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国内新锐全渠道单月破亿,为何要加大海外品牌布局呢

从牙膏到漱口水:一个“意外”破亿的品牌

2018年参半牙膏正式上市,没人想到这个新玩家会在三年后搅动整个口腔护理市场。创始人尹阔当时可能也没想到,自己“没钱才做高端牙膏”的无奈之举,竟成了品牌破局的关键。68元一支添加鱼子酱的“美容级牙膏”, 用防晒霜管身的差异化设计,上线两个月卖出7万支,半年冲到3000万销售额——这成绩在当时的日化赛道不算顶尖,却足够让团队看到“差异化”的力量。

真正让参半出圈的是2020年10月的漱口水。当行业还在盯着牙膏市场厮杀时 他们突然转向:益生菌配方、无酒精添加、饮料风格的口味,甚至连瓶身都复刻了养乐多的经典造型。这波操作有点“野”,效果却炸了:上线第二个月销售额破5000万,80天直接冲过1亿大关。2021年6月,参半全渠道单月销售额破亿,宣告口腔护理进入“快消化时代”。有意思的是 尹阔后来在采访里说选漱风口子是主要原因是“深度用户一天能用5次以上”,比牙膏的固定使用频率更有想象空间——这种对用户需求的“钻牛角尖”,成了品牌在国内站稳脚跟的核心。

全渠道单月破亿!国内新锐将加大海外品牌布局
全渠道单月破亿!国内新锐将加大海外品牌布局

68元一支的“高端牙膏”:没钱时的杠杆游戏

尹阔曾说过一句反常识的话:“主要原因是没钱才做高端牙膏。”2018年创业初期,团队预算紧张,硬拼渠道和营销肯定没戏,只能找杠杆。他们把目光锁定在“滋养口腔”的小众概念上, 往牙膏里加鱼子酱、燕窝、冷杉这些听起来“贵”的成分,包装也做成防晒霜的样式,单价定到68元——当时普通牙膏均价也就20-30元。这招看似冒险,却精准切中了一批愿意为“精致感”买单的年轻人。虽然尹阔坦言“这种生意不可能做大”, 但至少让品牌活过了生存期,更重要的是他们了“产品差异化”的价值——这比赚多少钱更重要。

益生菌漱口水:养乐多瓶身的记忆点战争

转向漱口水后参半把“差异化”玩得更极致。他们发现年轻人对“益生菌”的认知度很高, 但口腔护理里用益生菌的很少,于是锚定这个点:无酒精配方、饮料风格口味、瓶身直接复刻养乐多的经典造型。从包装到口味双重强化记忆点,让用户一眼就能认出“那个像养乐多的漱口水”。这种“视觉锤+味觉钩”的组合, 直接让产品在和抖音上爆火——KOL们测评时总说“漱口水第一次喝出饮料的感觉”,这种口碑裂变比硬广管用多了。

国内破亿后为何非出海不可?

说实话,谁不想在国内躺着赚钱?参半2021年全渠道破亿,口腔护理赛道站稳脚跟,完全可以继续深耕国内市场。可偏偏尹阔觉得“不够”,甚至在2023年提出“五洲二十国”战略,五年内要把业务铺到20个国家。这让人好奇:国内明明还有增长空间,为啥非要冒险出海?

有人可能会说“国内市场都做透了出海不是找死吗?”但参半创始人尹阔的思路不一样。他曾提到一个关键数据:高露洁靠牙膏支撑起5000亿市值——口腔护理的全球市场天花板,远比国内想象的高。国内漱口水市场外资品牌长期霸占,但海外呢?特别是在东南亚、非洲这些“低阶国家”,中国制造的性价比优势明显,消费者对外资品牌的盲从没那么严重。尹阔说:“日化出海更大的可能性是往低阶国家走, 东南亚、非洲、南美这些国家比较适合作为第一步,相对容易一些。”

高露洁的启示:口腔护理的全球野心

尹阔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到高露洁。“一个做牙膏的品牌,能做成5000亿市值,说明口腔护理的全球市场有多大?”他觉得,参半在国内做到品类第一只是开始,真正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的高露洁”。但这里有个矛盾:国内口腔护理市场增速放缓,外资品牌又把持高端线,想再突破很难。反观海外 特别是东南亚,口腔护理渗透率低,消费者对“新品牌”接受度高,中国供应链的性价比优势能直接转化为竞争力。2023年跨境消费预计占全球电商的17%,达7360亿美元——这蛋糕,参半不想错过。

当然出海不是拍脑袋决定的。参半在国内积累的“流量打法”是天然优势:种草、 抖音转化、明星代言这套组合拳,在海外同样适用,只是需要本土化调整。联合创始人张轶说:“流量打法不是秘密,但复制不了主要原因是每个市场的用户习惯不一样。”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决定试试——毕竟口腔护理的全球化,总得有人先趟路。

日化出海的“冷门赛道”:谁说牙膏只能做本土生意?

