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跨境电商面临抉择:是优先产品出海还是打造品牌出海之路

跨境电商的十字路口:铺货赚钱还是品牌长跑?

当跨境电商卖家站在海外市场的门口, 手里攥着供应链优势,心里总有个问题挥之不去:是该先把货铺出去赚快钱,还是沉下心做品牌,赌一个长期回报呃?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但市场正在用行动给出答案——有人靠铺货赚了第一桶金,却很快陷入价格战的泥潭;有人从第一天就想着做品牌,熬过艰难期后成了赛道的领跑者。

跨境电商走到今天早就不是“把货卖到国外”那么简单。政策端, 国家“十四五”规划定了调子:2025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要冲到2.5万亿,2020年这个数字是1.69万亿,政策红利肉眼可见。市场端,国内电商卷到头皮发麻,卖家们拼价格拼到出血,海外呢?假发、小家电、户外装备这些细分领域,蓝海还多着呢。可渠道端, 亚马逊广告价格跟坐火箭似的,一年涨43%,2021年底CPC冲到1.33美元,中小卖家直呼“投不起”。更别提中国卖家已经占到亚马逊平台的47.9%,几乎顶了半边天流量贵得像金子,还越来越难抢。

跨境电商的命运路口:产品出海还是品牌出海?
跨境电商的命运路口:产品出海还是品牌出海?

当“铺货赚快钱”越来越难

2018年那会儿, 做亚马逊的老板们都说“选品大于天”,找个细分品类,上架就能出单,广告投个几百块,每天睡醒就有订单。现在呢?随便搜个“手机壳”,页面上全是同款,价格从9.9美元拼到4.99美元,利润薄得像张纸。亚马逊官方数据显示, 2020年到2021年,平台广告点击成本飙升了43%,同样的预算,流量少了一半不止。更残酷的是平台对“价格战”的监管越来越严,Listing动不动就主要原因是“低价倾销”被限制。

某深圳3C大卖透露, 他们2021年Q4的广告支出比去年同期涨了60%,但订单量只增加了15%。老板在办公室抽烟叹气:“以前投1000美元广告能赚3000美元, 现在投1000美元可能只赚800美元,再这么下去,不如开便利店。”这就是现实——铺货模式的红利期过去了靠“信息差”赚钱的路子越走越窄。

“先赚钱再品牌”?别被短期主义绑架

“现在活下去都难,谈什么品牌?”这是很多中小卖家的真实想法。话没错,但你看那些活下来的大卖,哪个不是早早就埋了品牌种子?安克创新2011年就注册了Anker品牌, 不是等赚了钱才去官网讲技术故事,而是在起盘时就琢磨“如何让海外用户记住这个充电宝品牌”。SHEIN更狠, 2012年就瞄准了海外“下沉市场”,当时欧美快时尚巨头还在盯着大城市,它却把价格压到Zara的一半,上新速度比传统品牌快10倍,这才有了后来的“爆款工厂”。

有个做电动自行车的企业, 2020年刚出海时也想着“先铺货赚快钱”,后来啊在亚马逊上打了半年价格战,利润低到发指。后来老板决定停掉低价产品, 把省下来的钱投到品牌官网和社交媒体上,讲“中国造电动自行车如何解决短途通勤痛点”,半年后独立站订单占比从5%涨到30%,客单价提升了40%。这说明什么?品牌不是“奢侈品”,是“必需品”,早做早主动。

四大误区:跨境电商品牌化的“隐形坑”

想做品牌,先得避开坑。很多卖家栽在“想当然”上, 以为注册个商标、设计个Logo就是品牌化,后来啊钱花了效果没看到,反而怪“品牌没用”。其实品牌化路上,最常见的误区就这几个。

误区1:“有商标=有品牌”?天真!

“我注册了美国商标,是不是就有品牌了?”这是某新手卖家问过的问题。商标只是律法意义上的“护身符”,不等于品牌。海外消费者看到一个陌生品牌,第一反应是谷歌搜索“这个品牌靠谱吗?”“产品评价怎么样?”如果你的商标下只有亚马逊Listing, 没有官网、没有媒体报道、没有社交媒体声音,消费者凭什么信任你?

