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广告定位准确率近30%
投了5000块广告订单没几个?Facebook定位30%不准可能是这锅
最近跟做跨境电商的朋友聊天 她吐槽说自己投了5000块Facebook广告,后来啊订单没几个,后台一看定位人群全是“可能感兴趣”的,这谁顶得住啊。其实她不是个例,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那项研究不是瞎说的,30%的定位不准,听着不多,但换算成广告费,就是白烧钱。更扎心的是 皮尤报告说74%的用户压根不知道自己被追踪,你辛辛苦苦选的兴趣标签,人家可能只是随手点了个网页,就被划进了你的“精准人群”。
你以为的“精准”,其实是Facebook的“脑补”
Facebook的定位逻辑一直挺玄乎。你以为选了“喜欢瑜伽”就能触达瑜伽爱好者,其实系统可能把你浏览过瑜伽垫网页但压根没买的人也算进去了。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做了个实验, 让146个用户装了个浏览器 ,专门抓取Facebook的追踪数据,后来啊发现29%的兴趣推断都不准——哪怕你只是在一个卖滑雪装备的网页上滚了半屏,没买没收藏,系统直接给你贴上“滑雪爱好者”标签,下次刷到的全是滑雪服广告,其实你只想看滑雪教程,这能准吗?

更离谱的是Facebook根本不区分用户是“喜欢”还是“讨厌”。有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某品牌,后来啊系统以为他对这个品牌感兴趣,疯狂给他推相关广告。这种“一刀切”的定位方式,难怪准确率只有70%左右。苹果ATT政策更新后 Facebook能拿到的数据少了定位更飘了有些广告主干脆放弃兴趣定位,改用Lookalike,但效果也时好时坏,毕竟没有数据支撑,AI也只能瞎猜。
广告主的钱烧哪儿了?30%的“无效曝光”在偷走你的预算
定位不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钱白花。有卖家算过一笔账:假设广告预算1万块,30%定位不准,相当于3000块打了水漂。更可怕的是这些无效曝光还会拉低整体广告权重。Facebook的算法会看广告的互动率, 如果定位不准的人群点了广告又没转化,系统会认为你的广告质量差,下次给更少流量,陷入恶性循环。
店匠SHOPLAZZA之前做过一个统计, 2023年Q3他们的客户里有62%的Facebook广告CTR低于2%,比2022年同期下降了1.5个百分点。其中一个卖家居用品的卖家, 投了2000块广告,定位“喜欢室内设计”,后来啊CTR只有0.8%,后来换成“最近30天浏览过收纳技巧视频”的行为标签,CTR直接翻到1.6%,转化率从1.2%到2.8%。数据不会说谎,定位方式错了再好的素材也救不了。
用户被蒙在鼓里?74%的人不知道自己成了“广告靶子”
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挺让人意外 74%的Facebook用户根本不知道Facebook列了一张关于他们兴趣和特征的列表,用来投放广告。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后51%的人表示不安,超过四分之一觉得这种方式侵犯隐私。这就有点尴尬了——广告主拼命想找“精准用户”,后来啊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被“精准”了这定位能准吗?
去年参议院听证会上, 扎克伯格说用户只对主动上传的内容负责,但现实是Facebook的追踪范围远不止你主动发的内容。你浏览的网页、停留的时间、甚至鼠标滚动速度,都被记录下来用来推断兴趣。有个用户测试过 自己只是在新闻APP上滑过一篇关于“猫粮”的文章,没点赞没评论,后来啊接下来一周,Facebook广告全是猫粮、猫砂、猫玩具,这哪是兴趣推断,这简直是“行为绑架”。
定位不准就没办法?试试这些“反套路”优化技巧
那Facebook广告定位不准,是不是就没法投了?也不是。与其死磕兴趣标签,不如换个思路。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建议,广告主可以少用宽泛的兴趣定位,多用“行为+场景”的组合。比如卖瑜伽垫的, 别选“喜欢瑜伽”,试试“最近30天搜索过‘居家瑜伽’”“访问过瑜伽垫详情页且停留超过30秒”,这种精准度能高不少。
还有个技巧是“反向排除”。有卖家发现, 自己的广告总被“羊毛党”点击,转化率低,后来在定位里排除了“最近30天点击过10个以上广告”“单次消费低于10美元”的人群,CTR提升了2个百分点。虽然会缩小受众范围,但留下的都是“真潜在用户”,钱花得更值。
素材优化也很关键。定位不准的人群,可能对产品本身没兴趣,但对“优惠”感兴趣。有个卖服装的卖家, 定位“喜欢时尚”,CTR1.2%,后来加了“限时折扣”和“库存紧张”的动态素材,CTR飙到2.5%,转化率翻倍。这说明,就算定位有点偏差,好的素材也能“拉回”用户。
大卖家和小卖家的差距:有人靠数据翻盘, 有人继续烧钱
同样是定位不准,大卖家和小卖家的应对方式完全不同。大卖家有数据团队,能做A/B测试,对比不同定位方式的效果;小卖家只能靠试错,但试错也是有技巧的。比如把广告预算分成10份,每份用不同定位方式跑3天数据一目了然。有跨境电商卖家分享过自己的实操记录:2024年1月, 她用5个不同的兴趣标签+3个行为标签组合测试,发现“购买过同类产品”的人群转化率是“兴趣人群”的3倍,后来调整预算分配,ROI从1:2提升到1:4。
Meta自己也在推 Advantage+购物 campaigns, 说是AI自动优化定位,但实际用下来小卖家反馈像开黑盒,不知道AI到底怎么选的。与其完全依赖AI,不如手动调教。比如定期查看“受众洞察”报告,看看哪些人群互动多,哪些没反应,及时调整定位参数。广告这东西,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案,只能天天盯着数据改。
未来会好吗?定位不准可能是个“伪命题”
那Facebook广告定位准确率会不会提升?短期可能难。苹果ATT政策还在用户隐私意识越来越强,Facebook能拿到的数据只会越来越少。但换个角度看,定位不准也逼着广告主更懂用户。比如现在流行“第一方数据”运营, 让用户主动加WhatsApp、留邮箱,再通过邮件营销、WhatsApp广告触达,这种方式的精准度远超Facebook的兴趣定位。
有行业专家预测, 未来2-3年,Facebook广告可能会从“定位找人”转向“内容吸引人”。比如通过短视频、直播内容吸引用户互动,再根据互动数据反推兴趣。卖家居用品的Sara试过这个方法:她拍了个“5分钟整理衣柜”的短视频, 定位“家居收纳”,后来啊评论区很多人问“链接呢”,她直接把广告链接放进评论区,转化率比普通广告高40%。这说明,与其纠结定位准不准,不如先让用户“愿意看”。
说到底,Facebook广告定位30%不准,既是挑战也是机会。那些还在抱怨的广告主, 可能永远停留在“烧钱”阶段;而那些开始研究用户行为、优化素材、试错创新的,已经悄悄把别人甩在身后。广告这东西,永远在变,你得跟着变,不然钱烧完了连个响都听不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