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东南亚难道还需要一个像拼多多这样的电商平台吗

跨境圈炸锅:拼多多盯上东南亚,但这里真缺个“低价王”吗?

最近跨境圈传得最邪乎的消息,莫过于拼多多要杀进跨境电商。有人信誓旦旦说华南大卖被扫楼了 有人拿出极兔速递的对接记录当凭据,甚至还有人拍着胸脯说“项目组都搭好了就差官宣”。但诡异的是拼多多官方始终没吭声,反倒是在美国市场悄悄试水Temu。这就让人纳闷了:东南亚被传得沸沸扬扬,怎么再说说反倒成了“备胎”?更关键的问题是——当Shopee早已被圈内人戏称“东南亚拼多多”, Lazada背靠阿里大树,TikTok电商又杀红了眼,东南亚这片热土,真的还需要另一个“低价战神”吗?

东南亚的电商战场, 早不是五年前的草莽时代

你可能会问,东南亚市场这么大,增速这么猛,多一个玩家不好吗?但现实是如今的东南亚电商,早就过了“谁低价谁赢”的初级阶段。2016年那会儿, Lazada刚被阿里收购,Shopee还在烧钱抢用户,站外流量便宜得像白给——在Facebook上打个广告,0.5块钱一个点击就能来个用户,随便推个9.9包邮的小玩意儿,当天就能出单。那时候的二类电商玩家,活得跟神仙似的,随便搞个独立站,月流水百万不是梦。

抱歉,东南亚并不需要第二个“拼多多”
抱歉,东南亚并不需要第二个“拼多多”

但2021年之后画风突变。同一个Facebook广告位,点击成本飙到3块不说转化率还跌得跟过山车似的。我认识的一个深圳大卖, 2020年在越南市场靠短视频带货,一条视频带火一款手机壳,净利润能到40%;2022年再试,同样的视频,同样的产品,利润被压缩到15%,物流成本还占了售价的35%。他苦笑着说:“卖一个亏一个,不卖等死,卖了找死。”这就是东南亚的现状——流量贵得离谱,物流贵得离谱,你再低价,也贵不过平台的“抽成+配送”组合拳。

拼多多的“低价杀招”,在东南亚遇上“物流硬骨头”

拼多多的看家本领是什么?不就是“工厂直连消费者”,把中间环节的利润砍掉,用低价砸开市场?这套打法在国内行得通,是主要原因是有成熟的供应链和微信生态的裂变加持。但到了东南亚,你会发现“低价”这把刀,砍到了物流这块“铁板”上。

Shopee为什么能称王?不是主要原因是它最便宜,而是主要原因是它把物流玩明白了。它在印尼、菲律宾、越南建了十几个海外仓,搞起了“本地仓+跨境仓”的双仓模式。一个卖家从广州发往雅加达的包裹, 走Shopee的官方物流,7天能到,成本只要15块;如果自己找货代,同样路线,12天到,成本25块,还丢包率高达5%。这就是货量碾压的优势——Shopee在东南亚的日均订单量超千万, 能跟快递公司拿到“批发价”,拼多多刚进场,凭什么比?

更扎心的是东南亚的物流成本本身就是个“无底洞”。印尼有1.7万个岛屿,菲律宾有7600多个岛屿,你往偏远地区发个包裹,运费比产品本身还贵。我见过一个做家居用品的卖家,在Shopee上卖一个29块的收纳盒,运费收18块,客户还嫌贵。拼多多在国内可以靠“拼团”把物流成本摊薄,但在东南亚,你让一个越南农村的村民和一个新加坡中产拼一单?不现实。

没有微信的东南亚,拼多多的社交裂变怎么玩?

拼多多在国内能爆发,靠的是微信的“社交裂变”。砍一刀、帮砍零元购,这些玩法能病毒式传播,是主要原因是90%的中国人都在微信上。但东南亚呢?这里没有“国民级社交软件”, 各国各玩各的:泰国人用Line聊天越南人抱着Zalo不放,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人WhatsApp用得比谁都溜,年轻人倒是爱刷TikTok,但TikTok电商现在自己下场抢市场了哪有拼多多蹭的份?

你可能会说Facebook和Instagram不是也有流量吗?但问题在于,东南亚的Facebook用户和购物行为是割裂的。泰国人用Facebook聊工作,越南人用它追星,很少有人会在上面“剁手”。反观TikTok, 2023年Q1就宣布在东南亚投入10亿美元搞直播,印尼站的DAU已经破亿,达人带货的转化率比普通广告高3倍。拼多多想学国内的“社交+电商”模式,在东南亚连土壤都没有,硬抄只会水土不服。

“虾皮已是拼多多”,东南亚还要更低价吗?

