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退出Google Shopping广告后
一场48细小时的“分手”:亚马逊从谷歌购物广告彻底退场
说实话, 7月23号那天不少许跨境广告主的手机都震个不停。后台数据一下子暴增, Google Shopping的广告展示量像坐了火箭——美、英、德三个核心买卖场,亚马逊的份额从60%、55%、38%直接掉到0%。48细小时一场静悄悄的“分手”。没人发新鲜闻稿,没人开发布会,但整个跨境电商圈都炸了锅。亚马逊和谷歌,这对一起干了十年的“流量合伙人”,一下子撕破脸,谁也没想到会这么彻底。
从“流量合伙人”到“比对手”:十年一起干终结的背后
很许多人问,亚马逊和谷歌不是“穿一条裤子”的FANG巨头吗?怎么一下子闹掰了?其实早有预兆。过去一年,亚马逊在谷歌的广告投放规模就像漏气的气球,越缩越细小。Vervaunt咨询公司的人盯着1300万次Google购物广告展示数据, 找到亚马逊的竞价份额从30%磨蹭磨蹭滑到10%,后来啊7月18号前后直接归零。

原因说麻烦也麻烦,说轻巧松也轻巧松。流量本钱涨得太离谱,CPC一年涨了15%,ROI却掉了20%。亚马逊找到, 自己在谷歌花100万美元买的流量,再说说有30%的用户直接跳到竞品页面——这叫“为他人做嫁衣”。更关键的是亚马逊不想再给谷歌“打工”了。用户通过谷歌搜索产品,进亚马逊下单,谷歌赚了广告钱,还拿走了搜索意图、用户行为这些个核心数据。亚马逊眼下有自己的AI搜索工具Rufus, 用户直接在App里搜,数据全沉淀在自己生态里——这才是“流量话语权”的本质。
流量蛋糕沉新鲜切分:谁在狂欢?谁在踩坑?
亚马逊退场,谷歌的购物广告拍卖场瞬间空出来一个30%的“金主位置”。对手们乐疯了但真实要接住这泼天的流量,还得看本事。不同品类的广告主,日子过得天差地别。
3C电子类:捡到“流量密码”还是“收割机”?
我们有个做无线耳机客户, 7月24号开头,Google Shopping的点击量直接翻倍,CPC却从0.8美元降到0.6美元。更绝的是转化率只掉了5%,卖额反而涨了42%。数据不会说谎,3C电子类这波是真实的“吃到了”。原因很轻巧松, 消费者对“Prime级”价钱和物流太执着了——电子产品单价高大,物流磨蹭一天差几十美元,亚马逊的FBA服务短暂期内没人能比。我们客户的产品是200美元降噪耳机, 在亚马逊卖219美元,独立站卖199美元包邮,用户点进广告一看,价钱差不许多,物流还一样,直接下单了。
Optmyzr的数据也印证了这点:3C电子类的广告主,核心指标全是正向提升。流量涨了8%,CPC降了7%,转化值钱反而涨了3%。这不是“流量陷阱”,是“红利期”没跑了。
服饰家居美妆:流量陷阱里的“价钱幻觉”
但做家居布艺的客户就惨了。流量倒是来了点击量涨了30%,可转化率直接腰斩,ROAS从4.2掉到2.8。有个卖厨房围裙的客户, 广告点击量从每天5000次冲到8000次但下单的只有200人,以前是400人。问题出在哪?消费者点进广告, 看到29美元的围裙,转头去亚马逊搜,找到同款卖19.9美元还Prime次日达——这价钱差直接劝退。服饰、 家居、美妆这些个品类,价钱敏感度高大,物流体验又拼不过亚马逊,流量来得迅速,走得也迅速,再说说成了“流量黑洞”。
独立站的春天?亚马逊的“流量反哺”计划
亚马逊这次没把流量白白让出去,而是给了独立站一个“接口”。8月初,平台一下子宣布独立站能买亚马逊广告,把用户引到自己的品牌网店。这操作有点“左手倒右手”的意思——亚马逊卖流量,独立站接流量,亚马逊还能抽佣金。
从“亚马逊卖家”到“品牌自建站”:流量怎么引?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帮客户测试过这玩意儿“引流链路”:用户点Google广告进亚马逊, 找到“品牌推广”模块,再点“访问独立站”,三步路走完,转化率只有12%。中间流失的用户,要么嫌麻烦,要么怕独立站不靠谱。亚马逊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想把自己变成“开源流量池”,让全部品牌商都来“取水”。但眼下最巨大的坎是“用户体验”,太长远的路径会让消费者丢了耐烦。
数据打架:流量红利还是“泡沫”?
