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与Influencer.com合作后

合作落地:一场数据与资源重新分配的博弈

TikTok与Influencer.com的握手, 表面看是平台与营销工具的强强联合,细想却更像一场数据主导权的重新划分。在此之前, 品牌方想在TikTok上找KOL合作,基本靠“猜”——猜哪个创作者粉丝量真,猜哪个视频转化率高,猜投完广告能回多少本。现在 Influencer.com把TikTok的Creator Marketplace API接了进来相当于把TikTok后台的“成绩单”直接摊在品牌面前:粉丝画像、视频完播率、评论区关键词、甚至用户停留时长,清清楚楚摆在那里。

有人拍手叫好, 说这是“KOL营销的透明化革命”,也有人暗自嘀咕,当所有数据都摆在台面上,那些靠“信息差”吃饭的小玩家,还有没有活路?

TikTok 与Influencer.com达成合作,广告主将可访问 Creator Marketplace API数据
TikTok 与Influencer.com达成合作,广告主将可访问 Creator Marketplace API数据

API整合:从“黑箱操作”到“数据裸奔”的转折

说到底,这次合作的核心就是“数据”。以前, 品牌方推出来的。现在好了Creator Marketplace API把数据全扒出来了。

数据一摆, Deliveroo立刻调整策略,把预算从头部达人转向中腰部创作者,后来啊2022年Q3的订单量直接提升了35%。这事儿听着挺美,但换个角度想,当所有品牌都能看到这些数据,会不会出现“扎堆抢人”的局面?那些数据好的创作者,报价是不是得飞上天?

举个例子, 2022年Q2,英国外卖平台Deliveroo通过Influencer.com接入了TikTok数据,他们发现之前合作的某个“美食达人”,粉丝量80万,但转化率只有0.8%,而一个只有20万粉丝的“家常菜博主”,转化率高达3.2%。差别在哪?前者粉丝大多是学生,下单能力弱;后者粉丝多是家庭主妇,复购率高。

品牌方的“数据武器库”:真金白银还是数字游戏?

对品牌这次合作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省钱省事”。以前, 品牌方想投TikTok广告,得先找KOL拍视频,再自己剪辑成广告素材,上传到TikTok Ads Manager,中间环节多,还容易走样。现在 广告。

那个旅行KOL的视频风格是轻松搞笑的, 希尔顿的广告却想突出“高端商务”,用户会不会觉得“画风突变”?Influencer.com说可以帮品牌“筛选调性匹配的创作者”,但调性这东西,数据真能量化吗?

希尔顿酒店2022年Q4就是这么干的, 他们找了一个旅行KOL,原视频是“探秘希尔顿东京分店”,里面有房间细节、早餐场景,甚至还有员工服务镜头。希尔顿直接把这段视频拿来当广告, 投给25-35岁的商务人群,后来啊广告点击率比自己拍的素材高了42%,获客成本降低了28%。但这里有个问题:KOL的原视频是“内容”,而广告是“商业”,两者调性一致吗?

ROI追踪:从“凭感觉”到“抠数字”的焦虑

更让品牌上头的是“实时数据追踪”。以前,投完广告只能等平台出报告,等数据汇总,等财务核算,一套流程下来一个月都过去了。现在 通过Creator Marketplace API,品牌方在Influencer.com的后台就能实时看到广告表现:哪个时间段播放量高,哪个地区的用户转化率高,甚至哪个关键词的评论最多。

这事儿听着挺厉害,但品牌方现在是不是太依赖数据了?有时候,那些“没数据支撑”的创意,反而能爆火。比如2022年火遍全网的“科目三舞蹈”,哪个KOL能提前通过数据算出它会火?如果品牌方只盯着数据,会不会错过这种“意外惊喜”?

宝丽来相机2023年初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找了一个数码测评KOL,拍了一段“宝丽来相机拍立得vs手机拍照”的对比视频,然后分成AB两个版本投广告:A版本强调“复古情怀”,B版本强调“一键出片”。实时数据显示, B版本在18-24岁女性中的点击率是A版本的2.3倍,宝丽来立刻追加B版本的预算,后来啊那款相机的销量当月增长了55%。

创作者生态:被数据“绑架”还是被“赋能”?

合作对KOL是机遇也是挑战。好的方面是数据透明了创作者能更清楚自己的粉丝喜欢什么内容方向往哪儿调。比如英国美妆博主Lily, 2022年通过Influencer.com的数据发现自己的粉丝对“平价彩妆”的互动量是“高端大牌”的5倍,她立刻转型做平价测评,2023年的合作报价涨了40%。但坏处是当品牌方手握数据,创作者的“议价权”是不是变弱了?

