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东、顺丰为何纷纷重押海外市场
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声量越来越大, 2022年成了跨境电商的“品牌化元年”,行业从过去拼价格的“薄利多销”转向了拼价值的“品牌打造”。商家端的定位一变, 消费端的物流模式也跟着变了以前是“买家指定物流”,现在变成“卖家自主选物流服务商”。
全球快递物流市场里联邦快递、联合包裹、DHL这三家是绕不开的山,早就形成了垄断。2018年,这三家瓜分了全球国际快递90%的份额。菜鸟、京东物流、顺丰要走出去,就得跟这“三巨头”硬碰硬。

菜鸟:从“空军”到“陆军”, 基建狂魔的本地化野心
蒋凡今年初接管阿里海外数字商业板块后把业务拆成了两块:一块是跨境相关供给,让淘宝原负责人张凯夫管淘宝天猫海外、Lazada跨境和速卖通跨境;另一块是Lazada主导全球各市场本地化电商运营,包括速卖通在欧洲的本地化团队。阿里的逻辑很清晰:把中国货卖到海外是一类, 在海外本地扶持卖家或让中国商家把货放在海外做本地市场,是另一类。
菜鸟的国际化早就不是“轻飘飘”的了。从eWTP到eHub, 从海外仓到GFC仓,九年时间,菜鸟在国内织好了“B2C仓配网络”和“B2B城配网络”,在全球也建起了智慧仓储物流网络。菜鸟国际供应链总经理赵剑说 过去不少企业做跨境物流,像“空军”——在中国运营把包裹发出去;国际物流是把服务能力拓展到海外但菜鸟不一样,得在海外建成运输全链路能力,就得“扎进”海外做基建。
100+仓库、300万平:菜鸟的“全球仓网”怎么铺的?
仓储能力上, 菜鸟服务于进出口外贸的跨境仓库早就破了100个,面积超300万平米,有保税仓、海外仓、GFC仓,覆盖亚欧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欧洲设了14个官方海外仓, 能跟本地电商比体验——仓所在国三日达,部分城市次日达,泛欧七日达;美洲的海外仓覆盖东西海岸核心地带,能越库转运、备货转运、一件代发,给国货出海做数智化、全库存、全渠道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干线航运上, 瞄准欧美、东南亚、拉美核心市场,开通了连接国内外重要港口的空运快线,海外24小时就能提货。
最近菜鸟还搞了个跨境“团购”模式, 给产业带中小商家提供物流、海外仓、数智供应链、专业培训等6大举措,物流能降本3%-5%。2021年9月,菜鸟的自提网络已经能覆盖巴黎95%以上的消费者,啃下了“再说说一公里”这块硬骨头。
明知“吃力不讨好”,为何非要本地化?
本地化模式确实难——地缘、需求习惯、服务场景,每个坎都不好过。但菜鸟偏要啃。赵剑说商家需求早就不是简单的“送达”了要的是仓储、运输、配送、清关、售后全链路一体化服务。跨境“团购”模式能成,说明菜鸟的基建和本地化能力到了阶段,能帮中小商家解决效率问题,降成本压力。
京东物流:“店+仓”双轮驱动, 商流与物流的闭环游戏
京东物流出海,跟菜鸟有点不一样,它手里有商流——2022年1月就跟加拿大Shopify达成战略合作,扩大商流体量。京东的打法是“店+仓”:今年初在荷兰开了两家“超级仓店”,把自动化物流仓储能力塞了进去。截至2023年3月,京东物流在全球运营了80个海外仓和保税仓,英国、德国、荷兰、中东都有布局。
京东的逻辑很直白:商流决定物流,跨境电商十万亿规模的市场,不能看着别人吃肉。有了Shopify的商家资源,京东的海外仓就有货可存,有单可送,形成“商家-仓-消费者”的闭环。荷兰超级仓店不只是仓库, 还带着展示和销售功能,让中国商品能在海外“本地卖”,减少中间环节,物流效率自然高。
自动化仓储:荷兰超级仓店的“黑科技”
京东把国内成熟的自动化仓储搬到了海外。荷兰的超级仓店里分拣机器人、智能货架、AGV小车到处跑,分拣效率比人工高好几倍。有商家反馈, 用了京东的海外仓,从国内发货到欧洲消费者手里的时间从15天缩短到7天退货率从12%降到5%——物流体验好了品牌口碑跟着上来了。
京东物流的海外布局,其实是“以商流带物流”。没有速卖通、Lazada那样的C端流量,但靠Shopify的商家生态,也能在海外站稳脚跟。
顺丰:鄂州机场的翅膀, 货运枢纽的全球野心
跟阿里、京东比,顺丰缺了点商流供给,但它有“硬家伙”——货运机场。鄂州花湖机场2022年投用,成了顺丰全球化布局的“核心枢纽”。财报显示, 截至2021年末,顺丰能通达35个国际及地区站点,全球累计运营111条航线,5.78万次航班。2022年, 顺丰以东南亚为核心出海,开通了9条鄂州始发的国际执飞航线,链接日韩、亚太、欧洲、北美,全球化网络越织越密。
货运枢纽:顺丰的“空中国王”怎么炼成的?
