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跨境电商平台裁员、高管离职,这是否意味着又一平台即将关停改写

跨境电商平台裁员潮背后:是末日预警还是战略转身呃?

最近跨境电商圈又传来了不少让人揪心的消息。京东旗下的JOYBUY 发布暂停运营公告,距离上一次升级关停还不到一年时间。这时候,京东国际副总裁及大批中层干部离职的消息也传得沸沸扬扬。欧洲业务可能被撤销, 东南亚市场持续收缩,种种迹象叠加,让人不禁猜测:这家老牌跨境电商平台,是不是真的要撑不住了?

裁员与高管离职:平台动荡的信号弹?

跨境电商行业似乎正迎来一波"寒潮"。2022年以来 Shopee关停了多个国家的电商站点,紧接着就是大规模裁员;TikTok也传出全球业务重组的消息,欧美地区受影响最大,中国团队与英国员工的矛盾冲突甚至导致高管离职。现在京东国际部门又传出裁员收缩的消息,欧洲部门极有可能被遣散,东南亚的泰国、印尼业务或直接关停。

裁员收缩,高管离职!又一跨境电商平台关停
裁员收缩,高管离职!又一跨境电商平台关停

这些消息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下给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仔细想想,裁员和高管离职真的等于平台要关停吗?未必。就拿京东 2015年就开始布局跨境业务,首站选在东南亚,联合当地企业打造了JD.ID平台;2018年又联手泰国CentralGroup成立合资企业;2019年成为越南Tiki第一大股东。京东的出海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但也没真正放弃过。

京东出海的"八年抗战"

回看京东的跨境业务发展线,简直像坐过山车。2015年上线英文站www.joybuy.com和俄语站www.jd.ru;2018年新增西班牙语站;2020年, 刘强东将出海明确为"重要战略";2022年初,JOYBUY突然下架所有产品,叫停B2C业务;同年6月,又以B2B模式卷土重来更名为京东全球贸;后来啊2023年,交易功能 暂停。这反复横跳的操作,让人摸不着头脑。

更蹊跷的是业务模式。京东出海没走阿里那条第三方平台路,而是沿袭了自营模式。JOYBUY也不是传统电商平台,而是让海外商家在京东开店,由京东负责物流、支付这些环节。这种"店中店模式"听着就挺折腾,既要依赖合作伙伴生态,又要自己搭架子,能不累吗?

盈利压力:悬在平台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说到底, 跨境电商平台裁员关停,核心问题还是钱。京东8月底的财报显示,第二季度收入只增长了5.4%,CEO徐磊直言"面临上市以来最大的挑战"。国际业务整体盈利能力低,在经济下行期,谁还有底气烧钱?京东内部人士的话很实在:"没有烧钱的实力和意愿,业务肯定要收缩。"

JOYBUY的数据更扎心。平台SKU数量不少,但总访问量才193.0K,流量惨淡。价格上也没优势,同类型的TEMU早就用低价攻势把市场搅得天翻地覆。想想看,一个既没流量又没价格优势的平台,拿什么活下去?

TEMU的低价绞杀战

说到TEMU,真是跨境电商圈的一匹黑马。拼多多旗下的这个平台,用"低价+补贴"的策略,硬是在红海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有数据显示,TEMU上线一年多,就登顶了美国购物类APP下载榜,转化率比传统平台高出30%以上。这种打法,对JOYBUY这样的老牌平台简直是降维打击。

更麻烦的是跨境电商的流量红利早就过去了。以前随便做个站就能赚钱,现在获客成本越来越高,一个新用户可能要花上百元。再加上全球经济形势不好,海外消费者捂紧钱包,平台想赚钱就更难了。不裁员、不收缩,难道等死吗?

战略调整:关停还是转身?

但话说回来裁员收缩就等于关停吗?我看未必。跨境电商行业有个特点:市场变化太快,平台必须跟着节奏变。京东这次调整,说不定是在"断舍离"。欧洲市场本来就水土不服, 东南亚竞争又太激烈,收缩一下集中资源搞搞有潜力的市场,比如日韩、中东,未尝不是明智之举。

再看看其他平台的操作。Shopee关停了欧洲几个站点, 但东南亚核心业务还在;TikTok收缩了欧美市场,却重点押注印度、东南亚、中东。这说明什么?说明平台不是在放弃,而是在重新聚焦。就像打牌,手里的牌太多抓不住不如扔掉一些,只留最关键的几张。

从B2C到B2B:模式的自我革命

JOYBUY的调整也挺有意思。2022年从B2C转向B2B,2023年又暂停交易。说不定京东是在琢磨新的玩法。B2B模式虽然赚不了快钱,但胜在稳定,面向的是中小商家,需求更刚性。如果能打通"中国工厂-海外中小商家"这条链路,说不定能找到新的增长点。

跨境电商行业从来不缺"起死回生"的案例。亚马逊最早只卖书,现在成了全球电商巨头;阿里国际站从B2B起步,现在也做起了零售。平台只要没死,总能找到活下去的办法。关键是要看清形势,该收缩时收缩,该转型时转型。

行业洞察:跨境电商的生存法则

跨境电商这几年,真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是TEMU、SHEIN这样的新贵高歌猛进,一边是老牌平台步履维艰。这背后其实藏着行业的生存法则。

第一,别跟钱过不去。盈利能力是平台的命根子,不赚钱的业务再舍不得也得砍。京东国际业务盈利低,收缩是必然;澳洲Catch平台三年半亏了3.5亿澳元,2025年4月也要停了。市场很现实不赚钱就没资格玩。

本地化是必修课

第二,本地化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京东在东南亚搞合资企业, 就是想借当地企业的势;TikTok英国团队和中国团队闹矛盾,说白了就是文化没融合好。跨境电商不是把国内的东西搬到国外就行,得懂当地用户的需求、习惯、政策,甚至审美。

第三,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跨境电商最怕的就是"赌"。有些平台押注单一市场,一旦出问题就满盘皆输。聪明的做法是分散布局,多区域、多品类、多模式,东方不亮西方亮。

给商家的启示:如何在平台动荡中活下去

平台裁员关停,最慌的是商家。货还在平台上卖,突然说停就停,货款、库存、客户全都是问题。但反过来想,危机中也有机会。

先说说别把宝押在一个平台上。JOYBUY停了还有亚马逊、速卖通、TEMU。多平台布局,分散风险,这是最基本的。有数据显示,多平台运营的商家,抗风险能力比单一平台商家高出50%以上。

供应链是护城河

接下来供应链要稳。平台可以关停,但商家的生意不能停。平时就要备足库存,建立灵活的供应链体系。遇到平台变动,能快速切换到其他渠道。有经验的商家都知道,供应链控制在自己手里才有底气。

再说说关注政策变化。跨境电商受政策影响太大了关税、数据平安、平台规则,任何一个变动都可能影响生意。平时多留意行业动态,提前布局,才能应对突发情况。

跨境电商平台的裁员关停,表面看是危机,深层看是行业洗牌。活下来的,都是真正懂市场、能盈利、会调整的平台。商家也一样,只有那些紧跟趋势、控制风险、练好内功的,才能在这场变革中站稳脚跟。JOYBUY的命运如何,我们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跨境电商的故事,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