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新平台Miravia进军欧洲
从速卖通到Miravia:阿里在欧洲的“高低搭配”游戏
2022年11月底, 西班牙马德里的Gran Vía大道上,一场名为“Mira Premiere VIP”的活动低调举行。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却引来了当地时尚圈和零售业的关注——阿里巴巴的新电商平台Miravia正式上线。这家定位中高端的电商平台, 与阿里旗下的速卖通截然不同,后者在西班牙早已是市场份额12.4%的第二大平台,却始终被贴上“低价”“白牌”的标签。Miravia的出现,像是在阿里的欧洲棋盘上,落下了一枚瞄准高消费人群的棋子。
速卖通的“甜蜜负担”
速卖通在欧洲的布局不算晚。2010年,当国内电商还在纠结“要不要出海”时速卖通已经把商品卖到了俄罗斯、西班牙。2022年上半年,Fox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它是西班牙第二大电商平台,仅次于亚马逊。但问题也藏在这份成绩单里——12.4%的市场份额,几乎全部来自低价小商品。3C配件、家居小物件、快时尚平替,这些品类撑起了GMV,却也让速卖通陷入“低端泥潭”。

更麻烦的是欧洲消费者对“低价”的耐心正在变少。2022年通胀高企, 西班牙低收入群体捂紧钱包,但高收入人群在奢侈品、设计类家居上的消费反而增长了6%。速卖通抓不住这部分用户,而亚马逊、Zalando这些平台早已吃透了中高端市场。阿里需要一个新的“战场”,一个不用和亚马逊拼价格,却能吸引愿意为品质买单的消费者的地方。
Miravia的“精准狙击”
Miravia的选择很明确:女性消费者, 中高端定位,品牌化商品。打开它的网站, 首页没有“9.9包邮”的弹窗,而是展示西班牙本土设计师的连衣裙、有机棉母婴用品、手工陶瓷餐具。这些商品单价普遍在30-100欧元,远高于速卖通的平均客单价。平台还规定, 超过10欧元的订单免费送货,30天无理由退货——这在欧洲市场算“标配”,但对阿里系平台已经是向中高端市场靠拢的信号。
阿里给Miravia配备了“本地化团队”, 运营主体是Arise Operating E-commerce Private Limited,一家在西班牙注册的公司。高管团队多来自当地零售行业,比如前Zalando的西班牙区运营总监。这种“用当地人打当地人”的策略,和当年速卖通的“中国团队远程指挥”完全不同。2022年12月, Miravia宣布与西班牙本土家居品牌Leroy Merlin达成合作,后者将在平台上线独家设计的厨房用品系列——这步棋,直接对标亚马逊的“品牌直营”模式。
Lazada的教训:阿里在东南亚的“水土不服”与欧洲的谨慎
说起阿里在海外市场的“踩坑”,Lazada是绕不开的例子。2016年收购后 阿里对Lazada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阿里化”:换上阿里的技术系统,推行“双十一”大促,要求商家接受支付宝支付。后来啊呢?东南亚消费者不习惯“双十一”的购物节奏,本地商家觉得系统复杂,高管团队频繁变动。2020年, Lazada的印尼区CEO离职,2021年,越南区高管团队集体跳槽到竞争对手Shopee。Shopee趁机抓住本土化机会, 在东南亚市场份额反超Lazada,2022年Q3达到38%,而Lazada只有27%。
“阿里化”的边界在哪里?