2023年Q1的数据显示, TikTok上粉丝量超100万的KOL合作量同比增长了60%,而粉丝量10万以下的KOL合作量反而下降了15%。这算不算“数据垄断”的开始?

以前, 创作者可以说“我的粉丝粘性高,转化好”,现在品牌方直接甩数据过来:“你看,你上次的转化率只有1.2%,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后来啊就是报价被压低,合作被砍掉。更惨的是中小创作者,那些数据不够“亮眼”的,可能连被品牌看上的机会都没有。Influencer.com的CEO说合作是“赋能创作者”, 但现实是头部KOL拿到更多资源,中小创作者越来越难突围。

内容同质化:当“数据公式”扼杀创意

更让人担心的是“内容同质化”。当所有创作者都盯着数据做内容,会不会出现“爆款公式”?比如某个类型的视频完播率高,大家都去拍;某个关键词的评论多,大家都去用。后来啊就是刷TikTok的时候,满屏都是“开箱测评”“反转剧情”“变装视频”,千篇一律,毫无新意。2023年, 美国有个叫“Emma”的搞笑博主,以前风格很独特,喜欢拍“无厘头短剧”,后来为了数据,开始模仿那些“反转剧情”的视频,后来啊粉丝掉了一半。

她后来在采访里说:“数据告诉我,观众喜欢‘反转’,但我的观众喜欢的是‘真实’。为了数据放弃风格,再说说连观众都没了。”这话听着挺扎心,但现在的KOL营销,是不是已经变成了“数据导向”的流水线?创作者成了数据的“奴隶”,而不是内容的主人?

行业震荡:KOL营销进入“数据为王”的时代?

TikTok与Influencer.com的合作, 像一块石头扔进KOL营销的池塘,激起了一圈圈涟漪。其他平台坐不住了——YouTube在2023年Q3也推出了类似的“Creator Analytics API”,Instagram也在2024年初测试“商业合作数据追踪工具”。整个行业似乎都在往“数据化”的方向走。

看来数据化是大势所趋,但不能忘了KOL营销的核心,还是“人”和“内容”的温度。

但问题来了:KOL营销的本质,到底是“数据驱动”,还是“情感连接”?如果一切都用数据衡量,那和投程序化广告有什么区别?2022年, 英国有个叫“John”的营销专家,在行业论坛上发帖说:“我做了10年KOL营销,现在品牌方只问我‘这个KOL的ROI是多少’,没人问我‘这个KOL的故事能不能打动人’。”这条帖子下面有1000多条评论,很多从业者都说“感同身受”。

数据隐私的“雷区”:当广告主知道太多“秘密”

还有一个隐藏的风险——数据隐私。当品牌方通过API获取TikTok用户的数据, 比如年龄、性别、地理位置、甚至兴趣偏好,这些数据会不会被滥用?2023年, 欧罗巴联盟GDPR机构就警告过如果品牌方未经用户同意,收集和使用TikTok数据,可能会面临巨额罚款。更麻烦的是有些品牌方可能会把这些数据用在其他地方,比如给用户推送骚扰广告,或者把数据卖给第三方。

2022年, 美国有个快餐品牌就被曝出,通过Influencer.com获取的TikTok用户数据,给用户发“个性化优惠券”,后来啊用户投诉“隐私被侵犯”,品牌口碑一落千丈。数据这东西,用好了是“武器”,用不好就是“炸弹”。TikTok和Influencer.com说会“严格保护数据”,但在利益面前,谁能保证永远不出问题?

未来猜想:不止于API,这场合作能走多远?

长远来看,TikTok与Influencer.com的合作,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未来会不会出现更深入的合作?比如 AI自动匹配品牌和KOL,根据数据推荐“最优组合”;或者,虚拟人KOL接入系统,让品牌直接和虚拟人合作;再或者,TikTok推出“数据保险”,如果KOL的转化率没达标,平台赔付品牌损失。

如果品牌方和平台忘了这一点,再好的技术,也救不了KOL营销。

这些听起来像科幻,但2023年已经有品牌在尝试虚拟人KOL了。比如 美妆品牌欧莱雅在TikTok上找了个虚拟博主“Lil Miquela”,合作推广新品,虽然数据不如真人KOL亮眼,但话题度拉满,年轻用户讨论度很高。这说明,KOL营销的未来可能不只是“数据”,还有“创新”。但不管怎么变,有一点不会变:用户喜欢的是“真实”和“有趣”,而不是“冰冷”的数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