跨境圈里一直有个说法:“Shopee是东南亚拼多多,Lazada是东南亚京东。”这话不是空穴来风。Shopee的客单价常年压在10-20美元之间,跟拼多多早期的“9.9包邮”如出一辙。平台为了抢用户,天天搞“0元购”“免运费月卡”,卖家被逼得只能“卖一套亏一套,靠量冲利润”。

我认识一个做3C配件的卖家, 2021年在Shopee上卖手机壳,定价4.99美元,成本2美元,运费1.5美元,平台抽成15%,净利润1.34美元,一个月卖10万单,能赚13万。2023年再卖同样的壳, 成本涨到2.5美元,运费2美元,平台抽成涨到18%,定价还是4.99美元,净利润只剩0.49美元,一个月卖10万单,利润腰斩。他跟我说:“现在就是‘卷王遇卷王’,拼多来了估计就是‘卷王之王’,但我们这些小卖家,已经卷不动了。”

东南亚的用户真的需要更低价吗?未必。我见过印尼的中产家庭, 宁愿多花5美元买Lazada上的品牌家电,也不愿在Shopee买便宜货,主要原因是担心售后没保障。新加坡的上班族,喜欢在Lazada买日本进口的护肤品,图的是正品和物流快。低价能吸引下沉市场, 但东南亚的中高端需求,早就被Shopee和Lazada分食完了拼多多再来不过是“低价内卷陷阱”里的又一个牺牲品。

拼多多的“美国选项”, 或许才是真正的胜负手

有意思的是当所有人都盯着东南亚时拼多多悄悄把跨境电商的首选市场定在了美国。Temu上线不到一年,就登顶了美国购物类App下载榜,靠的还是“低价+全托管”模式。为什么美国更适合拼多多?主要原因是美国的电商市场成熟, 物流基础设施完善,用户对低价商品的接受度高,而且没有“超级社交平台”的垄断,拼多多可以复制国内的“社媒裂变+低价引流”打法。

反观东南亚,看似机会多,实则坑也多。政策壁垒高:印尼要求电商平台必须本地公司控股, 越南对进口电子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文化差异大:马来西亚忌讳猪肉产品,菲律宾喜欢大包装促销;物流碎片化:一个国家的不同岛屿,物流成本能差三倍。拼多多在国内能搞定供应链,但在东南亚,这些“本土化迷宫”够它喝一壶的。

东南亚电商的“本土化迷宫”,拼多多能走通吗?

做跨境电商的人都知道,“本土化”不是翻译个语言那么简单。我见过一个服装大卖, 2021年想把国内的“网红T恤”卖到泰国,后来啊主要原因是没考虑泰国的宗教禁忌,货被海关扣了损失了200万。还有个做家居的, 把国内的“小户型收纳神器”搬到越南,后来啊越南的房子普遍面积大,根本没人买,再说说只能打折清仓。

拼多多的团队擅长“供应链砍价”, 但对东南亚的文化习俗、消费习惯、政策法规,真的门儿清吗?Shopee在东南亚深耕了7年, 每个国家都配了本土运营团队,连客服都能用当地沟通;Lazada背靠阿里有蚂蚁金服的支付支持,还有菜鸟的物流网络。拼多多拿什么跟它们拼?靠“砍一刀”让印尼用户帮砍运费?还是用“多多果园”种榴莲?这些玩法,在东南亚可能连水花都溅不起来。

低价不是万能药, 东南亚要的是“精准供给”

说到底,东南亚缺的不是“更低价的平台”,而是“更精准的供给”。比如印尼的年轻人, 需要的是性价比高的潮牌服饰,不是9.9美元的T恤;越南的制造业者,需要的是工业级的零部件,不是拼多多上的“小商品爆款”;新加坡的中产,需要的是健康食品和智能家居,不是“砍一刀”才能买的便宜货。

拼多多如果真想进东南亚, 与其跟Shopee拼低价,不如想想怎么把国内的“产业带优势”和东南亚的“本地需求”结合起来。比如在印尼推广“雅加达制造”的纺织产品, 在越南对接“北江家具”产业集群,用“本地化供应链+中国效率”打出差异化。而不是简单地把国内的“白牌货”拉到东南亚,搞新一轮的“价格战”,再说说只会把市场做烂,把卖家做死。

跨境这条路,从来不是“谁便宜谁赢”,而是“谁更懂用户谁赢”。东南亚的电商江湖, 早已不是“草莽英雄”的天下拼多多的“低价屠刀”,或许该砍向更合适的市场,而不是在东南亚这片“流量沼泽地”里再搅起一轮浑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