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网购用户中,超过20%的人经常购物

20%的TikTok用户疯狂购物, 但真相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最近刷到一组数据,直接让我手里的奶茶都差点洒了——Bazaarvoice的报告显示,超过20%的TikTok网购用户说自己“一直”在这个平台上浏览和买东西。这个数字乍看很吓人,毕竟社交电商玩的就是“冲动消费”,20%的高频用户几乎撑起了半壁江山。但你先别急着冲进TikTok开小店,这里面的水比你想的深得多。很多用户嘴上说“一直在TikTok买”,其实吧手指头早就点到了其他电商平台,甚至实体店收银台。

那些“在TikTok购物”的人,再说说都去了哪里?

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TikTok允许商家在主页里塞进Instagram和YouTube的链接。你猜怎么着?不少用户看完短视频,直接点着链接跑去了Instagram下单。2022年1月的调查里 Bazaarvoice明确说了受TikTok影响产生的购买行为,一大半都发生在平台外。这就好比你在商场门口发传单,后来啊顾客拿着传单去了隔壁超市——传单确实有用,但功劳不能全算在商场头上。

数据报告 | 超过20%的「TikTok」网购用户经常购物,但大多发生在平台外
数据报告 | 超过20%的「TikTok」网购用户经常购物,但大多发生在平台外

更离谱的是青少年群体。欧美地区的TikTok主力用户是Z世代,这帮人兜里钱可能就够买杯奶茶,但购物欲强得吓人。他们刷到心仪的东西,第一反应不是“立刻买”,而是“截图发家庭群”。2022年某母婴品牌的案例就显示, 16-22岁的用户在TikTok种草婴儿玩具后有38%是由父母代为在亚马逊下单的。你说这算TikTok的购物数据吗?算,但又不算,毕竟交易链根本没走完。

东南亚和中东:TikTok购物狂魔的聚集地

如果把视线转到海外你会发现TikTok的购物狂魔其实扎堆在某些特定地区。印尼的数据最夸张, 66%的TikTok用户都参与过线上购物,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简直是他们的“电子逛街指南”。2022年雅加达一个本土服饰品牌做了场TikTok直播, 主播穿着印尼传统蜡染裙跳传统舞蹈,3小时内卖出去2000条,其中85%的订单来自三线城市——这些地方的电商渗透率本来就不高,TikTok硬生生把“看视频”和“买东西”绑死了。

中东更狠。沙特阿拉伯有84%的TikTok用户每月至少在线购物一次阿联酋也有70%。2023年迪拜某珠宝品牌在TikTok发了个短视频, 展示用当地沙漠沙子制作的项链,配文“把家乡戴在身上”,后来啊评论区炸了用户们@自己的姐妹“生日礼物就这个了”,直接带动品牌官网流量暴增200%。但有意思的是 这些用户里只有30%真的在TikTok小店下单,剩下的全跑去品牌官网或者线下专柜——他们认的是“内容”,不是“平台”。

20%高频用户背后 藏着80%的“沉默种草者”

很多人盯着那20%的高频用户使劲薅流量,其实忽略了更大的群体:80%的“沉默种草者”。这些人可能从不评论、不点赞,但刷到美妆视频会默默记下产品名,刷到家居视频会截图保存链接。2022年美国一个家具品牌做过实验, 他们在TikTok发布“小户型收纳神器”视频,视频里没放任何购买链接,后来啊评论区有用户问“哪里能买”,品牌回复后这批用户的转化率比直接挂链接的高了15%。

这就像你朋友给你推荐电影, 你说“好看”,但不会立刻去电影院;可过几天你闲着没事,还是会想起那部电影,主动去搜索。TikTok的内容就是那个“朋友”, 用户被种草后选择购买的时间、渠道、方式千奇百怪,商家要是只盯着平台内的“即时转化”,会错过太多潜在客户。

TikTok电商功能迭代:从“看”到“买”的再说说一公里

当然TikTok自己也着急。2022年他们上线了TikTok Shop,试图把“种草”和“拔草”链路缩短。英国某美妆品牌2022年5月接入TikTok Shop后 在短视频里直接挂商品链接,用户点进去就能完成支付,转化率比从TikTok跳转到官网高了25%。但问题也来了——用户习惯了“看完再比价”, TikTok Shop的价格优势并不明显,很多人还是会去亚马逊、SHEIN这些老牌平台下单。

