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如何同时兼顾广告和电商

短视频的尽头不止是带货, 广告与电商的拉锯战

当短视频月活冲破10亿大关,TikTok早就不是单纯的娱乐工具了。有人刷视频刷到停不下来有人却在屏幕另一头盘算着怎么把流量变成订单。广告和电商, 这对看似天作之合的伙伴,在TikTok的生态里却像两个脾气不合的室友——一个想靠内容吸引用户停留,另一个急着让用户掏钱,中间隔着无数试探与博弈。Meta的突然退场让这场博弈更显诡异:Facebook和Instagram说撤就撤了直播购物功能,留下TikTok一个人在电商的赛道上硬扛。这到底是用户还没准备好,还是平台太心急?没人说得清,但TikTok明摆着没打算退让。

从“刷视频”到“买东西”:用户习惯的撕裂与重塑

刷TikTok的人,大多没想过会在屏幕里下单。打开APP是为了15秒的搞笑段子, 还是美妆博主的“一秒换妆”,广告弹出来时下意识划走,直播间里主播喊着“家人们冲啊”时可能皱着眉。这种抗拒心理,TikTok比谁都清楚。2023年东南亚某美妆品牌做过实验:同样的产品, 纯种草视频的转化率只有0.8%,而加入“边看边买”功能的视频,转化率直接翻到3.2%。用户嘴上说着“讨厌被推销”,手指却很诚实——关键是怎么把“卖货”包装得不那么像卖货。

广告、电商“两手抓”,TikTok双赛道蓄力中...
广告、电商“两手抓”,TikTok双赛道蓄力中...

直播电商的争议更大。有人觉得这是“线上购物节”的新形态, 跟着网红买的东西比自己瞎逛靠谱;也有人觉得直播间的“限时限量”就是套路,主播的激情喊话像传销现场。TikTok的应对策略挺有意思:不硬推直播,而是把“购物”藏在内容里。比如家居博主拍收纳视频, 顺手在角落放个同款收纳盒的购物链接;宠物博主拍猫咪玩闹,镜头一转就是同款猫玩具的“TikTok Shop”标签。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植入,比直播间里赤裸裸的推销更容易让人接受。

Meta退场后的真空:TikTok的广告野心与电商现实

Meta撤出直播购物时业内一片哗然。这家靠着广告收入撑起半壁江山的社交巨头, 突然说“直播电商这事儿不干了”,理由是“用户还没形成购物习惯”。这话听着像甩锅, 但细想也有道理——Facebook和Instagram的用户习惯了“刷朋友圈”,突然让他们在直播间里抢购,确实有点违和。可TikTok不一样, 它的基因里就带着“冲动消费”的土壤:短视频本就是即时满足的产物,用户看到喜欢的宠物视频,下一秒就可能想买同款宠物零食。

但野心归野心,现实是骨感的。TikTok电商在英美市场一直没起色。2023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 美国TikTok Shop的GMV只有亚马逊的1/50,连Instagram Shopping都比不上。问题出在哪儿?物流和信任。美国用户习惯了亚马逊的次日达, 对TikTok动辄两周的物流直摇头;更别说平台上假货纠纷不断,有人买了“大牌包包”,收到货发现是PU皮。TikTok不是没想办法, 2023年8月,它悄悄在美国上线了“退货补贴计划”——低于20美元的商品不用退回,平台直接退款;质量问题退货,平台报销10美元运费。这招到底管不管用?还得看用户买不买账。

广告的“流量密码”:从种草到拔草的隐形链路

广告和电商的平衡,说到底是怎么让用户“心甘情愿”被转化。TikTok的广告打法,早就不是传统的“硬广轰炸”了。它更像个“心理战术大师”:用内容吸引用户停留, 再用算法猜你喜欢什么再说说在你最放松的时候,把“购物”这个选项轻轻推到你面前。

VSA视频广告:用“娱乐感”化解用户的抵触心理

VSA是TikTok广告的王牌。和普通短视频广告不同, VSA直接在视频里嵌入了“购物车”图标,用户不用跳出APP就能完成浏览、加购、下单的全流程。2023年英国某运动品牌做过一个测试:用VSA推广一款跑步鞋, 视频内容是博主“挑战每天跑步10公里”,记录脚部的变化,自然带出鞋子的购买链接。后来啊这则广告的点击率比普通视频广告高47%,转化率提升23%。关键在于“内容即广告”——用户看的是跑步故事,顺便记住了鞋子,抵触心理大大降低。

