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泰国电商产业增长放缓,近两个季度增幅明显下降

泰国电商增速骤降:从狂飙到缓行的转折点

泰国电商市场最近的日子不太好过。曾经一路狂奔的增长引擎,突然可能真的要翻篇了。

数据背后:2021年Q3-Q4的断崖式下跌

翻看2021年的电商成绩单, 前两个季度还一片红火,泰国消费者宅家网购的热情高涨,线上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可到了第三季度,画风突变。Kerry Express的内部数据显示,包裹量增速从上半年的30%以上,骤然滑到了个位数。更夸张的是第四季度,本该是圣诞、新年促销的黄金期,平台的流量却疲软得像泄了气的皮球。Alex Ng回忆说往年这个时候仓库堆成山,分拣员连轴转,去年却难得清闲了不少。这种反差,让整个行业都懵了——明明疫情还没结束,为什么大家突然不爱网购了?

泰国电商产业增长放缓,近两个季度增幅明显下降
泰国电商产业增长放缓,近两个季度增幅明显下降

消费者端:购物意愿与购买力的双重挤压

说到底,电商的根基还是消费者。泰国人最近买东西,明显变得纠结又克制。Kerry Express的人发现,以前随手就下单的日用品,现在很多人会先比价、凑单,甚至干脆放弃。不是不想买,是真不敢买了。生活成本涨得太凶,电费、燃气费、菜价一路飙升,普通家庭的工资却没见涨。更麻烦的是 泰国人早就习惯了寅吃卯粮,家庭债务高得吓人,央行数据显示2021年家庭负债占GDP的比例接近90%,再想透支消费,心有余而力不足了。Priceza的CEO兼泰国电商协会主席Thanawat Malabuppha说得直白:钱包瘪了 通胀高了谁还敢随心所欲地刷信用卡?

还有个隐形杀手——奥密克戎变种。本来大家以为疫情快结束了后来啊2021年底一波反弹,封控又来了。线下活动受限,收入受影响,消费者自然捂紧钱包。Alex Ng提到一个细节:往年节日季大家喜欢网购礼物, 2021年很多人直接省了把钱攒着万一哪天不能上班应急用。这种“防范性储蓄”心态,对电商打击可不是一般大。

线下复苏:实体店的逆袭与线上流量分流

线上遇冷,线下却悄悄回暖。2021年下半年,泰国的商场、便利店陆续恢复营业,久违的人气和烟火气回来了。曼谷市中心的Central World、 Siam Paragon这些大商场,周末挤得水泄不通,餐饮、美妆、服饰专柜前排起长队。实体店有线上比不了的体验——衣服能试穿, 化妆品能试用,吃饭能现吃,这些“即时满足”的诱惑,让很多消费者重新把目光拉回线下。Kerry Express观察到, 以前电商订单占大头的生活用品,现在不少人宁愿跑趟超市,当场提货回家,也不愿等快递。这种“线下回流”的现象,直接分流了电商的流量。

更关键的是实体店开始“觉醒”。以前觉得电商是敌人,现在发现可以合作。很多商场搞起了“线上下单、门店自提”,或者直播带货,把线上流量和线下体验结合起来。比如泰国本土连锁便利店7-Eleven, 2021年就推出了“电商+便利店”的 hybrid 模式,消费者网购后可以就近到门店取货,既解决了物流时效问题,又增加了门店客流量。这种玩法,让实体店反而成了电商的“竞争对手兼合作伙伴”,线上增长能不放缓吗?

平台博弈:不同玩家的应对与分歧

增速放缓,平台们心里也打起了鼓。有人悲观,有人却看到了机会。京东泰国CEO Vincent Yang就显得很乐观, 他指着后台数据说:“咱们平台的流量和交易量其实还在涨,说明泰国消费者对网购的接受度没降,只是更挑了。”他强调,泰国电商的渗透率才多少?线上零售占总额不到10%,比中国、欧美差远了潜力还大得很。Lazada的态度也类似, 虽然承认消费者花钱谨慎了但觉得大家已经习惯了网上购物的便捷,不会轻易放弃。

但另一波平台就没这么淡定了。一些中小型电商卖家叫苦不迭,流量贵得吓人,转化率却跌得厉害。曼谷做家居用品电商的李小姐吐槽:“以前投1000块广告能赚500块, 现在投1000块可能只赚200块,还得看运气。”平台为了抢流量,内卷得厉害,广告费、佣金涨个不停,再说说都转嫁到卖家头上。大平台有资本扛,小玩家只能夹缝中求生存,甚至直接退出。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让整个行业的增长曲线变得复杂起来。