这些年跨境电商的热门赛道, 大多是3C数码、小家电这些“硬通货”,日化品出海相对冷门。但参半发现,日化其实藏着机会:科技产品出海靠技术壁垒,但日化靠的是“用户洞察”。比如拉芳家化2020年推出的新锐品牌T8, 专门针对18-24岁Z世代女性,做“樱花免蒸汽发膜”“海盐洗发膏”这类细分产品,在东南亚年轻人里很受欢迎。这说明,海外市场不缺“中国品牌”,缺的是“懂海外用户的中国品牌”。

参半的优势在于, 他们早就摸透了年轻用户的“痛点”:讨厌酒精刺激、喜欢好喝的味道、对包装颜值有要求。这些需求在国内验证过了在海外同样成立——特别是东南亚的Z世代,和国内年轻人的消费习惯越来越像。尹阔说:“海外年轻消费者的消费触点,品牌排在再说说一位,性价比才是王道。”参半的益生菌漱口水、无酒精配方,正好卡在“性价比+体验感”的点上,比外资品牌更懂年轻人。

出海不是“复制粘贴”:参半的差异化路径

很多品牌出海喜欢“复制国内经验”, 把国内爆品直接搬到海外后来啊往往水土不服。参半没走这条路,他们做了三件不一样的事:选对市场、搭好渠道、做好本土化。

选市场时他们避开了欧美、日本这些“高阶国家”。尹阔说:“这些地区的消费者可能相信中国家电、手机,但很难相信你的牙膏不错。”反而东南亚、非洲、南美,对中国制造接受度高,口腔护理市场又处在培育期,是块“易啃的骨头”。2023年, 参半把东南亚作为出海第一站,先在越南、印尼试水,效果不错再逐步扩张——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比硬碰欧美外资品牌稳妥多了。

东南亚的“性价比密码”:中国制造的降维打击

东南亚市场的核心逻辑是“性价比”。参半在国内卖68元的牙膏、39元的漱口水,在东南亚直接打对折,甚至更低。但低价不是唯一优势,关键是“体验感不缩水”。比如益生菌漱口水, 国内用养乐多瓶身,在东南亚换成更符合当地审美的设计,但配方和口味不变——用户花更少的钱,买到和外资品牌同质甚至更好的体验,自然买单。

数据也印证了这点:2023年东南亚跨境口腔护理品类增速达45%,其中中国品牌占比从12%提升到28%。参半在印尼的首月销售额就破了200万人民币, 复购率比国内还高3个百分点——这说明,只要选对市场,中国制造在海外完全有竞争力。

从亚马逊到独立站:流量组合拳怎么打?

渠道上, 参半没像很多品牌那样“all in亚马逊”,而是做了“平台+独立站+社媒”的组合拳。亚马逊负责基础销量,独立站沉淀用户数据,社媒做品牌种草。这种打法参考了Ulike的经验:Ulike2013年成立, 早期靠亚马逊起量,后来通过独立站和社媒内容,把“家用脱毛仪”做成海外网红爆款,2022年海外营收占比超60%。

参半的社媒策略更“野”:在TikTok上找本地KOL测评“像饮料的漱口水”, 用“挑战赛”玩法让用户晒出使用场景,甚至和东南亚本土网红联名推出限定款。这种“轻量级、高互动”的营销,比国内砸广告成本低,效果好得多。上线半年,参半在东南亚的社媒粉丝破200万,独立站复购率提升到35%——流量组合拳,打出了差异化。

