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b前高管创立的社交电商SariSuki融资1070万美元了吗
Grab系创业者的新战场:社交电商SariSuki的1070万美元融资背后
2022年3月初的一条融资新闻让东南亚创投圈炸了锅——菲律宾社交电商公司SariSuki宣布完成1070万美元融资, 领投方包括Openspace Ventures、SIG,还有Global Founders Capital等一众明星机构。这数字听起来挺唬人,但仔细琢磨,你会发现故事没那么简单。一个从Grab出来的团队, 在菲律宾这个特殊的市场,用社交电商切入食品杂货赛道,真能复制Grab的神话吗?还是说这又是一场资本催熟的泡沫?
从Grab高管到创业者:Brian Cu的第三跳
说起SariSuki的创始人Brian Cu,在菲律宾创投圈算是个老熟人。早年在Zalora当菲律宾区联合创始人, 把时尚电商在东南亚玩出花样;后来跳槽Grab,从零开始把菲律宾业务做到网约车和外卖双龙头。这两段经历足够亮眼,但2021年他突然辞职,一头扎进了社交电商的深水区。有人佩服他的魄力,也有人私下嘀咕:Grab的基因是高频刚需,电商可是完全不同的游戏,他能行吗?

Brian自己倒是很清醒, 他在采访里说:“菲律宾有1.1亿人口,70%住在非大城市,传统电商根本覆盖不到这些地方。”这话不假, Lazada和Shopee虽然火,但物流成本高、配送慢,社区里的“sari-sari store”才是老百姓日常购物的核心。可问题来了这些小店进货难、议价能力低,商品价格还贵。Brian盯上的,正是这个“被巨头遗忘的角落”。
1070万美元: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看融资额, 1070万美元在东南亚创投圈不算小数目,但放到电商赛道里可能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2021年同期, 印尼社交电商Bukalapak刚拿到11亿美元融资,越南的Tiki也融了1.8亿美元。SariSuki这笔钱,究竟是够用还是捉襟见肘?
翻翻融资条款, Openspace Ventures的合伙人Hian Goh给出了答案:“他们不是要烧钱抢市场,而是要把供应链做深做透。”这话点出了关键——SariSuki的模式里钱大头要砸在“从农田到餐桌”的链路上。公司直接从农民手里收农产品, 集中采购后再通过社区代理卖给消费者,中间砍掉三层中间商,价格能比线下超市便宜20%-30%。但这模式重啊,仓储、物流、代理培训,哪样不要钱?1070万美元,撑死也就够他们再开两个仓,覆盖三四个城市。
社交电商还是“代理传销”?模式争议不断
SariSuki的核心打法叫“社区团购+代理裂变”, 说白了就是拉社区里的大妈当“销售代表”,她们用WhatsApp建群,每天发团购链接,赚差价。听起来挺像中国当年的兴盛优选,但菲律宾人买不买账?
有个案例挺能说明问题:2021年9月, SariSuki在马尼拉一个贫民窟试点,找了20个代理,第一个月只卖了500单。但到了11月,这些代理自己拉了下线,社群裂变到50个,单量直接冲到3000单。转化率从10%飙到25%,数据看起来很美。可问题也来了:有代理为了冲业绩, 开始夸大宣传,说“蔬菜比超市新鲜三天”,后来啊收到货的居民发现叶子都黄了投诉率一度高达15%。Brian后来不得不亲自下场培训代理,强调“真实比销量重要”。
这种模式最大的争议在于“信任”。菲律宾人特别认熟人,但也特别容易主要原因是熟人推荐踩坑。一旦代理群体崩了整个体系就散了。你看那些做社交电商的,哪个没吃过“信任危机”的亏?SariSuki能绕过这个坑吗?目前看,他们的办法是“强管控”——每个代理都要签协议,商品照片必须实拍,价格必须统一,违规直接清退。但这管理成本,啧啧,想想都头大。
“15分钟达”的野心:Supah能成为Grab的对手吗?
除了社区团购,SariSuki还有个秘密武器——快速商务App“Supah”。主打“15分钟送达”生鲜杂货,听起来像极了美团闪购、Instacart。但菲律宾的物流环境,你懂的:马尼拉堵车堵成停车场,郊区路烂得能颠散架,15分钟?除非你用无人机。
实际情况是 Supah目前只在马尼拉CBD和几个高端社区试点,配送时间基本稳定在25-35分钟。用户数据也还可以上线半年复购率有40%,比行业平均高15个百分点。但别忘了Grab早在2020年就推出了GrabMart,同样是生鲜配送,还背靠自家庞大的骑手网络。SariSuki凭什么硬刚Grab?Brian的思路是“差异化”——GrabMart主打品牌商品, Supah专做本地直采的“土特产”,比如吕宋岛的芒果、宿务的香蕉,价格便宜30%,还保证“今天摘今天卖”。这招确实戳中了不少菲律宾人的痛点,但能撑多久不好说。
菲律宾电商的“三低魔咒”:渗透率低、 客单价低、利润低
聊SariSuki,绕不开菲律宾电商的大环境。这里有个扎心的数据:2021年菲律宾电商渗透率只有3%,食品杂货线上化率更是低到1.5%。啥概念?100个菲律宾人里只有3个在网上买过东西,买杂货的更少。为啥?主要原因是大家没这个习惯,也没这个信任。
更要命的是“三低”:客单价低, 菲律宾人平均每次网购才花12美元;利润低,杂货行业平均毛利率也就15%-20%;物流成本高,再说说一公里配送占销售额的30%。SariSuki号称“比超市便宜30%”,但算上仓储、物流、代理佣金,基本不赚钱。2021年他们全年营收800万美元,净亏450万,这烧钱速度,1070万美元撑得过18个月吗?
资本狂热背后的冷静:东南亚社交电商的“幸存者偏差”
这两年东南亚社交电商火得不行, 印尼的TokoPedia、越南的Tiki都在抢着入局。资本一看,哟,这赛道有搞头,赶紧撒钱。但你看看那些死掉的项目:2021年印尼社交电商Bukalapak被曝刷单率高达40%, 越南的Sendo主要原因是物流跟不上,用户流失率超过60%。SariSuki会不会成为下一个?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这轮1070万美元融资里 SIG和Openspace Ventures占了60%,但Global Founders Capital只投了100万。知情人士说GFC本来想多投,但做了尽调后发现,“他们的供应链数据太漂亮,漂亮得有点假”。啥意思?SariSuki号称“从农民到消费者损耗率低于5%”, 但行业平均是15%-20%,这中间的差价,到底是真效率,还是数据注水?没人说得清。
未来在哪里?要么下沉, 要么出海
摆在SariSuki面前的路其实就两条:要么往菲律宾的二三线城市下沉,要么去隔壁越南、印尼复制模式。但哪条路都不好走。下沉吧, 小城市物流更差,代理管理更难;出海吧,东南亚各国政策差异大,印尼对电商外资限制多,越南的本土电商又太强势。
Brian在内部信里说:“2023年我们要覆盖菲律宾80%的城市,用户突破50万。”这话听着像画饼,但也不是没可能。他们现在有个隐藏优势:代理网络。1万个代理,就是1万个社群节点,未来可以卖家电、卖药品,甚至做本地生活服务。但前提是先把“信任”这个地基打牢。毕竟在菲律宾,没有信任,一切商业模式都是空中楼阁。
说到底,SariSuki的故事,是Grab系创业者在新赛道的又一次冒险。1070万美元是起点,不是终点。能不能成, 就看他们能不能把“社交”的流量和“电商”的供应链真正捏合到一起,在巨头林立的东南亚杀出一条血路。只是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