阿里明摆着吸取了教训。Miravia没有复制“速卖通模式+中国团队”的老路,而是把决策权交给本地团队。2022年10月, Miravia的西班牙团队拒绝了总部提出的“双11全场满减”方案,理由是“西班牙消费者更关注单品品质,而不是折扣力度”。这种“放权”在阿里内部并不常见, 但却是欧洲市场的必需——欧洲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信任度有限,但对“本地品牌+中国供应链”的组合接受度更高。
更关键的是阿里没有让Miravia和速卖通“内耗”。速卖通继续主打跨境低价, Miravia深耕本地中高端,两者共享菜鸟的物流体系,但商品池、用户群完全分开。这种“高低搭配”的策略, 和亚马逊的“亚马逊+Amazon Luxury”有相似之处,但更彻底——连品牌定位都做了区隔。
13亿美元注资:给欧洲的“军令状”
2022年5月和9月, 阿里接连向Lazada注资3.875亿和9.125亿美元,累计13亿美元。这笔钱被外界解读为“东南亚战场续费”,但结合Miravia的上线,更像是“欧洲战场备粮”。阿里的国际业务在2022年Q3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国际零售收入107.4亿元, 同比增长4%;国际批发收入50.1亿元,同比增长6%。但增速放缓是不争的事实——国内电商市场饱和, 东南亚被Shopee压制,美国有亚马逊和Temu夹击,欧洲成了唯一“尚有空白”的大市场。
13亿美元的注资,与其说是给Lazada的,不如说是给整个欧洲战略的。菜鸟在欧洲的物流扩建、Miravia的本地化运营、速卖通的跨境优化,都需要钱。阿里宁愿在经济下行期“逆势扩张”, 也不愿放弃欧洲——毕竟欧洲市场的电商渗透率只有58%,增长空间还很大。
物流先行:菜鸟如何为Miravia铺路
做跨境电商,物流是“生死线”。Miravia敢定位中高端,靠的不是商品有多好,而是物流体验能跟上欧洲消费者的期待。而菜鸟,就是阿里的“物流王牌”。
从“7天达”到“2天达”
2022年年底, 菜鸟在比利时列日机场开设了欧洲最大的物流中心枢纽,面积相当于20个足球场。这个枢纽的作用是“中转+分拨”——中国发往欧洲的货物, 先到列日再分拨到西班牙、法国、波兰等国的海外仓。对Miravia的商家 这意味着“国内备货+欧洲发货”成为可能:商品从中国到列日只要3天分拨到西班牙海外仓1天消费者下单后2天就能收到。对比速卖通跨境物流的平均7天时效,这简直是“降维打击”。
更厉害的是菜鸟的“末端配送网络”。在西班牙马德里、巴塞罗那等大城市,菜鸟设置了8000多组自提柜,链接超过5万个自提点。Miravia的消费者可以选择“自提”来节省运费,这对不想等快递的年轻人很有吸引力。2022年11月, 菜鸟还推出了“欧洲专线退货服务”,消费者在Miravia买的商品,可以直接到自提点退货,无需联系快递——这解决了跨境电商“退货难”的老大难问题。
第三方卖家的“物流红利”
菜鸟的物流优势, 不仅服务于阿里自己的平台,也惠及了第三方跨境卖家。杭州一家做家居用品的卖家告诉媒体, 2022年10月,他们通过菜鸟的“欧洲海外仓+自提柜”方案,把商品发往西班牙,物流成本从每单15欧元降到8欧元,配送时间从7天缩短到2天。后来啊,Miravia平台上的订单量在30天内增长了20%。
这种“物流赋能”让Miravia吸引了不少中小品牌。比如西班牙本土设计师品牌Sandra, 2022年12月入驻Miravia后通过菜鸟的海外仓,把原本线下店的商品搬到线上,首月销售额突破50万欧元。Sandra说:“以前做跨境物流太麻烦,现在有了菜鸟,我们只需要专心设计商品。”
欧洲市场的“缝隙”:为什么是西班牙?
选择西班牙作为Miravia的“登陆点”,不是偶然的。欧罗巴联盟第四大经济体的头衔背后藏着阿里看中的三个“缝隙”。
增长“洼地”与消费“高地”
欧洲主要电商市场中, 英国、德国、法国的规模更大,但竞争也更激烈——亚马逊在这三个国家的市场份额都超过30%,还有Zalando、MediaMarkt等本地巨头。而西班牙呢?2022年电商市场规模只有德国的1/3,但增速却是欧洲最快的。Salesforce 2022 Q1报告显示, 西班牙电商同比增长6%,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欧洲主要国家。更关键的是 高通胀对低收入群体冲击大,但西班牙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力依然强劲,他们在奢侈品、高端家居上的消费同比增长8%。
速卖通的“根据地”
阿里在西班牙不是“从零开始”。速卖通在西班牙有超过5000万用户,是当地第二大电商平台。这些用户虽然以低价商品为主, 但为Miravia提供了“用户基础”——Miravia可以通过速卖通的流量入口,精准触达那些“已经习惯阿里平台,但需要更高品质商品”的消费者。2022年12月, Miravia上线“老用户专享券”,速卖通的活跃用户可以直接领取,首周转化率达到18%。