日化出海的“坑”:供应链与本土化的双重考验

出海不是“卖货”那么简单,供应链和本土化是两座大山。很多品牌死在“货发不出去”,或者“货到了卖不动”。参半踩过的坑,后来者可以避开。

供应链方面花西子的经验值得借鉴。花西子早期出海时 曾因物流时效差、破损率高被用户吐槽,后来和菜鸟合作,在海外建仓,把配送时间从15天压缩到3天破损率从8%降到1.5%。参半学乖了2023年出海前就和菜鸟谈好合作,在马来西亚、泰国建仓,确保东南亚订单48小时达。尹阔说:“物流不是‘再说说一公里’,是‘第一公里’——货发不出去,再好的营销都是空谈。”

花西子的经验:物流不是“再说说一公里”是“第一公里”

花西子2021年出海时 遇到过典型的“物流痛点”:国内发货到欧洲要20天用户等不及就退货,退货率高达20%。后来他们改用菜鸟的海外仓,把货提前备到欧洲,配送时间缩到3天退货率降到5%。参半吸取教训, 2023年一出海就采用“国内仓+海外仓”模式,东南亚订单从海外仓发,欧美订单从国内直发,既控制成本又保证时效。这种“前置布局”虽然前期投入大,但能把用户体验拉满,比后期补救划算。

拉芳T8的教训:Z世代消费的“本土化陷阱”

本土化比供应链更难。拉芳家化2020年推出针对Z世代的品牌T8,在东南亚推“樱花洗发水”“海盐洗发膏”,后来啊销量惨淡。后来他们才发现,东南亚年轻人觉得“樱花味太甜”“海盐太刺激”,更喜欢“椰子味”“生姜味”。产品改版后销量才回升30%。这说明,本土化不是“翻译产品名”,而是真正理解当地用户的审美和习惯。

参半在这方面更谨慎。出海前, 他们找了1000个东南亚本地用户做调研,发现“无酒精”比“益生菌”更受关注——主要原因是东南亚气候湿热,用户怕酒精刺激牙龈。于是他们调整宣传重点,把“无酒精”放在包装最显眼的位置,销量果然提升。尹阔说:“本土化不是‘迎合’,是‘适配’——把用户的核心需求挖出来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

2023年,出海创业者需要什么“勇气”?

尹阔在采访里说:“2023年想做海外市场的创业者,可以勇敢一些。”这话听着鸡汤,其实藏着干货。日化出海的门槛不高,但能活下来的不多,需要的是“敢试错”的勇气。

京东2023年的数据显示, 近千个时尚领域新锐品牌加入,新商家入驻数量同比提升超100%,其中服饰、美妆、运动品类成“出海热门”。这说明,跨境电商的“新淘金热”已经来了但不是谁都能捡到金子。参半的勇气在于, 他们敢于在国内破亿后“推倒重来”,从零开始学做海外市场;敢于避开红海,选东南亚当试验田;敢于把国内成功的流量打法“本土化”,而不是照搬。

近千个新锐品牌入局:跨境电商的“新淘金热”

2023年跨境电商的“热闹”, 数据能说明一切:全球网络销售预计达4.8万亿美元,跨境消费占比17%,达7360亿美元。国内新锐品牌不再满足于“卖货”,而是想“做品牌”。比如彩妆品牌kaleidos万花镜, 采取“出口转内销”策略,先在海外小范围破圈,再回国内做营销,2023年海外营收占比达40%。这种“双向奔赴”的模式,成了新锐品牌出海的新路径。

但热闹背后是“淘汰赛”。2023年跨境电商品牌注销率同比上升25%, 很多品牌死在“没耐心”——等不到3个月就放弃,或者频繁换策略。参半能活下来 是主要原因是他们“咬定口腔不放松”,从牙膏到漱口水,从国内到海外始终围绕“口腔护理全场景”深耕。尹阔说:“全球化不是‘到处开花’,是‘在一个地方扎深根,再蔓延’。”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出海的终局思考

日化出海的终极目标, 不是把中国货卖到海外而是把“中国品牌”刻在海外用户心里。Ulike的成功在于, 把“家用脱毛仪”做成“中国科技”的代表;花西子靠“东方彩妆”在欧美打出差异化;参半的目标,是成为“口腔护理领域的中国符号”。

这条路不好走,但值得走。2023年, 参半在东南亚的复购率比国内高,用户自发在社交平台分享“中国漱口水真好用”——这种口碑,比任何广告都有价值。尹阔说:“未来能不能做成,不知道,但总要试试。口腔护理的全球化,总得有人先走一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