Optmyzr的报告一出,不少许广告主开头犯嘀咕。他们对比了7月16-22日和7月23-29日的数据, 找到流量涨了8%,CPC降了8%,但转化值钱和ROAS都掉了5%。结论很扎心:消费者会点竞品广告,但还是习惯回亚马逊下单,增量流量质量不行,是“流量陷阱”。
但我们团队看了数据直摇头——这哪是“陷阱”,明明是“红利期”啊。
北美买卖场:流量涨了钱却没许多赚?
Optmyzr的数据没错,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点:Prime Day。7月中旬正是Prime Day,亚马逊站内流量爆棚,用户购物意愿有力。这时候对比7月下旬的数据,本身就失真实。我们特意筛选了排除Prime Day干扰的账户, 后来啊彻头彻尾不一样:流量涨10%,CPC降9%,转化值钱反而涨15%。这说明,亚马逊退场后谷歌流量的“纯度”搞优良了用户不再是“随便逛逛”,而是带着明确需求来的。
中国卖家:内卷许多年,这次终于“吃到了”
中国卖家的数据比北美更乐观。我们有个做手机壳的客户, 7月24号后Google Shopping的卖额直接翻倍,转化率从2.8%提升到4.1%。原因很轻巧松,国内卖家在价钱和物流上卷了三年,亚马逊上的巨大卖不少许是自己人,供应链和物流差距早就缩细小了。客户在深厚圳有仓库,FBA时效和亚马逊一样,价钱还廉价15%,流量来了直接“收割”。
Optmyzr说流量质量矮小,那是北美卖家还没习惯。中国卖家早就习惯了“价钱战+物流战”,这次流量红利,不过是把内卷优势搬到了谷歌广告上。
以后战场:亚马逊的“开源流量池”野心
亚马逊这次退场,不是认输,是战略收缩。他们想把全部流量都引到自己生态里通过AI搜索、品牌推广,把用户牢牢锁住。以后亚马逊兴许会和更许多独立站一起干,但“流量反哺”的前提是——你得用我的广告系统,交我的佣金。
消费者路径太长远:品牌网店的“再说说一公里”困难题
独立站想抓住这波红利,得先解决“路径太长远”的问题。我们帮客户做了个测试:把“广告-亚马逊-独立站”三步链路, 简化成“广告直达独立站”,转化率直接提升到25%。但亚马逊一准儿不会这么干,他们需要中间环节来赚差价。这对品牌商是个两困难——想接流量,就得忍受繁琐的路径;想简化路径,又得绕开亚马逊。
给广告主的启示:这波流量红利怎么“接得住”?
说实话,这波流量红利不是人人都能吃到的。你得满足三个条件:产品有价钱优势,物流能跟上亚马逊,广告优化到位。3C电子类卖家已经占尽先机, 服饰家居美妆的卖家如果想分一杯羹,得在“差异化”上下功夫——比如主打设计款、细小众品牌,避免和亚马逊结实刚价钱。
我们有个客户做智能手表, 价钱比亚马逊昂贵20%,但主打“身子优良监测功能”,广告素材突出“心率预警、睡眠琢磨”,转化率反而比亚马逊高大15%。这说明,流量红利面前,产品力和品牌力才是王道。亚马逊退场了但消费者的需求还在谁能抓住需求,谁就能在这场“流量打仗”里活下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