挣扎。
电子产品:25.8%增长是昙花一现吗?
电子产品的线上增长,看似偶然实则藏着韩国产业升级的密码。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数据显示, 2023年第三季度韩国半导体出口额同比增长16.7%,其中存储芯片出口额占比达45%。这直接带动了相关电子元件的线上销售。
但挑战同样存在。韩国本土电商平台Smarket的CEO张东元指出, “电子产品的线上竞争已经进入红海,价格战让利润越来越薄。我们平台上的手机配件,平均毛利率只有8%,比线下低5个百分点”。更麻烦的是Temu等跨境电商平台的低价策略正在侵蚀市场。“一款手机壳,我们卖2万韩元,Temu卖8000韩元,消费者当然选便宜的”,张东元无奈地说。数据显示,9月韩国跨境电商的电子产品销量同比增长45%,远高于本土平台的25.8%。
移动端统治下的电商生态:72.4%占比意味着什么?
韩国电商市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移动端的绝对统治。9月移动端电商交易额达11.7万亿韩元,同比增长23.9%,占总交易额的72.4%。这意味着,每花10块钱线上消费,就有7.2块钱来自手机。地铁里、咖啡馆中、排队时韩国人随时随地都在用手机下单。
这种移动优先的习惯,让APP成为电商竞争的主战场。Naver Shopping、 Kakao Shop等本土APP月活用户均突破1000万,而跨境电商APP也在加速布局。Temu在9月登顶韩国App Store下载榜,下载量达230万次超过本土所有购物APP。但数据显示, Temu的次日留存率仅为18%,远低于Naver Shopping的45%,这说明下载量不等于用户黏性。
移动端的统治也催生了新的消费场景。直播电商在韩国爆发式增长,9月直播带货销售额同比增长80%。美妆品牌Laneige的一场直播, 3小时销售额就突破20亿韩元,“主播实时试用、现场答疑,比看图片视频靠谱多了”,消费者金敏智说。但这种模式也面临争议——部分主播夸大宣传、虚假促销,让消费者产生“被套路”的感觉。
本土APP的防御战:Naver和Kakao的“反击”
面对跨境电商的冲击,本土APP正在打出组合拳。Naver整合了社交、 搜索、购物功能,推出“Live Shopping”功能,允许主播在直播中直接插入商品链接,用户无需跳转即可购买。9月,Naver Live Shopping的场次比8月增加了60%,用户平均观看时长达到25分钟。
Kakao则依托其社交生态, 推出“Kakao Friends”联名商品,通过聊天窗口推送个性化推荐。“用户在聊天中提到‘想买口红’, 系统会自动推送相关商品链接”,Kakao Shop的负责人朴景表示,这种“场景化推荐”让转化率提高了30%。数据显示, 9月Kakao Shop的中小商家入驻数量同比增长35%,这些商家更看重平台的社交流量和低佣金。
跨境电商的入场券:Temu们能撼动韩国市场吗?
2023年,跨境电商成了韩国电商市场最“卷”的赛道。除了已经站稳脚跟的速卖通,Temu、SHEIN等新玩家加速入场,试图分食这块千亿级市场。速卖通在9月的韩国市场份额达8.3%,同比增长2.1%,而Temu仅用半年时间就拿到3.5%的份额。
跨境电商的优势显而易见——低价、品类丰富。Temu上的手机壳价格比本土平台低60%,SHEIN的时尚服装更新速度比韩国本土品牌快3倍。但这种模式也面临“水土不服”。韩国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要求极高, Temu上“9.9美元包邮”的耳机,退货率高达40%,主要原因是“音质太差,用一个月就坏了”。
更关键的是信任问题。韩国消费者保护院数据显示, 2023年第三季度关于跨境电商的投诉达1.2万件,同比增长85%,主要集中在“货不对板”“售后无门”等问题。速卖通通过引入韩国本土物流、提供韩语客服,将投诉率降低了20%,但与本土平台相比仍有差距。
中小商家的夹缝求生:增长中的隐忧
电商市场的繁荣,并没有惠及所有参与者。釜山一家经营10年的家居用品电商店老板赵先生告诉《中央日报》, 9月他们的销售额同比下滑了18%,“流量都被Temu和Coupang抢走了我们中小商家没钱投广告,只能等死”。
数据显示,韩国前五大电商平台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剩下40%由数万家中小商家瓜分。这些中小商家平均营销预算只有50万韩元/月,不足大平台的1/10。为了活下去, 他们只能选择“抱团取暖”——首尔明洞的50家服装商家联合入驻一个本土APP,共享流量和物流资源,9月销售额平均增长了25%。但这种模式难以复制,毕竟不是每个区域都有明洞这样的商业地标。
第三季度48.2万亿:全年电商市场规模会突破多少?
9月的亮眼数据,让韩国2023年电商市场规模突破1200亿美元几乎已成定局。第三季度电商总规模达48.2万亿韩元,同比增长19.6%,环比增长8.3%。按照这个增速,全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88亿美元,稳居全球第四。
第四季度的“双11”“黑五”和圣诞季将是关键节点。2022年第四季度,韩国电商规模同比增长22%,创下单季最高纪录。如果今年延续这个增速,全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300亿美元。但通胀压力不容忽视——韩国9月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3.8%, 食品价格上涨5.2%,这可能会抑制部分消费欲望。
韩国贸易协会的资深分析师李英姬认为,“电商增长已经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未来谁能解决物流效率、用户体验和信任问题,谁就能在市场中占据主动”。
政策与经济:复苏背后的双刃剑
韩国政府的政策也在影响电商市场走向。2023年财年预算案显示, 政府将投入5000亿韩元支持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包括建设智能仓储、优化配送路线等。这可能会降低物流成本,让消费者享受到更低的价格。
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同样存在。韩国银行预计2023年经济增长率仅为1.4%,低于年初的2.1%。经济增长放缓,消费者可能会减少非必需品的购买,这对时尚、家居等品类的影响会比较大。某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9月非必需品的销量增速比8月放缓了5个百分点,这可能是一个凶险的信号。
9月的137亿美元,只是韩国电商市场的一个缩影。在这片繁荣的背后是平台的激烈竞争、商家的生存博弈、消费者的习惯变迁。当外卖配送的电动车穿梭在首尔的街头,当手机屏幕上的订单提示音不断响起,韩国电商的故事还在继续。下一个风口会是什么?是直播电商的深化,还是跨境电商的逆袭?没有人知道答案,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有那些真正理解消费者、尊重市场规律的平台和商家,才能在这场竞争中笑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