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有没有一键完成购物这么方便的电商新服务

从“加购-支付-跳转”到“点一下就收货”,购物链路到底能多短?

刷着短视频突然刷到心动的球鞋, 点进购物车还要切换APP登录支付,输完密码再切回视频,页面已经刷到下一个段子——这种体验是不是很熟悉?电商行业折腾了这么多年,购物流程明明该越来越简单,怎么反而让人更累了?最近冒出一批“一键购物”服务, 号称不用跳出社交软件、不用打开独立APP,点个按钮就能完成支付,听起来像科幻片里的场景,但真能落地吗?

75%的购物车放弃率,是谁在拖垮电商转化?

Detroit Venture Partners的副总裁Jake Cohen说过 把POS系统搬上网只是第一步,真正难的是让消费者“别走”。一组扎眼的数据摆在眼前:行业平均购物车放弃率高达75%, 也就是说每4个加购的人里3个会在支付前溜走。为什么?传统电商的支付链路太“重”了——商品详情页→购物车→结算页→登录/注册→选择地址→填写支付信息→确认支付, 7个步骤走完,用户的耐心早就磨没了。

电商初创企业Ownit推出新服务,帮用户一键完成购物
电商初创企业Ownit推出新服务,帮用户一键完成购物

更麻烦的是移动端。手机屏幕本来就小,切换页面时手指要缩成蚂蚁大小,输入支付密码像在玩密室逃脱。2023年某跨境电商平台的内部数据显示, 移动端支付转化率比桌面端低23%,问题就出在这“一步一跳转”的设计上。消费者本来只是随便逛逛,一旦被要求离开当前场景,购买欲望直接腰斩。

社交电商的“支付鸿沟”:种草容易拔草难

社交电商早就想把“种草”和“拔草”焊死在同个场景里但支付环节始终是块补不上的短板。你在看到美妆博主的推荐, 点进商品链接却跳转到淘宝;TikTok上的网红带货视频,非要让你去独立APP下单——这种“场景割裂”让转化率大打折扣。

Ownit的“Connected Checkout”:把支付按钮种在社交土壤里

2023年2月28日 美国旧金山的初创企业Ownit上线了一项叫“Connected Checkout”的功能,直接把支付按钮嵌进社交APP。用户刷到广告时 不用跳出页面点一下“Ownit Connected Checkout”就能打开独立的购物界面用Apple Pay或亚马逊账号完成支付,整个过程不超过10秒。Ownit联合创始人Payman Nejati说 75%的用户放弃购物车就是主要原因是支付太麻烦,他们想做的就是把支付链路“压缩成一条直线”。

有意思的是Ownit的团队全是支付行业老兵。2021年创立时 他们就盯上社交平台的“支付缺口”——Meta、Pinterest这些平台有海量流量,却缺少便捷的支付工具。Ownit相当于在社交土壤里种下支付种子, 用户不用离开熟悉的场景,就能完成从“看到”到“买到”的闭环。测试阶段, 他们和10家DTC品牌合作,后来啊显示接入Connected Checkout后购物车放弃率直接从75%降到42%,转化率翻了快一倍。

2023年3月, Ownit刚完成8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投资方里不仅有Meta、Pinterest的前高管,还有GGV Capital这种老牌VC。资本用真金白银投票:社交电商的支付革命,可能真被这群人摸到了门道。

不止于社交:低代码平台如何让“一键购物”成为基础设施?

社交场景只是开始,“一键购物”要真正普及,得先解决“开发成本”这个拦路虎。传统电商平台想做个支付功能,得从零搭建系统,前后端、数据库、平安认证,一套流程下来至少2周。中小企业哪有这个预算?这时候低代码平台就派上用场了。

宜搭的2小时奇迹:传统2周应用一键购物的降维打击

阿里巴巴的宜搭平台2019年3月上线时很多人没把这当回事——不就是个拖拽工具吗?但后来发生的事让行业大跌眼镜:传统需要2周才能搭建好的电商应用,用宜搭2小时就能完成。商家不用写代码, 在可视化界面上拖拖拽拽,就能把支付页面、订单系统、营销工具串起来一键购物的功能模块直接“即插即用”。

杭州某跨境电商公司2022年接入宜搭,3天内就上线了“社交一键购”功能。他们把支付按钮嵌进企业微信社群,用户点一下就能完成下单并跳转物流查询,整个流程比之前缩短了80%。负责人说 以前做个支付功能要外包给技术团队,花5万块还要等1个月,现在自己运营就能搞定,成本直接砍到1/10。

