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一个不起眼的充电头,如何成为跨境电商领域的领军品牌

从抽屉角落到全球货架:那个被低估的充电头, 怎么就成了出海顶流

说真的,谁还没在抽屉角落攒过几个充电头呢?圆的、 扁的、带线的、快充的,便宜的可能二三十块,贵点的标着“原装”,用久了要么接口松动,要么充电慢得像蜗牛。2010年前后的充电头市场, 差不多就是这么个“将就”的状态——没人觉得这玩意儿能有什么技术含量,更没人想过它有一天能撑起一个百亿市值的跨境品牌。

但安克创新偏不信这个邪。2011年, 当创始人阳萌从谷歌辞职回国,揣着“做点不一样的东西”的想法扎进跨境电商时手里攥着的不是什么黑科技专利,只是一个念头:凭什么高性价比的充电头不能也“好用到尖叫”?

安克创新:一个小小充电头,怎么做成跨境电商NO.1的?
安克创新:一个小小充电头,怎么做成跨境电商NO.1的?

野蛮生长的年代, 他偏要走“笨”路

2011年的跨境电商,说白了就是“信息差”的狂欢。那时候的卖家, 要么在1688上淘贴牌货,加个价扔到亚马逊;要么找公模工厂,换个包装就敢喊“自主品牌”。大家比的是谁的价格更低、 谁的发货更快,没人care“用户体验”这四个字——毕竟那时候能上网买充电头的,大多是图便宜的留学生或海外华人,能凑合用就行。

但阳萌在亚马逊上发现了一个怪现象:评分4.5以上的充电头, 价格敢卖到30美元以上;评分3.5以下的,9美元包邮都没人要。中间那片“高性价比洼地”,空得让人发慌。他觉得这不对劲:“消费者要的不是最便宜的,也不是最贵的,是‘值’。”

于是安克干了件当时看来“傻气”的事:找来最好的充电方案工程师, 把苹果原装充电头的拆开研究,把那些“能用就行”的廉价元件,全换成了更贵的过流保护芯片、温控传感器。第一批充电头出来成本比同行高了30%,定价却只比他们贵10%——后来啊呢?上架三个月,亚马逊3C配件类排名冲到前50,评论里全是“比原装好用还便宜”的惊叹。

2013年6月,安克成了亚马逊全球最大的3C配件品牌。这时候的充电头,已经不再是“抽屉角落的垃圾”,而是成了“出门必带的刚需”。这步棋, 踩中了智能手机爆发式增长的风口,但更关键的是安克没像同行那样赚快钱,而是把赚来的钱全砸进了研发——这大概就是后来“长期主义”的雏形。

从“充电头”到“技术宅”:研发投入比营收涨得快

很多人以为安克的崛起靠的是“低价+亚马逊流量”, 但翻开财报会发现一个更扎心的真相:这家公司的研发投入,连续五年增速比营收还猛。

2019年, 安克研发花了3.94亿,占营收5.92%;2020年5.67亿,占比6.07%;2021年直接冲到7.78亿,占比6.19%。2022年一季度,研发费用2.07亿,同比增速69.5%,比营收增速高出整整30个百分点。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天烧掉230万在实验室里就为了让你的充电头快0.1秒,让你的充电宝轻10克。

阳萌有句被说烂的话,但细想挺有道理:“技术做不出来再好的营销都是空中楼阁。”安克的研发团队里 不少是从苹果、华为挖来的工程师,他们做的事在外人看来“没必要”——比如给充电头加个“LED呼吸灯”,充电时亮蓝光充满变绿;比如给数据线编个“抗拉结”,宠物咬了都不断。这些“微创新”在初期被嘲笑“花里胡哨”,但用户用惯了就回不去了:“原来充电头还能这样?”

