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ee野蛮生长之后,为何开始降速求稳
从闪电扩张到收缩防线:Shopee的急刹车背后
2015年,一个顶着“腾讯系”“华人创立”标签的电商平台Shopee在新加坡悄悄落地。没人能想到,这个起步时不起眼的玩家,会在几年内搅动东南亚电商的一池春水。它用补贴换市场,用闪电战吞地盘,一度成为东南亚电商市场的“野蛮人”。但到了2022年,画风突变——站点接连关闭,团队规模收缩,营销费用锐减。那个曾经喊着“ALL IN”狂奔的Shopee,突然踩下了刹车。为什么?答案藏在它狂奔时的脚印里也藏在全球电商变局的拐点上。
东南亚的“拼多多时刻”:补贴换来的王座
2019年,对Shopee来说是刻在骨子里的“转折年”。根据东南亚电商聚合平台iPrice的数据, 这一年Shopee在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新加坡六国的年度访问总量首次登顶,把老牌对手Lazada甩在了身后。要知道, 2019年Q1时Shopee在印尼还只能排第三,落后Tokopedia和Bukalapak;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也都在Lazada后面。短短两年,怎么就逆袭了?答案就两个字:补贴。

那会儿的Shopee, 像极了当年的拼多多——免运费、大额券、0元购,补贴力度大到让卖家直呼“玩不起”。2019年到2021年, Shopee在东南亚的访问量像坐了火箭,2020年Q1开始放量加速,领先优势越拉越大。母公司Sea Ltd的财报显示, 2020年Q3起,Shopee的销售和营销费用持续飙升,2021年全年这部分投入占了营收的大头。但钱没白花:2021年Q4, Shopee在东南亚六国季度访问量排名中,除了印尼屈居第二,其他五国全部登顶,越南、菲律宾、新加坡的访问量几乎是Lazada的两倍。
这种“烧钱换增长”的模式,在东南亚这片电商蓝海里特别管用。东南亚当时互联网渗透率刚过50%,物流基建差,支付不成熟,但消费者对“便宜”毫无抵抗力。Shopee抓住了这点,用补贴教育市场,用本地化运营快速渗透。到2021年,Shopee在东南亚的月活用户突破3亿,成了当之无愧的“东南亚电商一哥”。
拉美战场:复制东南亚神话,还是掉入新坑?
东南亚站稳脚跟后Shopee的野心开始往全球蔓延。2020年底,它把目光投向了拉美——这个人口超6.5亿、电商渗透率不足5%的“新大陆”。巴西是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2021年, Shopee巴西站从轻资产运营直接组建了超250人的本地团队,复制东南亚的“低价+补贴”打法:新用户注册送50雷亚尔无门槛券,卖家入驻前三个月免佣金,还自建了拉美本土最大的物流仓储中心。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惊人。根据移动数据平台Apptopia的统计, 2021年Shopee在拉美的月活用户超过亚马逊和MercadoLibre,市场份额突破30%,成为当地下载量最高的购物APP。截至2022年4月, Shopee巴西站本地卖家数量从2021年10月的100万暴增到200万,短短半年翻了一倍。看起来东南亚的“拼多多神话”要在拉美重演了。
但神话背后是更深的窟窿。拉美虽然市场大, 可坑也不少:物流成本是东南亚的两倍,跨境支付汇率波动大,本地竞争对手MercadoLibre深耕十几年,供应链和物流体系早已成熟。更重要的是拉美消费者虽然爱低价,但对配送时效、售后服务的容忍度比东南亚更低。为了抢市场, Shopee只能继续加码补贴:2022年Q1,Shopee的平均客单价在拉美市场不足10美元,比东南亚还低20%,平台贴补的运费和优惠占到了订单金额的30%以上。
母公司Sea Ltd的财报显示, 2020年Q3起,Shopee的整体营销费用持续增长,2021年达到峰值。但投入产出比开始失衡:2022年Q1, Shopee的GMV环比下滑4.44%,订单总数从2021年Q4的20亿降到19亿,这是自2020年Q3以来的首次下滑。烧钱换增长的模式,在拉美明摆着遇到了瓶颈。
2022急刹车:站点、团队、预算三重收缩
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这一年,Shopee像被按了暂停键,开始了“断舍离”。先是海外市场:3月关停印度站, 6月关停法国、西班牙站,9月又放弃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拉美市场只保留了巴西;欧洲仅剩波兰一个站点还在运营。短短一年,Shopee的全球版图从12个站点缩水到5个。
接着是团队规模。2022年6月,Shopee宣布“团队优化”,也就是裁员。9月19日 全员大会上,虾皮宣布裁员10%-15%,涉及公司全部业务线,甚至收回了之前发出的offer。10月,第二轮裁员仍在继续。曾经以“闪电战”著称的虾皮, 突然被“宫斗”“裁员”的标签缠身,外界开始质疑:这个“东南亚小拼多多”,是不是要沦为“跨境电商小虾米”了?
