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com完成新一轮2.4亿美元融资
2.4亿美元砸进Cart.com的腰包, 市场却开始泼冷水
美国电商服务圈最近炸了锅,一家叫Cart.com的公司刚宣布拿到2.4亿美元,股权债权一起上,把总融资额推到了3.8亿美元。领投的是Legacy Knight Capital Partners, 花旗、Visa跟投,连J.P.摩根和TriplePoint Capital都凑过来放债。外界一片欢呼, 说这是电商SaaS赛道的“强心剂”,但转头看看行业里的真实声音,卖家们的反应却没那么热烈——有人觉得是“及时雨”,有人嘀咕“羊毛出在羊身上”,还有人在琢磨:这钱烧完了Cart.com真能把“一站式服务”的饼烙熟吗呃?
从“工具箱”到“生态帝国”:Cart.com的野心藏不住了
Cart.com到底想干什么?翻看它的业务清单,营销、落地、店面管理、数据分析,甚至物流和客服,几乎把卖家开店运营的全流程都包了。说白了它不想只做个“卖工具的”,而是想搭个“电商生态”,让卖家从注册第一天起,就离不开它的平台。这种思路在行业里不算新鲜, 但Cart.com的狠劲儿在于,它直接用资本收购补短板——2023年Q3吞了FB Flurry,专攻DTC和B2B电商方案;同年Q4又把SaaS工具商SellerActive收入囊中,专门解决多平台库存管理的问题。

这两次收购不是随便捡的, FB Flurry在北美市场的客户转化率平均提升18%,SellerActive帮卖家减少30%的库存错误,数据很漂亮,Cart.com想用这些“战利品”证明:我们的生态比别人的好用。
收购狂魔的“拼图游戏”:粘得牢吗?
但收购容易整合难。Cart.com在半年内连吞两家公司,团队怎么融合?数据系统怎么打通?SellerActive原本支持亚马逊、 eBay等8个平台,FB Flurry主打独立站,Cart.com要把这些揉在一起,卖家最怕什么?怕“数据孤岛”没解决,又多出个“系统壁垒”。2024年1月, 有位做家居用品的卖家在论坛吐槽:“用了Cart.com的‘一站式’服务,后台登录要跳三个系统,库存数据对不上,客服还互相推诿。
”这反馈不是个例, 行业分析师李明在3月的电商峰会上直言:“收购拼出来的版图,就像用胶水粘拼图,看着完整,稍用力就散。”Cart.com的CEO在采访里说“已完成系统对接”, 但具体对接率、错误率下降多少,没给数据,这让不少投资人捏把汗——毕竟生态不是堆出来的,是长出来的。
中小卖家的“救世主”?账单上的数字会说话
Cart.com一直标榜“服务各种规模卖家”, 尤其盯着中小企业的痛点:没技术团队、预算有限、想快速上线。2024年2月, 它公布了个“成功案例”:一家卖宠物零食的小卖家,用Cart.com的服务后30天内店铺落地,首月订单量突破500单,转化率从5%提到8%。听起来很诱人, 但细看账单:基础月费299美元,营销工具另收15%佣金,数据分析模块要加79美元/月,物流配送按每单2.8美元算。
有卖家算过一笔账, 同样的配置,用Shopify加第三方工具组合,每月能省200美元以上。“救世主”的名号听着好听,但价格没优势,中小卖家凭什么买单?更别说 亚马逊、Shopify这些巨头也在推“简化版”服务,Cart.com的“一站式”到底比别人的“简化版”强在哪?
行业“老炮儿”不买账:Cart.com的差异化在哪?
跨境电商圈里 Shopify、亚马逊、BigCommerce早已是“老面孔”,它们的优势在于生态成熟、用户基数大。Cart.com想杀出重围,必须拿出真东西。但现实是 它的“一站式”和Shopify的“应用商店”模式、亚马逊的“FBA+卖家中心”比,特色并不突出。有行业老兵在2024年Q1的行业报告里直接点破:“Cart.com像是个‘缝合怪’, 把别人的功能拼在一起,却没有形成自己的‘护城河’。
”更尴尬的是 它和某些平台存在潜在冲突——比如亚马逊卖家,用Cart.com的独立站工具,会不会被亚马逊限制流量?2023年年底, 就有传闻称亚马逊收紧了对第三方建站工具的扶持,虽然Cart.com澄清“不影响合作”,但卖家的顾虑始终没消除。
2.4亿烧钱之后:盈利模式藏在“佣金”里?
拿到2.4亿美元,Cart.com肯定不会“躺平”,CEO明确说“继续收购”。但投资人最关心的是:怎么赚钱?目前看,它的收入主要靠三块:卖家订阅费、交易佣金、增值服务收费。订阅费是基础, 但想靠这个赚大钱,得有海量卖家;佣金方面营销工具抽成15%-20%,比行业平均10%-15%高不少;增值服务像税务合规、融资对接,看似“贴心”,实则溢价高。
2024年3月, 有机构测算过Cart.com的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比行业低12%,原因就是佣金太高,留存率上不去。烧钱收购能拉新,但留不住人,盈利就是个“伪命题”。更别说电商SaaS赛道早已“内卷”,获客成本越来越高,Cart.com的2.4亿美元,够烧多久?
投资人的“逻辑”:赌的是“全链路”的未来
既然问题不少,为什么资本还愿意砸钱?看领投方Legacy Knight Capital Partners的背景就明白了 这家机构专投“企业服务赛道”,尤其看好“全链路解决方案”。它们赌的是跨境电商会越来越“重”,卖家需要的不只是工具,而是“拎包入住”的服务。花旗和Visa跟投,或许是想借Cart.com的渠道,触达更多中小卖家,为支付和金融服务铺路。
J.P.摩根放债, 看中的是Cart.com的客户现金流——虽然现在不赚钱,但卖家的交易流水稳定,债权有保障。投资人的逻辑没错, 但市场是现实的,2024年Q1,电商SaaS股普遍下跌15%,说明资本对“烧钱换增长”的模式越来越谨慎。Cart.com的这笔融资, 更像是一场“豪赌”,赌赢了能成为下一个Shopify,赌砸了可能就成了“先烈”。
卖家视角:这笔融资和我有什么关系?
对中小卖家 Cart.com拿到大额融资,最直接的影响可能是“服务变好”或“费用上涨”。前者是理想——有钱了 客服响应快了系统更新勤了新功能多了;后者是现实——收购花了钱,总得从卖家身上赚回来。2024年4月, 有位做3C配件的卖家透露,Cart.com悄悄把基础套餐的月费从199美元涨到了299美元,“理由是系统升级了”。更让人担心的是一旦Cart.com形成垄断,卖家议价空间会更小。反过来看,如果它能用这笔钱把价格打下来或者推出更多免费工具,那对卖家确实是好事。但目前看,“降价”的可能性不大,资本可是要回报的。
未来挑战:资本退潮后靠什么立足?
电商行业永远在变,今天的热点可能是明天的“旧闻”。Cart.com现在的“一站式”模式, 或许能解决卖家当下的痛点,但谁能保证未来不需要“AI驱动的动态运营”或者“元宇宙店铺”?技术迭代这么快,靠收购拼出来的版图,很难跟上节奏。更重要的是 卖家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有的要极致低价,有的要品牌出海,有的要做私域流量,“一刀切”的一站式服务,可能永远满足不了所有人。2024年5月, 有家新锐DTC品牌放弃Cart.com,转而选择几个小众工具组合,创始人说:“Cart.com什么都做,但什么都不精,我们更需要‘定制化’。”这话扎心,却是现实——Cart.com想当“万能钥匙”,但市场的锁,越来越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