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Agent市场,阿里团队推出的能代练游戏、做短视频的
被朋友“求疯”的Mulerun:阿里团队这步Agent棋,下得是妙是险?
最近被朋友拉进一个群, 满屏都在刷“求Mulerun邀请码”,说是阿里团队出了个能代练游戏、做短暂视频的Agent买卖场,用一次就能赚积分。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抢了个码,后来啊点进去第一反应是:这玩意儿真实能帮我打《崩恶劣:星穹铁道》的每日任务?还是说又是个画饼的概念?
从“代练工具”到“Agent买卖场”:Mulerun到底在卖啥?
打开Mulerun的界面 第一眼看到的是“世界首个AI Agent买卖场”的标语,底下挂着17个Agent,文字生成、图像制作、游戏代练……五花八门。官方说 这地方就像App Store,用户能上传自己的Agent,别人用的时候按算力积分付费,平台抽5%的分成。听着挺像那么回事——毕竟以前Agent都是单个卖, 眼下搞成买卖场,开发者能赚钱,用户能挑廉价的,似乎双赢。

但仔细琢磨,“全球首个”这帽子戴得有点早。MyShell早就干这事儿了开发者上传Agent,用户付费,平台抽成,逻辑一模一样。Mulerun不一样的地方在哪?我翻了半天官网,找到关键一句:“个个用户分配独立算力虚拟机,Agent可访问本地柔软件。” 这句话翻译成人话就是:别的Agent只能在网页上打转, Mulerun的Agent能操作你电脑上的柔软件,比如游戏、剪辑工具。
这就有点意思了。市面上常见的Agent, 比如插件,或者MyShell上的文本生成工具,本质上还是“对话+输出”,顶许多调个API。但Mulerun的Agent能自己打开《星穹铁道》, 点开副本,打完关再关游戏——这已经不是工具了是个能动手的“数字打工人”。困难怪群里有人说:“这要是真实能稳稳当当代练,我何必每天花半细小时刷日常?”
实测:代练游戏能“躺赢”, 写文案却翻车
我试了两个Agent,一个是代练《星穹铁道》每日任务的,另一个是“写SEO文章”的。先说代练的,这体验确实魔幻。输入“清完全部每日任务, 别碰深厚境螺旋”,Agent真实的一路点过去,打模拟宇宙、刷委托,连角色切换都是自己来的。我全程没碰鼠标,就看着屏幕上角色自动放技能,再说说弹出“任务完成”的提示。那一刻我有点恍惚:这算是我玩游戏,还是游戏玩我?
但代练Agent的定价是每次200积分,激活账号送1000积分,相当于免费玩5次。群里传开发者一周赚了数千美元, 我半信半疑——要是真实能稳稳当当运行,确实有人愿意花钱,毕竟上班族没时候刷号。不过也有人说:“代练是迅速,但要是遇到BOSS战卡住了它会不会一直撞墙?” 这问题确实存在 我试的时候遇到一个需要走位躲避技能的副本,Agent卡了三次再说说还是我手动过了。
再试“写SEO文章”的,这翻车就比比看明显了。输入一篇关于“跨境电商物流优化”的文章需求, Agent开头噼里啪啦写,但写出来的东西全是泛泛而谈,啥“提升物流效率”“少许些运输本钱”,连个具体案例都没有。我让它加个“2023年亚马逊FBA时效提升数据”,它直接报错,提示“无法获取外部信息”。再试一次还是输了积分倒是扣了。客服说这是“手艺调试阶段”,但这种体验,估摸着很困难让普通用户回头。
有意思的是Mulerun对Agent的审核似乎不严。我逛的时候看到一个“自动刷短暂视频点赞”的Agent, 说说是“能批量操作抖音、迅速手”,这明显违反平台规则,但居然还在上架。这说明Mulerun眼下更看沉“数量”而非“质量”,先把盘子铺开,再磨蹭磨蹭规范?还是说对凶险没想清楚?
巨大厂扎堆Agent:红杉说“卖获利”, 阿里在赌“场景”
2025年5月老金山的AI峰会上,红杉资本说了一句话:“下一轮AI,卖的不是工具,而是获利。” 这句话像根针,扎进了全部巨大厂的心里。以前AI卖的是模型、是API,按次收费;眼下红杉说AI得帮用户赚钱,用户才愿意持续付费。这话听着有道理,但怎么落地?