但VSA不是万能药。有卖家吐槽,投了VSA广告,播放量上去了转化却没跟上。问题出在“内容质量”。TikTok的用户太精明了一眼就能看出哪个视频是“硬广”。2023年Q3, TikTok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原生内容风格的VSA广告的转化率,比明显摆拍的广告高出3倍。说白了用户要的不是“推销”,是“种草”。

联盟推广的“高薪诱惑”:网红带货的双刃剑

网红联盟是TikTok广告的另一张王牌。和传统电商不同, TikTok给网红的佣金高得吓人——普遍在10%-20%,比亚马逊的5%-8%高出不少。2023年美国美妆网红Danielle Santana靠TikTok带货, 一场直播佣金就赚了5万美元,比她拍短视频一年的收入还多。高佣金吸引了大量网红涌入,2023年TikTok网红数量同比增长200%,联盟推广订单量翻了3倍。

但高佣金也带来了“唯流量论”的乱象。有些网红为了赚佣金,什么火就推什么不管产品好不好用。后来啊用户买回家发现货不对板,投诉率飙升。2023年Q4, TikTok不得不下架了1.2万条“夸大宣传”的推广视频,还收紧了联盟审核标准——现在网红推广产品,必须提供“使用体验报告”和“质检证明”。这算不算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或许吧,但TikTok明白,短期的高佣金换不来长期信任,用户才是真正的“金主爸爸”。

电商的“本地化陷阱”:退货补贴与支付创新的破局尝试

做跨境电商,最怕的就是“水土不服”。TikTok电商在东南亚的崛起,靠的不是复制中国的直播电商模式,而是“入乡随俗”的本地化。退货补贴、 支付创新、本土网红……这些看似零散的动作,其实是TikTok在用“笨办法”解决电商的根本问题:信任。

美国退货新政:10美元报销背后的用户信任博弈

美国退货补贴计划,是TikTok2023年最冒险的尝试之一。政策细则很实在:买家主要原因是“不合适”退货, 平台全额报销运费;主要原因是“质量问题”退货,平台最高报销10美元运费;低于20美元的商品,不用退回,直接退款。表面看是“烧钱”, 其实是TikTok在补课——美国用户退货率高达30%,比东南亚高出一倍,核心原因就是“退货麻烦”。运费贵、流程复杂,很多人干脆“忍气吞声”不买了。

这招到底有没有用?有卖家算过一笔账:以前每笔订单的退货成本平均8美元, 现在政策实施后退货成本降到3美元,虽然平台承担了一部分,但总退货成本反而下降了。更关键的是用户信任度提升了。2023年11月,TikTok美国站的好评率从68%涨到75%,其中“退货方便”成了高频好评词。不过补贴不是长久之计。有业内人士测算,TikTok每年要为此支出2亿美元,等用户习惯养成,这些补贴就该“退场”了。

东南亚“先买后付”:与Atome合作下的市场下沉

东南亚的电商市场,和欧美完全是两个世界。信用卡普及率低,很多人没有线上支付习惯,但“先买后付”却异常火爆。2023年, TikTok盯上了这个机会,和新加坡金融科技公司Atome达成合作:用户在TikTok Shop买东西,可以选择分3期或6期付款,0利息。这招直接打中东南亚年轻人的痛点——手里钱不多,但又想买最新款的手机、潮牌。

效果立竿见影。2023年Q4,TikTok东南亚的订单量增长45%,其中“先买后付”订单占比达30%。越南卖家Linda Nguyen卖的一款智能手机, 以前每月卖500台,开通Atome支付后月销量冲到1200台。但BNPL也有风险——坏账率。2023年东南亚BNPL平台的平均坏账率是5%,TikTok不得不收紧审核:只有信用分超过650的用户才能使用分期付款。毕竟电商的根基是“交易”,不是“放贷”。

流量焦虑:年轻用户转向搜索,TikTok的“护城河”在哪儿?