2020年, 安克推出了氮化镓充电头,把传统充电头的体积缩小了40%,功率却翻了一倍。当时市面上氮化镓技术被日韩企业垄断, 价格高得离谱,安克硬是把成本压到一半,直接把“快充”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这款产品上市半年, 在亚马逊上的复购率比普通充电头高出27%,用户评价里反复出现“买过十个充电头,这个最服”。

研发的甜头,慢慢从充电头蔓延到整个产品线。2021年, 安克的智能创新类产品营收占比从22.69%飙升到32.63%,3D打印机、扫地机器人这些“高技术门槛”的东西,也开始出现在全球消费者的购物车里。这时候的安克,早不是那个只会“拼价格”的充电头贩子了成了消费者眼里“靠谱的技术宅”。

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从亚马逊依赖到全球流量矩阵

2018年前后跨境电商圈突然流传一句话:“别把亚马逊当爹。”那时候不少卖家主要原因是账号被封、政策变动,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安克其实也踩过坑——2016年,亚马逊突然调整3C类目的佣金比例,安克当季利润直接缩水15%。阳萌当时就意识到:“渠道依赖症,是品牌最大的敌人。”

于是安克开始“多条腿走路”。2019年, 他们在速卖通上开了旗舰店,专门面向中东、东南亚市场;同年独立站上线,用“会员体系+定制服务”留住老用户;2020年,又把产品铺到了eBay和沃尔玛的线上渠道。有意思的是安克的独立站运营策略很“反套路”——不靠广告引流,全靠YouTube上的KOL测评。

2021年6月, 安克找了个百万粉丝的科技博主开箱氮化镓充电头,视频里博主用老虎机测试充电头的抗摔能力,用热成像仪对比充电温度,再说说那句“这玩意儿能当防身武器”直接让视频播放量破百万,带来独立站订单量激增300%。后来他们统计发现, YouTube成了独立站第一大流量来源,占比61.93%,Facebook占了21.14%,社媒总流量占比达到了7.58%——要知道,很多独立站社媒流量连1%都不到。

更狠的是安克还把“反攻”了国内市场。2021年, 安克天猫营收增长194%,很多海外消费者惊讶地发现:“原来中国卖的这个充电头,比我们当地还便宜?”这种“出海品牌回流”的现象, 在当时跨境电商圈很少见,但安克做到了——主要原因是他们不再把“跨境电商”当成“把货卖到国外”,而是把“全球消费者”当成一个整体来服务。

长期主义, 是熬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

2020年,安克在创业板上市,成了“跨境电商第一股”。这时候有人问阳萌:“您觉得安克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他想了想说:“没想过成功,只想着别做错。”

这句话背后是很多“反常识”的选择。比如2015年, 当同行都在疯狂扩充SKU,恨不得卖遍所有3C配件时安克砍掉了30%的低利润产品,集中资源做充电头和充电宝;比如2018年,当亚马逊流量成本暴涨30%,很多卖家开始缩减营销预算时安克反而加大了社媒投入,把赚到的钱全砸在品牌内容上;比如2021年,当氮化镓充电头成为行业标配,竞争对手开始打价格战时安克没有跟风降价,而是推出了“定制化充电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手机型号、使用场景,选择不同的充电协议和接口。

这些选择在当时看来“太慢”,甚至“傻”,但时间证明了价值。2021年, 安克在除亚马逊平台的第三方平台营收增长了92.47%,独立站总营收增长83.57%,充电类产品占比从早期的70%以上,降到了44%,智能创新类产品占比突破30%。这说明什么?说明安克已经从一个“充电头品牌”,变成了“全球数码解决方案提供商”。

其实跨境电商走到今天早就过了“找个好产品就能赚钱”的时代。安克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品牌, 不是靠流量堆出来的,也不是靠低价抢出来的,是靠用户一点点“用”出来的口碑,靠研发一点点“磨”出来的技术,靠渠道一点点“铺”出来的全球触达。那个曾经被低估的充电头, 现在成了全球消费者包里的“标配”,这背后是中国制造业从“代工”到“智造”的缩影,也是跨境电商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必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