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电商融资创新高,为何冰火两重天现象如此明显
融资狂潮背后的“赢家”与“失意者”
东南亚电商市场最近像被点燃的火药桶,融资数字一个比一个亮眼。2021年社交电商初创企业至少完成了10轮融资, 比2020年直接翻了一倍还多;快速商务领域也不甘示弱,Astro、Zepto这些名字频频出现在科技头条上,动辄就是几千万美元的融资。但热闹背后细看会发现一个怪现象:有人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有人却抱着金饭碗饿肚子。这冰火两重天的戏码,到底是怎么演起来的?
社交电商:下沉市场的掘金战与隐忧
东南亚消费者刷社交媒体的时间有多长?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用户时长能挤进全球前15名, 大多数人逛Facebook、Instagram时顺手就下单了。这场景像极了十年前的微信朋友圈,只不过这次成了电商的“新战场”。Evermos这家印尼公司专攻清真产品, 2021年9月直接拿到3000万美元B轮融资,U Venture Management砸真金白银进来看中的就是这波社交红利。

下沉市场更是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印尼二三线城市里运费贵得离谱,电商服务覆盖率低得可怜,但消费者偏偏喜欢和卖家直接唠嗑。Dagangan就是钻了这个空子, 2021年6月拿到500 Global的投资,9月又让Monk’s Hill Ventures追投了1150万美元。创始人没急着烧钱打广告, 反而一头扎进供应链——二三线城市的物流太碎片化了消费者想花和一线城市一样的钱享受同样的服务,难如登天。Dagangan的想法朴素:帮小城市消费者搭起和大城市一样的“购物高速路”。
但风投圈里也有唱反调的。Antler亚洲业务联合创始人Jussi Salovaara直接放话:“社交电商现在还没到下注的时候。”他们投过一家时尚电商,后来啊没溅起一点水花。“这领域太虚了光靠社交互动能撑多久?”这话听着刺耳, 却戳中了一个痛点:社交电商的GMV涨得快,2021年上半年订单量同比飙了102%,可钱都花在获客和补贴上,真金白银的利润在哪里?RateS月增30%, Chilibeli30-50%,KitaBeli更是冲到200%,这些数字背后藏着多少“赔本赚吆喝”的故事?
快速商务:闪电配送的“速度焦虑”与盈利困境
疫情把“快速商务”推上了神坛。以前东南亚人买瓶酱油还得跑趟超市,现在封城了手机点一点,10分钟送到家。这需求像洪水一样冲出来 Astro直接乘上了浪头——前Tokopedia副总裁Vincent Tjendra拉起队伍,2021年12月就融到3000万美元,Accel和红杉资本抢着当领投方。美国Gopuff、印度Blinkit这些“前辈”的故事让资本看到了希望:闪电配送能成下一个万亿级赛道?
但“快”字背后是烧钱烧到眼红的残酷现实。Monk’s Hill Ventures的Peng T.Ong点破了窗户纸:“追求便利的代价太大了。”消费者只愿为生鲜、外卖付15分钟配送费,其他品类根本撑不起这个成本。Grab和Foodpanda砸钱建本地物流中心,后来啊呢?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跟着来了配送费却涨不上去——谁愿意为10分钟配送多付5块钱?
更要命的是玩家一多,立刻变成“资本肉搏战”。德国Gorilla成了欧洲最快的独角兽,东南亚的资本哪能坐得住?但AC Ventures的Alvin Cahyadi心里打鼓:“Tokopedia、 Shopee这些巨头都在盯着,小玩家怎么玩?”快速商务变成了“高密度城市游戏”,三四线城市物流跟不上,配送时间根本缩不到15分钟。说白了这是个“富人的游戏”,资本能烧得起,但普通创业者连入场券都摸不着。
支付平台:电商生态的“隐形基石”与巨头围剿
不管社交电商还是快速商务,都得过“支付”这道坎。东南亚有4.4亿网民,80%的人至少网购过一次支付网关成了电商的“水电煤”。Xendit自诩“东南亚版Stripe”, 2021年9月C轮融资1.5亿美元,估值直接干到10亿美元;新加坡的Nium更早,7月就成了B2B支付领域第一个独角兽。风投的钱像潮水一样涌向支付赛道——毕竟谁掌握了支付,谁就握住了电商生态的命门。
但“命门”也是“红海”。Gojek早在2020年疫情最狠的时候, 就从Facebook、 PayPal手里抢到12亿美元,想的就是“支付+配送”闭环。腾讯支持的Shopee也在偷偷布局,试图复制“淘宝+支付宝”的成功。巨头们带着用户量和资金入场,小玩家连喘气都难。Monk’s Hill的Ong说得直白:“支付利润薄得像纸, 必须靠GMV撑着,可巨头们早就把GMV垄断了。”
更麻烦的是用户根本不在乎用谁家的支付。他们只关心:付款顺不顺畅?手续费贵不贵?Xendit们想靠“优化体验”留住用户, 可Grab、Shopee的支付按钮就在手边,谁会专门下载一个新APP?去中心化金融或许能打破僵局, 用低成本方案重新洗牌,但现在还太早——东南亚用户对DeFi的认知度,比想象中低得多。
冰火两重天:资本逻辑与市场现实的碰撞
东南亚电商融资创新高,但钱都流到了少数几个口袋里。社交电商和快速商务成了资本的“宠儿”, 可转头看看:社交电商在盈利边缘试探,快速商务在成本泥潭里挣扎,支付平台在巨头夹缝中求生。这哪是“遍地黄金”的时代?分明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丛林法则。
风投们也不是瞎子,他们押注的从来不是“电商”,而是“能跑出来的模式”。社交电商看中了下沉市场的增量,快速商务盯上了疫情催生的即时需求,支付平台则锁死了电商的“咽喉”。但市场比剧本复杂得多——用户习惯可以培养,盈利模式却不是砸钱就能砸出来的。Dagangan的供应链故事能打动资本, 但二三线城市的物流成本,可能比想象中高十倍;Astro的15分钟配送很酷,可骑手工资、仓储租金,哪一样不要钱?
说白了东南亚电商的“冰火两重天”,本质是资本狂欢与市场冷静的对撞。有人借着风口飞了起来有人却在风停后摔得粉身碎骨。这场戏还没演完,下一幕,是巨头们吞并小玩家,还是新玩家杀出重围?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很清楚:在东南亚这片热土上,光靠“讲故事”融到钱,远远不够——你得真的能赚钱,活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