2023年,TikTok遇到了一个棘手问题:年轻用户不“搜”它了。Jungle Scout的数据显示, 从2022年8月到2023年6月,Z世代用TikTok作为搜索引擎的比例,从18%暴跌到11%;25-34岁的年轻人,更是从10%降到5%。这时候, 亚马逊的搜索率却飙升——18-24岁用户用亚马逊搜索的比例从35%涨到45%,25-34岁从30%涨到44%。这背后是用户习惯的微妙变化:以前遇到问题“TikTok一下”,现在直接“亚马逊一下”。

Z世代的“搜索叛逃”:从18%到11%的警示

Z世代的“叛逃”,不是偶然。TikTok的内容太碎片化了 用户刷10个视频可能遇到8个搞笑段子、2个美妆教程,想找个“怎么选跑鞋”的干货,得翻半天。而亚马逊的搜索后来啊直接、精准,用户想要什么一眼就能看到。更关键的是信任度。Z世代对TikTok上的“种草”内容越来越警惕——202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62%的年轻人认为“网红推荐的产品可能被收买了”,只有28%信任TikTok上的购物推荐。

TikTok不是没想过应对办法。2023年10月, 它悄悄上线了“搜索优化”功能:用户搜索“跑鞋”,首页会优先展示“测评类”视频和“官方店铺”链接。效果怎么样?数据说搜索页面的停留时间增加了20%,点击“购物”链接的比例提升了15%。但和亚马逊的差距依然巨大——亚马逊的搜索转化率是8%,TikTok只有2.5%。这场“搜索保卫战”,TikTok打得异常艰难。

极速版的“边缘用户”战略:用9MB撬动下沉市场

主流用户在流失, TikTok把目光投向了“边缘用户”——那些用着千元机、流量不够、内存紧张的人。2023年, TikTok Lite大刀阔斧地优化:存储空间从30MB压缩到9MB,支持2G/3G网络,还能“看广告赚金币”。这招直接击中了下沉市场。印度用户Rahul Singh说:“我的手机只有1GB内存, 装不了正常版TikTok,但Lite版流畅得很,还能赚几卢比买零食。”

极速版的“野心”不止于流量。用户看广告赚金币,本质是“用注意力换流量”——广告主付钱,TikTok分给用户一部分,自己留大头。2023年,TikTok Lite的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20%,占总广告收入的15%。更关键的是 这些“边缘用户”正在反哺主站:数据显示,Lite版用户中有30%会切换到正常版TikTok,其中15%到头来在TikTok Shop下单。用9MB的空间,撬动下沉市场的流量和转化,TikTok这步棋,下得险,但值得。

未来战场:广告与电商的“两手硬”能否持续?

广告和电商,就像TikTok的左右手,一只手要稳住基本盘,一只手要开拓新增长。但两只手能不能“硬”起来 取决于能不能解决核心矛盾:用户要的是“好内容”,广告主要的是“转化”,平台要的是“增长”,这三者怎么平衡?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但TikTok的探索,已经撕开了传统电商的口子。

英美遇冷与东南亚狂飙:区域策略的失衡风险

2023年,TikTok电商的“冰火两重天”格外明显。东南亚市场高歌猛进:越南站GMV同比增长200%, 取代Lazada成为第二大电商平台;印尼站虽然受“Project S”政策限制,但本土GMV还是涨了80%。可英美市场却持续遇冷:美国站GMV增速放缓至20%,英国站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种失衡,暴露了TikTok的区域策略短板——东南亚的“本地化”做得好,英美的“信任问题”却没解决。

更麻烦的是政策风险。印尼政府的“Project S”计划,给所有跨境电商敲响了警钟。TikTok不得不调整策略:在印尼,只允许本土卖家入驻,商品必须本地仓储。这增加了卖家的成本,也限制了商品丰富度。2023年Q4,印尼站的客单价下降了15%,订单量增速放缓到30%。区域策略的“一碗水端平”,比想象中难得多。

独立站与TikTok Shop的共生:WooCommerce合作背后的生态野心

英美市场遇冷,TikTok把目光投向了“独立站”。2023年9月, 它和独立站建站平台WooCommerce达成合作:美国商家可以直接通过WooCommerce入驻TikTok Shop,商品同步显示在TikTok和独立站上。这招棋,走得妙。独立站能解决TikTok的“信任问题”——用户在独立站下单, 物流、售后都由商家自己把控;TikTok则能通过独立站,把“公域流量”变成“私域用户”,降低对平台流量的依赖。

效果已经显现。2023年11月, 通过WooCommerce入驻的商家,订单量平均增长40%,复购率比普通TikTok Shop商家高20%。更关键的是 这些商家的广告投放意愿提升了——他们愿意在TikTok投更多广告,主要原因是用户会直接跳到独立站下单,不受平台佣金限制。TikTok的“生态野心”逐渐清晰:不只是一个卖货的平台,而是“内容+广告+电商+独立站”的闭环。这个闭环能不能转起来还得看用户买不买账。

广告与电商的平衡,从来不是一道数学题,而是一场人性博弈。TikTok的探索还在继续, 它可能成功,也可能栽跟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短视频的尽头,流量和变现的较量,远没有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