有个卖厨房小家电的卖家, 2021年花了5000美元注册了欧罗巴联盟商标,以为万事大吉,后来啊在德国亚马逊上,用户问“这个品牌有官网吗?”客服答不上来转化率直接掉到行业平均的一半以下。后来他花2万做了官网,放上品牌故事、产品检测报告、用户使用场景,转化率才慢慢回升。商标是品牌的“身份证”,但品牌是“活生生的人”,需要故事、需要形象、需要和消费者互动。

误区2:“品牌看不到效果”?那是你没找对衡量方式

“投广告能看ROI,做品牌能看啥?”这是老板们最常纠结的。确实品牌投入不像广告那样立竿见影,但它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Anker的官网有个“荣誉墙”, 挂满了《PCMag》《TechRadar》的测评奖项,这些第三方背书让消费者觉得“这个品牌很专业”,即使不买,也会记住“Anker=充电专家”。SHEIN在Instagram上的粉丝超过700万, 每次上新都有KOC主动晒穿搭,这些“自来水”的传播,比硬广效果好10倍。

美通社做过调研, 有品牌官网的企业,用户信任度比没有的高35%;在社交媒体上有互动的品牌,复购率比纯卖货的高28%。品牌效果不是“看不到”,是你没去追踪“用户提及率”“好评率”“搜索指数”这些数据。就像种树,今天浇水施肥,不会明天就后来啊,但坚持3年,树荫就能乘凉。

误区3:“照搬国内玩法”?水土不服是必然

国内电商玩得溜的老板,常犯一个错:以为海外的“游戏规则”和国内一样。国内喜欢直播带货,李佳琦一声“OMG”能卖断货,但海外呢?Instagram上用户刷的是“高颜值图片”, TikTok上年轻人爱看“创意短剧”,推特上大家聊的是“时事热点”。你把国内直播话术搬到TikTok,老外可能一脸懵:“这人咋喊这么大声?”

有个卖服装的卖家, 2022年照搬国内“9.9元秒杀”的套路,在亚马逊上搞促销,后来啊流量来了但留不住用户——主要原因是海外消费者更看重“品质”和“设计”,而不是“低价”。后来他换了策略, 在Instagram上找穿搭博主拍“OOTD”,在TikTok上发“如何用一件衬衫搭出3种风格”,粉丝涨了20万,产品溢价也提了30%。海外市场不是“国内市场的复制粘贴”,得入乡随俗。

误区4:“品牌是大公司的事”?中小卖家也能“轻品牌化”

很多中小卖家觉得“品牌是安克、 SHEIN们的事,我们小团队玩不起”。其实品牌化不等于“烧钱做广告”,而是“建立差异化认知”。哪怕你只是卖一款手机支架, 也可以在包装上印个slogan,比如“让追剧更自由”,在产品详情页讲“我们解决了低头族的颈椎痛点”,这就是品牌雏形。

深圳有个做手机支架的团队, 2021年起步时预算只有5万,没投广告,而是把钱花在“包装设计”和“用户故事”上:他们找留学生拍“宿舍用支架追剧”的视频,发在和TikTok上,还鼓励用户晒单送小礼品。半年后他们的产品在细分品类排名冲到亚马逊前10,客单价比同行高15%。品牌不是“有钱人的游戏”,是“有心人的游戏”。

品牌出海的“底层逻辑”:先打好“地基”

品牌化不是“空中楼阁”,得有“地基”。这个地基就是两个东西:精准的市场定位,以及过硬的产品竞争力。没有这两样,再花哨的品牌故事都是“自嗨”。

定位:别想着“讨好所有人”

2020年, 户外电源品牌Jackery刚进入美国市场时没有像同行那样主打“大容量”,而是瞄准“露营爱好者”,提出“让户外生活不断电”的定位。他们研究美国露营论坛, 发现用户最头疼的是“手机没电”“相机没电”,于是重点推“轻量化+快充”的产品,还在官网放用户露营的照片,讲“Jackery如何让家庭聚会更温馨”。后来啊一年内,美国市场户外电源份额冲到第一,客单价比同行高25%。定位不是“我想做什么”,而是“用户需要什么”,你得找到那个“未被满足的需求”。

产品:品牌是“1”,其他都是“0”

再好的品牌,产品不行也是白搭。SHEIN为什么能火?不只是“低价上新快”, 更是主要原因是它的供应链能快速响应市场——当Zara还在开发新款时SHEIN已经把设计稿送到工厂,7天后就能上架,而且质量比同行好。这就是“产品竞争力”。2021年, 某智能家居品牌LIVOLO在海外推出“声控开关”,一开始总差评,后来发现是“语音识别率低”,他们连夜优化算法,三个月后好评率从65%涨到92%,销量翻了两倍。品牌是“面子”,产品是“里子”,里子不行,面子撑不久。

官网:品牌的“数字根据地”