通胀与债务:泰国经济的深层制约

电商增速放缓, 表面看是消费意愿问题,根子上还是经济基本面在拖后腿。泰国央行2021年的数据显示,通胀率一路攀升到5.5%,创近3年新高。电价涨了油价涨了连猪肉价格都翻了一倍。普通家庭每个月固定开销多了不少,自然就得在其他地方省钱。电商卖的非必需品,首当其冲成为“牺牲品”。Thanawat Malabuppha算了笔账:一个普通曼谷家庭, 2021年比2020年多花1.2万泰铢在水电燃气和食品上,这几乎相当于他们一年在电商上的消费总额。

家庭债务更是悬在头顶的剑。泰国人爱借钱消费,信用卡、分期贷、房贷加起来人均负债超过20万泰铢。疫情一来很多人收入减少,还债压力陡增。银行为了控制风险,还收紧了信贷,想借钱更难了。这种“债务-消费”的恶性循环,让电商市场失去了重要的增长引擎。没有新消费者入场,老消费者又不敢花钱,增长自然就慢下来了。

增长潜力犹存?线上渗透率的现实差距

尽管困难重重,但说泰国电商没潜力,也未必。Vincent Yang的观点不是没道理——泰国线上零售占比才10%, 而韩国、中国早就超过30%,中间的差距就是机会。曼谷、清迈这些大城市,电商渗透率还算可以但往下到二线城市、农村地区,网购还是新鲜事。很多农村老太太连支付宝、PayPal都没用过买东西还得去镇上的集市。这部分市场一旦被激活,空间巨大。

不过潜力不等于马上能兑现。农村地区的物流就是个大问题,偏远村落送一个包裹要3天运费比商品还贵,谁愿意买?还有支付习惯,现金交易在泰国太普遍了很多人对线上支付不信任。这些问题不解决,渗透率就上不去。所以说“潜力大”没错,但要变成实实在在的增长,还得靠平台一点点啃下这些硬骨头。

东南亚电商变局:泰国只是缩影?

把目光放大到整个东南亚,泰国的困境其实不是个例。邻国越南、印尼的电商增速也在放缓,极兔速递的扩张步伐明显慢了。以前大家觉得东南亚是电商蓝海, 现在发现蓝海里早就挤满了鲨鱼——Lazada、Shopee、TikTok Shop打得头破血流,本土平台也来掺和一脚。流量越来越贵,获客成本高得吓人,平台烧钱抢市场,却越来越难赚到钱。这种“增量见顶、存量厮杀”的局面让整个东南亚电商都进入了调整期。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未必是坏事。以前野蛮生长,大家都盯着GMV,现在增速慢下来了反而逼着平台思考:怎么才能赚钱?怎么才能留住用户?从“粗放式扩张”到“精细化运营”,这种转变虽然痛苦,却是行业成熟的必经之路。泰国的电商增长放缓,或许正是东南亚市场从狂热走向理性的一个信号。

未来路径:从增量竞争到存量优化

增长放缓了 不代表没机会,关键看怎么玩。泰国电商的未来可能藏在“存量优化”里。比如本土化运营,不能再照搬中国的模式。洽洽食品2022年在泰国的做法就值得借鉴——上半年电商收入下滑, 下半年赶紧调整,推适合泰国人口味的益生菌坚果、燕麦片坚果,还和抖音、TikTok的本地网红合作直播,下半年硬是把正增长拉回来了。这说明,懂本地消费者,比单纯砸钱更重要。

物流也是个突破口。泰国地形复杂,岛屿多,偏远地区配送难。能不能用更灵活的方式?比如和摩托车快递合作,解决“再说说一公里”;或者搞社区团购,让小区便利店当自提点,既省成本又方便。Kerry Express就在试点“无人机配送”,针对山区和岛屿,效率提升了不少。这些小创新,积少成多,就能让电商体验上一个台阶。

警惕“增长依赖症”:电商产业需要健康生态

这些年,泰国电商太依赖“增长故事”了。平台喜欢吹GMV,卖家喜欢冲销量,投资人喜欢看增速,仿佛不增长就是失败。但市场总有周期,增长放缓不是世界末日。相反,这恰恰是时候反思:电商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了卖货而卖货,还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

如果只盯着短期增长, 很容易陷入“内卷陷阱”——价格战、补贴战,再说说谁都没钱赚,消费者也得不到真正有价值的服务。电商产业要想长久发展,得构建一个健康的生态:平台靠服务赚钱,卖家靠产品立足,消费者靠体验买单。只有各方都受益,增长才能持续。泰国的电商增速放缓,或许正是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别再沉迷于数字游戏了回归本质,才是正道。

在放缓中寻找新平衡

泰国电商的增长放缓, 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消费者变得更理性,平台变得更务实市场变得更成熟。这中间虽然有阵痛, 但也藏着机会——谁能率先找到“增长”与“健康”的平衡点,谁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电商的故事,从来不是只有“狂飙”一种写法,在缓行中积蓄力量,同样能跑出更远的距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