“辐射西欧”的跳板
西班牙的地理位置很特殊, 与法国、葡萄牙接壤,文化上与拉美国家同源。Miravia在西班牙站稳脚跟后 可以快速复制到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甚至通过西班牙语优势,进入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市场。阿里2018年投资的土耳其平台Trendyol, 就是通过“土耳其+中东”的模式打开了局面Miravia想复制这个“区域辐射”路径。
当然西班牙也有“坑”。电商基础设施不如英法德,偏远地区配送效率低,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信任度偏低。但菜鸟的物流网络和Miravia的本地化运营,正在补这些短板。比如2022年12月, 菜鸟在西班牙南部塞维利亚开通了新的海外仓,解决了南部地区“配送慢”的问题;Miravia则邀请了西班牙本土网红“带货”,提升品牌亲和力。
群狼环伺:阿里在欧洲面临的“老对手与新玩家”
欧洲市场不是一片“蓝海”。亚马逊、eBay这些老巨头盘踞多年,SHEIN、TikTok Shop这些新玩家又来势汹汹。Miravia想突围,得先过这几道关。
亚马逊的“护城河”
在欧洲,亚马逊的地位几乎不可撼动。2022年Q3,亚马逊在欧洲的市场份额达到35%,Prime会员超过1亿。它的优势是“全品类+物流+会员”的生态闭环——消费者买生鲜、 买3C、买衣服,首选亚马逊;亚马逊的“次日达”覆盖了90%的欧洲人口;Prime会员还能享受免费视频、音乐服务。Miravia想挑战亚马逊,得找到差异化点。
Miravia的策略是“聚焦+深度”。不追求全品类, 而是主打“女性+家居+时尚”三个核心品类;不搞“会员体系”,而是用“本地品牌+独家设计”吸引消费者。比如2023年1月, Miravia和西班牙本土家居品牌Glovo合作,推出了“设计师联名款”餐具,只在Miravia独家销售,首月就卖断货。这种“小而美”的打法,虽然短期内无法撼动亚马逊的地位,但能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
SHEIN与TikTok Shop的“低价冲击”
如果说亚马逊是“巨无霸”,那SHEIN和TikTok Shop就是“快反部队”。SHEIN凭借“小单快反”模式, 在欧洲快时尚市场占据了20%的份额;TikTok Shop则通过“短视频+直播”带货,2022年在英国、德国的GMV突破了10亿欧元。这两家平台都擅长用低价和流量吸引年轻消费者,对Miravia的中高端定位形成“降维打击”。
但阿里有自己的“反制武器”。速卖通可以和SHEIN拼低价,Miravia可以和TikTok Shop拼内容。2023年2月, Miravia上线了“设计师直播”栏目,邀请西班牙本土设计师在直播间讲解商品设计理念,单场直播观看量超过50万,转化率达到12%。这种“内容+电商”的模式,比单纯的低价更有粘性。
本土玩家的“地盘意识”
欧洲还有一群“隐形冠军”——Zalando、 Fnac、MediaMarkt。这些平台深耕本地市场,熟悉消费者习惯,手里握着大量本土品牌资源。Miravia想进入他们的“地盘”,难度不亚于挑战亚马逊。
阿里的策略是“合作而非对抗”。2023年1月, Miravia和法国本土电商平台Fnac达成合作,Fnac将Miravia的“中国设计师品牌”引入其平台,Miravia则借助Fnac的流量触达法国消费者。这种“借船出海”的方式,比单打独斗更高效。
阿里的“组合拳”:速卖通、 Lazada与Miravia的协同
Miravia不是阿里在欧洲的“孤军奋战”,而是“组合拳”的一部分。速卖通负责“跨境低价”, Lazada负责“东南亚辐射”,Miravia负责“欧洲中高端”,三者共享物流、支付、供应链资源,形成“全球协同”的优势。
“高低搭配”的全球棋局
阿里的国际业务,一直遵循“高低搭配”的策略。在东南亚, Lazada做中高端,速卖通做低价;在欧洲,Miravia做中高端,速卖通做跨境;在美国,虽然还没有本土平台,但通过投资Trendyol和Daraz,间接布局。这种策略的好处是“覆盖全消费群体”,坏处是“资源分散”。但2022年的数据显示, 这种“分散”正在转化为“协同”——国际业务总收入157.5亿元,同比增长4%,说明“组合拳”开始见效。
未来的“胜负手”
Mir维亚的未来 取决于三个关键点:一是本土化能否深入,比如能否吸引更多西班牙本土品牌入驻;二是物流体验能否持续优化,比如能否把“2天达”覆盖到欧洲所有国家;三是能否找到对抗亚马逊的“杀手锏”,比如“独家品牌+内容电商”的组合。
阿里能活下去的,往往不是最强的,而是最“懂本地”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