独立站和官网,是品牌的“数字根据地”。为什么这么说?你想啊, 消费者在亚马逊上买东西,看到的是“产品图片+评论”,但你的官网,可以讲“品牌故事”,秀“研发实力”,放“用户案例”,还能收集用户数据。安克创新官网有个“技术中心”, 详细讲他们如何做“快充技术”,这些内容让用户觉得“这个品牌很专业”,即使不在你官网买,也会记住你。

官网的作用还不止这些。当亚马逊封店,你的官网就是“救命稻草”;当平台算法调整,流量下降,官网的私域流量能帮你稳住基本盘。某大卖透露,他们2022年独立站贡献了35%的销售额,而且利润比亚马逊高20%。官网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

海外媒体:让“第三方”替你说话

海外消费者更相信“第三方”的声音。2023年, 户外品牌Jackery在海外推新品时没打广告,而是找了20家户外媒体做测评,比如《Backpacker》杂志、“Camping World”博客,这些媒体报道后品牌搜索量涨了50%,产品转化率提升了18%。为什么?主要原因是媒体是“权威背书”,消费者会觉得“既然媒体都说好,那应该差不了”。

找媒体不是“发邮件就行”。你得了解记者的“报道偏好”——有的记者喜欢写“产品创新”,有的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你得投其所好。比如EcoFlow在做海外传播时 就主打“绿色能源”,找那些关注“环保”的媒体,讲他们如何减少碳排放,后来啊很多媒体主动转载。媒体传播不是“广告”,是“讲故事”,你得让记者觉得“这个故事值得被读者知道”。

社交媒体:别当“搬运工”, 要做“内容种草机”

很多卖家把社交媒体当“广告牌”,每天发“产品打折”“上新链接”,后来啊粉丝没几个,互动量惨淡。其实社交媒体的核心是“互动”,你得让用户愿意看、愿意点赞、愿意分享。Instagram上, 你可以找KOL做“开箱测评”,让用户产生“我也想买”的冲动;TikTok上,你可以拍“产品使用教程”,比如“如何用这个榨汁机做3种果汁”,既实用又有趣。

2022年, 某美妆品牌在TikTok上发起#MyMakeupStory挑战,鼓励用户分享“自己的化妆故事”,上传视频带话题,点赞最高的送产品。活动一个月,播放量破500万,新增粉丝10万,产品销量涨了60%。社交媒体不是“发布平台”,是“社区”,你得先“给价值”,再“求回报”。

创意+投放:品牌声量的“加速器”

好的创意能让品牌“出圈”,精准投放能让创意“放大”。2023年, 新能源汽车品牌蔚来在海外推视频广告,没讲“参数有多牛”,而是拍了一群用户开着蔚来车去沙漠露营,星空下大家围着车充电聊天广告语是“能源不止于驱动,更在于连接”。这个视频在YouTube上播放量破千万,很多用户评论“这才是我想买的电动车”。为什么?主要原因是它击中了海外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不只是“工具”,更是“生活方式”。

投放也要“因地制宜”。Facebook上, 用户年龄偏大,适合放“产品功能详解”;TikTok上,年轻人多,适合放“创意短剧”;推特上,喜欢“实时热点”,你可以结合节日做话题,比如“母亲节,给妈妈送个健康小家电”。美通社的研究显示,视频广告的开头3秒最关键,如果前3秒抓不住用户,后面的内容再精彩也没用。所以创意要“短平快”,投放要“精准化”。

中小卖家也能“轻品牌化”:从细节开始

没预算投广告、请KOL?没关系,品牌化可以从“小细节”做起。产品包装上印个slogan, 比如“让每一次出行都安心”;给用户写一封“感谢信”,讲“我们如何为你挑选最好的材料”;在社交媒体上回复用户评论,哪怕只是“感谢你的支持,有问题随时找我们”。这些“小动作”积累多了用户就会记住你。

2021年,某卖充电线的卖家发现,很多用户反馈“包装太简陋,送人没面子”。他们没涨价, 而是把包装换成“硬质礼盒”,里面放一张手写卡片:“感谢你选择我们,愿这条线连接你的每一次重要时刻”。成本只增加了2毛钱,但好评率从80%涨到95%,复购率提升了25%。品牌化不是“大投入”,是“用心做”,你把用户当朋友,用户才会把你当品牌。

跨境电商走到今天“产品出海”和“品牌出海”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政策在推,市场在变,消费者在升级,不主动做品牌,就会被时代淘汰。但品牌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耐心、需要细节、需要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从今天开始,别再纠结“要不要做品牌”,而是问自己“我该如何做好品牌”。毕竟能穿越周期的企业,从来都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品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