鄂州机场是全球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顺丰花了十几年布局。机场能保障每天2880吨的货邮吞吐量,相当于3个武汉天河机场的货运量。有了这个枢纽, 顺丰的干线运输效率直接拉满——从国内发往东南亚的包裹,以前要中转3次现在鄂州直飞,24小时就能到曼谷、吉隆坡。
顺丰的海外布局更“重”, 除了机场,还在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建了海外仓,提供仓储、清关、配送一条龙服务。虽然商流不如阿里、京东,但靠着强大的货运能力和时效保障,顺丰在高端跨境电商市场抢了不少份额。有数据说2022年顺丰国际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5%,远超国内业务增速。
十万亿蛋糕背后:品牌出海的物流刚需与供应链重构
海关总署的数据扎眼: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98万亿元, 同比增长15%,其中出口1.44万亿,同比增长24.5%。《数字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竞争》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跨境电商B2B市场规模能达到13.9万亿。这么大块蛋糕,物流企业不可能不盯着。
品牌化元年下 商家对物流的需求早就变了——以前是“送到就行”,现在是“送到快、送到好、送到还能退”。跨境物流链条长,涉及国内揽收、国际干线、海外清关、本地配送,哪个环节掉链子,品牌口碑就崩了。菜鸟、京东、顺丰重押海外本质上是给品牌出海搭“基础设施”。
“轻布局”失效?重资产出海是无奈还是必然?
前几年, 不少快递物流企业做海外喜欢“轻”——找当地代理合作,国内打包发出去,海外段交给别人。这种模式成本低, 但问题也多:赔付标准不统一、网点分布少、货量与仓位难匹配,货物平安没保障,遇到大促爆单,物流直接瘫痪。
2020年疫情后跨境电商爆发式增长,运输需求激增,“轻布局”的短板暴露无遗。商家要稳定,要时效,要可控,物流企业只能“重”起来——自己建海外仓,开航线,搞本地配送。菜鸟在欧洲的自提柜、京东在荷兰的超级仓、顺丰的鄂州机场,都是“重资产”的选择。
与“三巨头”掰手腕:中国物流企业的破局点在哪?
三巨头垄断全球国际快递市场多年,技术、网络、品牌积累深厚。中国企业想撼动它们,得找差异化。菜鸟的数智化、全库存、全渠道,京东的商流协同,顺丰的货运枢纽,都是突破口。
赵剑说在国际领域,中国企业之间更多是“合力、助力”,远不到红海厮杀的地步。确实菜鸟的海外仓能给京东、顺丰用,京东的商家资源也能共享给物流伙伴。大家的目标一致:把中国品牌送出去,跟三巨头抢市场。
但挑战也不小。本地化服务难——欧美市场对隐私保护、 环保要求高,东南亚市场基础设施落后拉美市场清关复杂,每个市场都得单独啃。技术服务出海比产品出海难得多,地缘、政策、文化,每个坎都得过。
重押海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菜鸟要继续深扎本地,京东得强化商流协同,顺丰要提升国际航线利用率。品牌化元年,物流是品牌的“隐形翅膀”,翅膀硬不硬,决定飞得高不高。这场全球化物流战,才刚开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