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新一轮AR热潮来袭,Rokid如何掀起

「一叶落而知秋」这样的自然法则并不适用于商业世界, 特别是在瞬息万变的创新领域,特别是当AR行业正站在新一轮爆发的前夜,VR的冬天似乎比想象中来得更早。

IDC的数据像一记重锤砸在行业面前:2023年上半年国内AR/VR头显出货32.8万台, VR出货26万台同比下滑53.3%,AR出货6.8万台却同比上涨142%,冰火两重天的背后是技术路线和市场需求的悄然转向。

新一轮AR热潮来袭,掀起「眼前革命」的Rokid大步迈向全球市场
新一轮AR热潮来袭,掀起「眼前革命」的Rokid大步迈向全球市场

2013年还在阿里任职的祝铭明试戴Google Glass时 那句「,但我们可以做的更好」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一年后他创立Rokid,一头扎进AR这个当时无人问津的领域,谁能想到十年后这家中国企业会站在全球AR舞台中央。

冰火两重天的XR市场:AR为何逆势上扬?

VR的颓势不是没有原因, 笨重的头显、单一的娱乐场景、动辄上万元的价格,让消费者用脚投票。反观AR, 轻便的形态、叠加现实的能力,正在从工业、安防等专业领域渗透到消费市场,这才是它能逆势上扬的核心逻辑。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AR产业专利申请数达到2.24万项, 远超美国的1.81万项和日本的0.53万项,技术上的领先让国内厂商有了弯道超车的底气,Rokid正是这波浪潮中的佼佼者。

从实验室到货架:Rokid的十年「慢」棋

2014年Rokid成立时 没人能确定AR会不会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祝铭明选择了一条「慢」路:先做语音交互机器人打磨技术,2018年才推出首款AR眼镜Rokid Glass,那时候苹果、谷歌、微软刚入局,国内同行还在实验室里憋样机。

有意思的是 Rokid从成立就锚定「轻量化」,第一代产品就强调佩戴舒适性,而同期其他厂商的设备还像「砖头」一样压在鼻梁上,这种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成了后来消费级市场的敲门砖。

技术路线的生死抉择:OST如何打败VST?

苹果Vision Pro用12颗摄像头「堆」出了惊艳的空间感知能力, 却也带来了500-600克的重量和3499美元的天价,VST技术路线的优缺点暴露无遗:沉浸感强但体积难以下降,成本高得离谱。

祝铭明早就看透了这点, 2018年Rokid在行业内率先提出分体设计,推出AR主机Station,把显示和计算分开,用云计算突破硬件瓶颈,这招「软解法」直接化解了重量、算力、续航的三角矛盾。

76克的「魔法」:Rokid Max Pro的轻量化革命

2023年8月Rokid发布的Max Pro让行业眼前一亮, 机身重量仅76克,比前代只重1克,对于戴眼镜的用户来说几乎无感,更绝的是它只用一颗摄像头就实现了SLAM空间定位、微手势交互、第一视角分享等多种功能,AI算法的硬实力把硬件壁垒「啃」了下来。

OST技术路线的选择, 是Rokid深思熟虑的后来啊,祝铭明公开解读过:「VST能随意改过数字世界,但重建物理世界设备就很难轻量化,OST更贴近消费者真实需求,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内容生态的破局:AR爆品的「破题密码」

没有游戏卡的Switch只能在墙角吃灰,AR设备同样需要内容生态撑起场景。Rokid在国内携手影牛牛提供上百部3D大片, 与随乐游合作三百多款顶级游戏,还和阿里云打通云端,让沉浸式办公娱乐成为可能。

海外市场的内容布局更激进, Rokid Max Pro支持YouTube、Hulu、Disney+、TVer、AbemaTV甚至抖音,2023年8月联合Google推出全球首款AR版便携Android TV,直接把谷歌生态的百万内容收入囊中,这和Docomo的合作一拍即合。

两万台C端订单:市场给出的「及格分」

2023年11月9日 祝铭明在朋友圈官宣一个重磅消息:Rokid AR获单笔两万台订单,且全部是toC消费级订单。要知道今年上半年国内AR整体出货量6.8万台, 其中消费级就占了6.2万台,这笔订单相当于国内季度消费级出货量的三分之一,含金量十足。

更关键的是用户粘性, 截至目前Rokid AR眼镜服务人数超100万,月活用户40%,平均日使用时长超过1小时这说明AR设备正在从「尝鲜玩具」变成「日常工具」,距离祝铭明说的「年销量50万台行业成熟」又近了一步。

日本市场破冰:Docomo为何选中Rokid?

2023年11月22日 Rokid官宣与日本最大电信运营商Docomo达成战略合作,产品登陆全日本261家线下门店和线上平台,这步棋走得漂亮,Docomo有6000万签约用户,客户流失率常年保持0.53%的行业最低,选品标准极其严苛。

为什么是Rokid?除了轻量化的产品和丰富的内容生态,双方理念的契合更重要。Docomo以「挑战智能创新」为愿景, 内部管理重视「协作」,而Rokid从创业初期就提倡「开放标准」,构建XR基础设施,这种「不搞一家独大」的思路,让双方一拍即合。

蓝洞商业获悉:全球化版图的「三步走」

其实Rokid出海远早于2023年, 2022年7月产品就登陆亚马逊,如今已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和Google的合作打开了亚洲市场,和Docomo的合作则深入欧美日韩成熟市场,形成「三步走」战略:先铺渠道,再建生态,再说说深耕本地化。

线下体验是AR消费的关键, Docomo的261家门店让日本消费者能亲手体验76克的重量、影院级的观影效果,这种直观感受比线上「多快好省」的推销更有说服力,难怪Rokid相关负责人说「这是撬动海外市场的重要支点」。

「帽子戏法」背后:增长飞轮如何转动?

2023年11月对Rokid来说是「奇迹月」, 21日官宣C轮融资1.12亿美金,投资方网龙在游戏教育领域有深厚积累;22日与Docomo合作;再加上早前的两万台订单,上演了一出「帽子戏法」,这背后是增长飞轮的加速转动。

融资将用于海外市场拓展和游戏教育场景创新, 祝铭明说:「期待和网龙合作,利用他们的全球网络扩大机会。」这印证了Rokid的长期主义——从B端试验田到C端爆品, 从技术积累到生态构建,每一步都踩在行业节点上。

对比Vision Pro:国产AR的「差异化生存」

Vision Pro的出现让全球开发者精神一振, 但3499美元的价格和500克的重量,注定它短期内只能是小众玩具,反观Rokid Max Pro售价3999元,重量76克,直接把AR设备拉进「大众消费」区间,这种「极致性价比+轻量化」的组合拳,才是普通消费者买账的关键。

Pico的裁员潮证明, 「大力出奇迹」的路线在XR领域行不通,Rokid用十年时间证明:选择更贴合市场需求的技术路线,平衡硬件软件内容,才能先拥抱「iPhone时刻」。

未来已来:AR会成为「第四屏」吗?

罗永浩曾说:「AR就是下一代计算平台,这在科技界是共识。」Rokid的布局印证了这一点, 从自研XR操作系统到开放标准,从分体设计到空间计算工具「灵镜」,它不止想做硬件厂商,更想做「隐藏在精美硬件中的系统软件公司」。

当AR设备的年销量达到50万台, 行业就会真正成熟,就像Quest one用50万台销量证明VR的价值,Rokid的两万台C端订单、100万服务用户、40%月活,已经给出了积极的信号。国产的金刚钻,终于在全球市场揽到了瓷器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