低代码平台的本质是“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还给商家”。宜搭不是帮商家做“一键购物”,而是让商家自己能“做出”一键购物。这种能力下沉,才是电商服务真正变革的开始——大企业有资本搞定制,小商家也能玩转新玩法。

便利背后的暗流:当“一键”变成“冲动”的催化剂

一键购物听着爽, 但仔细想想,是不是有点太“爽”了?支付步骤少到几乎没思考时间,用户完全处于“无意识消费”状态。心理学上有个“冲动消费阈值”,步骤越多越能让人冷静下来步骤越少越容易上头。Ownit测试时发现, 接入Connected Checkout的用户,平均订单金额比传统支付高18%,退货率也高了7%。这说明什么?便利是把双刃剑,砍断了支付障碍,也可能砍断消费者的理性。

数据隐私的灰色地带:你的支付习惯正在被谁“一键”收集?

更让人担心的是隐私问题。一键购物往往需要授权社交平台的账号信息,支付数据、浏览习惯、甚至地理位置,都可能被服务商打包收集。Ownit虽然声称“数据加密”,但用户在社交APP里的支付行为,本质上是在用隐私换便利。2023年苹果更新隐私政策后Ownit的获客成本直接涨了30%,主要原因是用户不愿意再授权那么多信息。

国内也有类似案例。某奶茶品牌用UniDrink点餐小程序做社交营销,用户点一下就能用微信支付完成下单,确实方便了。但后台数据显示,小程序会默认勾选“获取用户好友关系”和“消费习惯分析”,很多人根本没注意这个细节。便利和隐私的边界,在“一键”的世界里变得越来越模糊。

跨境电商的“支付本地化”难题:一键购物如何跨越国界?

跨境电商的一键购物,比国内难十倍。国内支付有微信、 支付宝搞定一切,国外却是“一国一策”:东南亚用GCash,巴西用Pix,欧洲用SEPA转账,币种、清算规则、合规要求各不相同。商家想给不同国家的用户提供一键支付,得对接N个本地支付网关,成本高得吓人。

出海易的百度基因:用AI给跨境支付链路做“瘦身手术”

2023年, 百度推出的跨境电商SaaS平台“出海易”,试图用AI破解这个难题。基于百度20年的大数据积累, 出海易能自动识别用户所在国家,推荐最优支付组合——比如美国用户用Apple Pay,德国用户用Klarna,完全不用商家手动配置。更关键的是它把跨境支付的清算周期从传统的7-15天压缩到24小时内,资金周转效率直接拉满。

深圳某3C产品卖家2023年6月接入出海易,在TikTok Shop上线了“一键购”功能。以前给欧洲发货, 支付流程要经过PayPal→银行→第三方支付,3天才能到账,现在用出海易的AI清算,用户支付后2小时商家就能收到钱,汇率损失还降低了12%。负责人说以前跨境支付像走迷宫,现在像坐直梯,又快又稳。

未来已来:但“一键购物”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说到底, 一键购物不是终点,电商服务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无感购物”——用户甚至不需要“一键”,需求被自动满足。比如AI预测你要买纸巾,直接下单送到家,你发现时包裹已经到了。但这条路还很长,技术、隐私、商业逻辑的博弈远未结束。

从工具到生态:电商服务的下一站是“无感购物”还是“有意识消费”?

Ownit的创始人Nejati说移动支付会越来越快,但消费者未必永远想要“快”。2023年Q4, 他们做了一个反直觉的实验:在Connected Checkout里加入“3秒冷静期”,用户支付前需要等3秒才能确认按钮。后来啊转化率只降了5%,但退货率降了15%。这说明,过度追求便利反而会伤害长期价值,未来的电商服务,或许需要在“快”和“稳”之间找个平衡点。

宜搭的团队也在思考低代码的边界。2024年初, 他们上线了“理性购物模块”,商家可以一键开启“比价提醒”“评价预览”功能,让用户在支付前能看到更多参考信息。这和“一键购”的初衷似乎背道而驰,但数据证明,加入理性决策功能后用户复购率提高了20%。便利和理性,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

跨境电商的支付战争还在继续。出海易2024年计划接入东南亚的“先买后付”服务, 让用户不用一次性付全款;Ownit则在测试“社交团购”功能,把一键购和拼团结合。这些探索都在证明:一键购物不是终点, 而是电商服务进化的一个跳板——跳过繁琐的支付步骤,跳过场景的割裂,到头来跳到用户真正需要的地方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