更尴尬的是竞品内卷。Facebook和Instagram早就搞了“购物车”功能,用户生态更成熟。2023年Q1的数据显示, Instagram的购物转化率比TikTok Shop高了18%,毕竟用户在Instagram上已经习惯了“刷到喜欢就买”的模式。TikTok想弯道超车,光靠功能迭代还不够,得解决用户对“平台信任”的问题。

商家的错位认知:别把TikTok当“线上商城”

很多商家把TikTok当成第二个淘宝, 拼命上架商品、搞直播秒杀,后来啊数据惨不忍睹。2022年深圳一个3C配件品牌做了场TikTok直播, 主播喊破嗓子卖手机壳,在线观看人数10万,但下单量不到500——转化率0.5%,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3倍。问题出在哪?他们忽略了TikTok的内容逻辑:用户不是来“购物”的,是来“娱乐”的。

反观做得好的商家, 比如2022年爆火的“厨房小神器”账号,他们从不直接卖货,而是拍“用这个神器切洋葱不流泪”的短视频,用户看完评论区问链接,再引导到独立站下单。这种“内容前置,销售后置”的模式,反而让复购率提高了40%。说白了TikTok上的用户,吃的是“内容软广”,不是“硬推销”。

全渠道种草:把TikTok当“流量入口”, 不是“终点站”

真正聪明的商家,早就把TikTok当成了“流量中转站”。2023年杭州一个服装品牌做了套组合拳:TikTok发布穿搭短视频, 引导用户加WhatsApp客服,客服发链接到品牌独立站,再通过WhatsApp推送限时折扣。这样操作下来 TikTok带来的流量有60%转化成了独立站用户,客单价比直接在TikTok下单高了35%。

还有更狠的。沙特某服饰品牌2023年联合当地线下商场, 在TikTok发布“到店试穿送小礼品”的视频,用户凭视频截图到店消费,能领一条定制丝巾。后来啊商场周末客流量激增50%,其中30%是TikTok用户带来的。这说明什么?用户被TikTok种草后 到头来购买的渠道可能是线下——商家得把线上线下打通,才能抓住这部分“延迟转化”的需求。

数据背后的消费心理:TikTok用户到底在买什么?

扒开那20%的高频用户行为,你会发现他们买的不是商品,是“情绪价值”。2022年美国一个宠物用品品牌做过调研, TikTok用户购买宠物玩具的主要原因里“看到别人家宠物玩得开心”占65%,“视频里的BGM很洗脑”占23%。也就是说用户是被内容里的“情绪共鸣”打动,才产生购买冲动。

这种心理在年轻人身上更明显。2023年东京某潮牌在TikTok发布“复古运动风穿搭”视频, 用90年代J-POP当背景音乐,评论区一堆用户说“这歌我高中时候天天听”,后来啊这款外套卖成了爆款。用户买的不是外套,是“青春回忆”。商家如果只盯着产品参数,不挖掘内容里的情感连接,根本抓不住Z世代的钱包。

未来趋势:TikTok电商的“去平台化”竞争

因为TikTok电商功能越来越完善,平台间的竞争会从“抢用户”转向“抢场景”。2023年Q2, TikTok和Meta在东南亚地区打起了“直播带货价格战”,同样的美妆产品,TikTok主播报价9.9美元,Instagram主播报价11.9美元,后来啊TikTok的转化率反而低了——用户觉得“太便宜没好货”,跑去Instagram买了更贵的。

这说明什么?用户在TikTok上的购物决策,越来越理性。未来商家不能只依赖平台流量,得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池”。比如2023年澳大利亚一个保健品品牌, 在TikTok发布健康科普视频,引导用户关注品牌YouTube频道,再调整,也能保住老客户复购率。

说到底,那20%的TikTok高频购物用户,只是冰山一角。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被内容种草后在任何渠道都可能下单的“泛消费人群”。商家要是把TikTok当成“万能卖货神器”, 迟早会栽跟头;要是把它当成“内容种草发动机”,再配合全渠道布局,才能在这个短视频电商的浪潮里站稳脚跟。毕竟用户永远只为一件事买单:让他们觉得“买这个,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