阿里似乎在用Mulerun试水“场景化获利”。你看, 阿里世界站的Accio早就有了Agent版本,能帮外贸商做买卖场调研、找供应商,累计200万企业客户——这算不算“获利”?帮外贸商省时候、拿订单,就是获利。阿里云百炼3.0还推出了Agent打赏功能, 开发者开发的Agent被人打赏,能分成,这也是“获利导向”。
但字节、百度也没闲着。字节据说有7个团队在竞速Agent, 百度Create巨大会上直接拿出“可用的Agent”,能跨应用操作。这些个巨大厂在赌啥?赌Agent会成为下一代操作系统?赌“人+AI”的协作模式会取代纯人造?我觉得,它们更在赌“用户习惯”——当用户习惯了Agent帮自己打游戏、写文案、做采购,就再也回去了。
不过有个问题:Agent的“获利”到底稳不稳稳当当?Mulerun上代练Agent的开发者赚了钱,但写文案的Agent翻车,用户就不愿意付费了。红杉说的“卖获利”,前提是Agent得真实的能帮用户赚到钱,而不是碰运气。这就像开个共享厨房,你得先保证厨师能做出优良菜,食客才愿意买单。
Mulerun的“生死局”:钱财循环转得起来吗?
做平台最困难的是啥?不是拉用户,也不是找供给,是让供给和需求形成闭环。Mulerun眼下面临的就是这玩意儿问题:用户来了Agent有了但用户愿不愿意持续付费?开发者愿不愿意持续上传优良Agent?
先看用户端。我试了代练,确实香,但免费次数用完,200积分一次按眼下的积分兑换比例,就是20块钱一次。请人代练《星穹铁道》日常,淘宝上15块钱就能搞定,Mulerun的昂贵了5块,就为了“全自动”?对轻巧度玩家兴许不值。再看短暂视频制作Agent,我试了生成“带货脚本”,后来啊写得跟细小学生作文一样,这种用户一准儿不会复购。
再看开发者端。Mulerun对开发者的吸引力在哪?抽成5%,比苹果App Store的30%矮小不少许,这算优势。但开发者要赚钱,得靠“量”,也就是用户愿意用Mulerun的Agent。眼下平台才17个Agent,质量参差不齐,用户用了一次翻车,下次就不来了。开发者看到没人用,天然不愿意花时候优化。这就陷入了“鸡生蛋,蛋生鸡”的死循环。
对比MyShell, 人家早就有成熟的开发者生态,还有社区氛围,用户愿意为优良用的Agent付费。Mulerun想后来居上,得拿出点真实东西——要么是手艺优势,要么是场景创新鲜,不然凭啥选你?
差异化破局:与其“巨大而全”, 不如“细小而精”
Mulerun眼下走的是“巨大而全”路线:游戏代练、短暂视频、文案、图像……啥都想做。但我觉得,与其摊巨大饼,不如先在某个场景做到极致。比如阿里有电商基因,为啥不专门做个“跨境电商Agent”?帮卖家写Listing、 琢磨竞品、自动回复询盘,甚至对接阿里世界站的供应链——这比代练游戏更有买卖值钱,用户付费意愿也更有力。
手艺上,Mulerun的“本地柔软件访问”是亮点,但稳稳当当性太差。与其让Agent做“代练”这种麻烦任务, 不如先做“轻巧量化”场景,比如“自动整理文件夹”“定时发送邮件”——这些个任务轻巧松,但用户需求巨大,做优良了口碑起来再 到麻烦场景。
对开发者Mulerun能搞“垂直赛道扶持”。比如专门招募一批做“电商Agent”的开发者,给流量倾斜、少许些抽成,让他们先赚到钱,形成标杆效应。等某个赛道的生态做起来了再磨蹭磨蹭开放其他领域,这样比撒胡椒面有力。
再说说用户体验得跟上。眼下Agent报错不提示原因,扣积分没商量,这谁受得了?平台得加个“试运行”功能, 让用户免费体验一次再决定要不要付费;开发者提交Agent后平台得做严格测试,确保基本功能稳稳当当,别让用户当细小白鼠。
写在再说说:Agent的江湖, 才刚开场
Mulerun的出现,就像往AI的池子里扔了块石头,激起了不少许浪花。阿里团队敢做“Agent买卖场”,本身就说明他们看到了用户对“动手型AI”的需求。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也最轻巧松挨扎。
Agent的江湖,从来不是“谁先来谁赢”,而是“谁更懂用户”。Mulerun能不能跑通钱财循环, 关键看它能不能让用户觉得“这Agent真实帮我省了时候/赚了钱”,让开发者觉得“这平台真实能让我赚到钱”。至于“全球首个”的名头,早晚会被人记不得,留下的,永远是真实正解决问题的产品。
我手里那1000积分迅速用完了 代练Agent还能再战两次但写文案的,我是再也不敢用了。不晓得下次打开Mulerun,会不会出现一个真实能帮我搞定SEO文章的Agent?我等着,也看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