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宝前高管创立的小家电品牌,一年营收超10亿
从泽宝系走出的黑马:DREO的10亿营收密码
跨境电商行业从来不缺传奇, 但能在巨头林立的小家电赛道杀出重围,只用三年就冲到10亿营收量级的,DREO算一个。这个由泽宝前合伙人魏立虎在2020年创立的品牌, 像一匹突然闯入视线的黑马,用实实在在的业绩撕开了市场的口子。泽宝曾是亚马逊上的“三驾马车”之一, 却在2020年迎来高光时刻后迅速跌落,管理层内斗、封号潮接踵而至。而带着泽宝基因出走的DREO,却把“前主子的教训”变成了自己的“成功秘籍”。
泽宝落幕, “小泽宝”们接棒出海
2020年的跨境电商圈,泽宝的退场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这个曾创下近50亿年营收的大卖, 主要原因是核心高管出走、供应链动荡,再加上亚马逊封号潮的打击,营收断崖式下滑,母公司星徽精密连年亏损。但有意思的是 泽宝的衰落反而催生了一波“泽宝系”创业潮——那些从泽宝体系里成长起来的老兵,带着对行业的理解和对市场的嗅觉,在不同的细分赛道上复制着泽宝的“成功模板”,却又避开了它的“致命陷阱”。

DREO就是这波“泽宝系”创业中最亮眼的存在。创始人魏立虎曾是泽宝的轮值CEO, 2020年他选择离开彼时正处在巅峰期的泽宝,自立门户创立了DREO。据说他离开时带走了泽宝供应链和销售端的核心团队, 还挖走了一批前CEO孙才金在任时的骨干,业内人笑称这是“泽宝的影子”。这种“复制团队+经验”的模式,让DREO从诞生起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魏立虎的“叛逆”:离开巅峰期的大卖
2020年, 泽宝的业绩还在高歌猛进,魏立虎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辞职创业。在很多人看来这无异于“放弃金饭碗去赌一把”。但魏立虎心里清楚, 泽宝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过度依赖铺货、缺乏品牌溢价、产品同质化严重,这些问题就像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他的“叛逆”很快就得到了资本的认可。DREO的母公司和生创新在成立后接连拿到源码资本、 钟鼎资本的投资,资方看中的正是魏立虎团队在泽宝积累的供应链能力和渠道资源。有了这些“弹药”,DREO一出生就带着“装备精良”的优势。2020年成立, 当年营收就冲到3亿;2023年,这个数字突破了10亿;截至2025年,DREO北美市场占有率已达12%,用户复购率稳定在35%——这些数据,连很多老牌大卖都望尘莫及。
避开红海:在蓝海里种下品牌种子
泽宝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主要原因是“踩错了赛道”——它主打的吸尘器、 电饭煲等品类早已是一片红海,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利润薄如刀片。魏立虎明摆着吸取了这个教训,DREO从创立第一天起就明确了一条路:避开传统红海,扎进蓝海深水区。
它没有选择吸尘器、 电饭煲这些“内卷王”,而是瞄准了风扇、加湿器、加热器这些看似不起眼却需求旺盛的细分品类。这些品类有几个共同点:欧美消费者刚需、 国内供应链成熟、竞争相对温和,而且还没有被飞利浦、戴森等大牌完全垄断。事实证明, 这个选择太聪明了——DREO的塔式风扇、暖风机、加湿器等产品一上线就成了爆款,在亚马逊多个细分类目霸榜。
更关键的是DREO从一开始就锚定了中高端市场。它的目标用户不是追求极致性价比的“薅羊毛党”,而是注重生活品质的欧美中产家庭。这群人愿意为“高品质、高颜值、高智能”买单,对价格没那么敏感,反而更看重产品的实用性和体验感。DREO的产品定价普遍比同类竞品高20%-30%, 但凭借差异化的设计和功能,硬是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
产品即壁垒:从解决痛点到场景占领
跨境电商行业有句话:“流量诚可贵,产品价更高。”DREO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对产品力的极致追求。它不像有些品牌那样盲目扩张,而是深耕每一个细分场景,把用户痛点做到极致。
比如它的卧室塔扇, 针对欧美家庭“怕吵又怕热”的痛点,采用了无刷直流电机和双涡流技术,运行噪音低至23分贝——相当于图书馆里的声音。这个细节直接戳中了用户的心巴,上市后月销量就突破3万条,累计评价高达3.4万条,评分稳定在4.6星。再比如它的暖风机, 搭载了智能温控系统,能根据室温自动调节功率,既节能又平安,完美契合欧美家庭对环保和平安的双重需求。
厨房小家电是DREO后来切入的赛道, 但它没有跟风做空气炸锅、破壁机这些“网红产品”,而是选择了奶泡器、净水器这些“小而美”的单品。比如它的便携奶泡器, 主打“30秒打出绵密奶泡”,精准击中咖啡爱好者的需求,上市后就成了独立站上的“常青树”。通过这种“场景化+痛点解决”的产品策略,DREO一步步占领了用户的心智,形成了难以复制的产品壁垒。
双轨制渠道:亚马逊引流, 独立站沉淀
泽宝当年能做起来靠的是对亚马逊平台的深度运营;而DREO则更进一步,它把“亚马逊+独立站”的双轨制渠道策略玩到了极致。亚马逊是它的引流主阵地,独立站则是品牌沉淀的核心场域。