预算收缩更明显。2022年Q1财报显示, Shopee的销售和营销费用同比大幅下降,平均客单价却略有增长——说明“高额补贴”正在慢慢减少,市场开始回归理性。创始人李小冬在3月的财报发布会上也变了调子, 不再提“全球扩张”,而是强调“高质量施行”“差异化体验”,说白了就是:少花钱,多办事。
亏损的“原罪”:母公司的耐心耗尽了?
Shopee的急刹车,表面是市场扩张失利,深层则是“亏损”这个原罪。Sea Ltd作为上市公司,从2016年Shopee成立以来亏损就没停过。2021年财报显示, Shopee全年净亏损高达42亿美元,而母公司Sea Group的总营收才43亿美元——也就是说整个集团赚的钱,还不够填Shopee的窟窿。
更关键的是母公司的“金主”开始失去耐心。腾讯作为Sea Ltd最大股东, 2022年1月突然减持1449万股,持股比例从21.3%降到18.7%,股价应声大跌。资本市场不傻,谁也不会一直给“烧钱不盈利”的项目输血。游戏业务Garena虽然是Sea的现金牛,但电商板块的巨额亏损,拖累了整个集团的估值。
2022年Q1,Shopee的毛利率只有4.2%,比2021年同期低了3个百分点。拉美市场的物流成本、东南亚的补贴战、欧洲的试错成本……每一项都在掏空它的钱包。Sea Ltd CEO李小冬在内部信里说:“现在是时候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盈利’了。”这句话,等于给Shopee的野蛮生长画上了句号。
降速之后:Shopee的“求稳”能走多远?
收缩战线、 裁撤冗员、削减补贴,Shopee的“降速求稳”其实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必然。东南亚市场虽然大, 但增长见顶了:2022年Q1,东南亚六国的电商增速首次跌破20%,竞争却更激烈——Lazada背靠阿里开始本地化深耕,Tokopidia和本地玩家Bukalapak也在抢下沉市场。拉美市场虽然增长快, 但Shopee的低价策略正在遭遇反噬:2022年巴西站点的复购率比东南亚低了15%,消费者买完就走,忠诚度不高。
未来的Shopee,想“求稳”,得在“盈利”和“增长”之间找到平衡。要提客单价、降成本,比如在东南亚推高客单价的3C品类,在巴西优化物流配送效率,把补贴用在刀刃上。2022年Q1, Shopee的平均客单价在东南亚已经从2020年的15美元涨到18美元,这是个好信号。
但风险也不小。收缩站点虽然能省钱, 但会打击卖家信心——2022年关停印度站后不少中国卖家转向了TikTok Shop;裁掉团队虽然能降本,但可能导致本地化能力下降,比如巴西站的物流响应速度已经慢了10%。Shopee现在就像在走钢丝,既要止血,又要保持竞争力,稍有不慎,就可能从“一哥”的位置上摔下来。
从野蛮生长到降速求稳, Shopee的故事,其实是很多出海企业的缩影:用补贴换市场快,但“退烧”更难。全球电商的黄金时代过去了接下来比拼的不是谁敢烧钱,而是谁活得久。Shopee的“求稳”之路,能不能走通?或许2023年的财报会给出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个曾经“ALL IN”的野蛮人,已经学会了收敛锋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