在亚马逊上, DREO的产品覆盖了风扇、加湿器、加热器、厨房小家电等多个品类,多个链接都是类目前十的常客。比如它的塔扇不仅是Best Seller榜单的TOP1,前十名里还占了四个位置;加湿器也稳居细分品类的前三。这些爆款产品为DREO带来了海量的自然流量,转化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5%左右。
独立站则是DREO的“大本营”。它的独立站设计得很简洁,没有花里胡哨的元素,全是高清产品图和视频,突出产品的质感。为了提升用户体验, 它把产品按“场景”分类——比如“卧室清凉套装”“冬季保暖套装”,用户可以直接按需选购,不用费心搭配。数据显示, 2025年3月,DREO独立站的月访问量突破27万,其中美国市场占了75%,英国、加拿大等紧随其后。更关键的是独立站的复购率比亚马逊高出20%,这说明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正在逐步建立。
本土化不是口号:从仓储到营销的深度扎根
很多品牌把“本土化”挂在嘴边, 却只停留在翻译官网的层面;DREO的本土化,则是从仓储到营销的全方位渗透。它在北美自建了仓储物流网络, 确保用户下单后3-5天内就能收货——这对习惯了“次日达”的欧美消费者体验感直接拉满。
线下渠道的布局更是体现出了DREO的野心。它没有像有些品牌那样只盯着线上, 而是积极入驻Walmart、Best Buy、Target等本土商超。比如在Walmart的家电专区, DREO的塔扇和加湿器经常出现在“热销推荐”的位置,借助商超的流量背书,品牌认知度迅速提升。有数据显示, 入驻这些商超后DREO的线下销量占比达到了总营收的18%,这个数字在纯线上品牌里很少见。
营销本土化也做得很有章法。DREO在YouTube上构建了内容矩阵, 不仅有产品种草视频,还有“家居生活小技巧”“冬季取暖指南”这类实用内容,吸引了大量精准粉丝。它还和家居、 美食类的KOL深度合作,比如邀请拥有50万粉丝的家居博主@HomeWithLily测评塔扇,视频上线后播放量破百万,直接带动了产品销量增长30%。这种“内容+KOL”的组合拳,比硬广有效得多。
泽宝的“错题本”:铺货模式的代价与品牌化的价值
回顾泽宝的衰落, 根本原因在于它走了一条“重流量、轻品牌”的歧路。它靠铺货战术在亚马逊快速起量,却忽视了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只能靠价格战抢市场。一旦遇到封号、政策变动等黑天鹅事件,整个体系就摇摇欲坠。
DREO明摆着从泽宝的“翻车”中吸取了教训。它从一开始就坚定品牌化路线:在产品上追求差异化,在渠道上注重全链路布局,在用户上强调体验和复购。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模式虽然见效不如铺货快,但根基却扎得很稳。2023年亚马逊封号潮 来袭, 不少中小卖家哀鸿遍野,DREO却主要原因是品牌壁垒和全渠道布局,几乎没受什么影响,营收还逆势增长了20%。
跨境电商行业早就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现在比拼的是“内功”。泽宝用失败证明了“铺货模式”的脆弱性,而DREO则用成功证明了“品牌化”的可行性。两者的对比,恰恰印证了一个道理:流量会变,平台规则会变,但品牌的价值永远不变。
小家电出海下半场:DREO的下一步棋
小家电出海市场已经从“增量竞争”进入了“存量竞争”阶段, 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精细化,对品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DREO虽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要想在下半场继续领跑,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技术创新是关键。现在的消费者不仅需要产品“好用”,还希望它“智能”。DREO已经在部分产品上加入了APP控制、 语音交互等功能,但还可以进一步深化——比如开发“全屋智能空气管理系统”,把风扇、加湿器、空气净化器联动起来实现一键调节室内环境。这种“场景化解决方案”一旦落地,可能会带来新的增长曲线。
品类拓展也是必然选择。目前DREO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风扇、 加湿器等“空气类”小家电,未来可以向厨房小家电、个护健康等领域延伸,但一定要保持“小而美”的定位,避免盲目扩张。比如它可以针对欧美家庭的“早餐场景”, 推出集烤面包、煮咖啡、热牛奶于一体的多功能早餐机,精准切入细分需求。
品牌文化的沉淀同样重要。现在的消费者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DREO可以通过讲述品牌故事、传递“舒适家居”的理念,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比如在独立站开设“家居生活专栏”, 分享如何用小家电打造温馨的家;或者发起“舒适家居挑战”,鼓励用户晒出自己的家居布置,增强用户参与感。
跨境电商的未来属于那些真正懂用户、做产品、铸品牌的玩家。DREO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