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小小篮球袜年销售额达3亿,中国新锐品牌出海成功了吗

一双袜子撑起3亿营收, 篮球袜出海的真相

篮球场上,球员们盯着脚下的战鞋,却很少有人注意脚上的袜子。但就是这个被忽略的单品,藏着中国新锐品牌出海的密码。有志者UZIS, 一个从长沙起步的篮球袜品牌,2022年营收突破3亿,3年销售额翻了10多倍,产品卖到90多个国家,12000个销售点里都有它的身影。有人欢呼:这是中国品牌出海的成功样本。也有人质疑:3亿营收真的算成功吗?在Happy Socks、Bombas这些国际巨头面前,新锐品牌到底走多远了?

从虎扑泡出来的篮球袜品牌

2017年,3个95后小伙在长沙成立了有志者UZIS。他们没选择热门的运动鞋,而是盯上了篮球袜。为什么?主要原因是联合创始人杨孝儒是个狂热球迷,一周要打3到5场球。他发现,球员们愿意花上千买篮球鞋,却还在穿普通袜子——后来啊脚在鞋里打滑,轻则崴脚,重则受伤。

小小篮球袜一年售出3亿元!中国新锐品牌强势出海
小小篮球袜一年售出3亿元!中国新锐品牌强势出海

这个“小麻烦”成了品牌的突破口。他们开始在虎扑、 球友群里蹲点,看用户吐槽什么:“袜子口太勒,打半场就勒出红印”“脚趾头总顶破前面”“排汗差,打完球像泡在水里”。用户抱怨的每个细节,都成了产品迭代的指令。

2022年底, 有志者UZIS登陆亚马逊全球开店,上线两个月,全线产品评分稳在4.5分以上。这背后是无数次的调整:把袜口织得松软但不下滑,在脚趾和脚跟加厚防磨,用特殊纱线吸汗排湿。用户在评论里写:“第一次打球,脚没在鞋里晃,感觉能多打半小时。”

被“卡脖子”的纱线, 自己造

刚开始,有志者UZIS用的是日本进口的纱线。舒服是舒服,但价格高得吓人,关键产能还受限——眼看订单要涨,对方突然断供了。“等死吗?”杨孝儒说“不如自己搞。”

他们找到东华大学研究纺织材料的教授,联合成立研究所。实验室里上百种纱线样品堆成小山,有的太硬磨脚,有的太软没支撑,有的吸汗了但干得慢。折腾大半年,终于研发出“缓震排汗纱线”:脚跟加厚记忆棉,足弓有弹力包裹,脚趾区网眼透气。成本比进口降了30%,性能还更好。

2021年, 这款纱线量产时有老用户专门反馈:“穿了三个月,没破没变形,洗了10次还是跟新的一样。”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个用户是校篮球队队长,整个队都在穿他们的袜子。口碑就这么从球场传开了。

从“一双袜子”到“篮球用户的衣柜”

篮球袜站稳脚跟后 有志者UZIS没急着扩张品类,而是盯着篮球用户的“全场景需求”。杨孝儒说:“打完球,球员要穿短裤、背心、卫衣回家,这些能不能也做?”

2022年, 他们推出篮球短裤,侧边用了透气网眼,后腰做了隐形调节扣;2023年上篮球背心,腋下拼接弹力面料,防止跑动时摩擦。不是简单贴个篮球LOGO,而是真正解决球员穿运动服时的痛点:“打球时背心不粘汗”“下摆不会卷起来跑位”。现在篮球袜、短裤、背心组合装成了爆款,复购率比单品高20%。

这让人想起母婴品牌Babycare的思路:不“卖品类”,而“圈人群”。有志者UZIS没想覆盖所有运动爱好者,只想服务“把篮球当生活一部分的人”。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拓展,让品牌从“卖袜子”变成了“卖篮球体验”。

3亿营收背后 藏着多少“未成功”的真相

海外市场:卖货≠品牌

有志者UZIS的3亿营收里有多少来自海外?官方没细说但亚马逊只是起点。Happy Socks的12000个销售点里 美国有7家线下门店,中国有73家——线下意味着品牌能被摸到、试到,用户粘性完全不同。而有志者UZIS目前主要靠线上, 在海外市场的品牌认知度还停留在“性价比篮球袜”,还没成为“篮球装备的首选”。

更现实的问题是利润。篮球袜单价低,运费、关税、平台佣金吃掉一大块。有业内人士透露,跨境电商的篮球袜毛利率普遍在30%-40%,而本土品牌能达到50%以上。有志者UZIS为了冲量,可能牺牲了利润,3亿营收背后到底赚了多少钱?

对手太强, 新锐品牌突围有多难

提到袜子出海,绕不开Happy Socks和Bombas。Happy Socks靠“贩卖快乐”, 把袜子做成艺术品:星球大战联名、NBA主题色,一双袜子卖到200多人民币,2016年销售额就突破1亿欧元。Bombas则主打“买一捐一”, 每卖一双捐给无家可归者,2020年营收2.5亿美元,成了欧美DTC市场的宠儿。

反观有志者UZIS,产品功能够硬,但品牌故事还单薄。“有志者事竟成”的口号听起来励志, 但Happy Socks的“快乐”、Bombas的“公益”,都戳中了用户情感需求。新锐品牌在海外不仅要拼产品,还要拼“品牌灵魂”——这比解决技术难题难得多。

供应链的“隐形天花板”

2023年, 有志者UZIS产能达到日均5万双,但旺季订单一来还是供不应求。他们合作的代工厂在广东,工人熟练度、机器精度直接影响品控。有一次一批篮球袜的缝线密度没达标,直接报废10万双,损失几百万。

比一比的话, Happy Socks在土耳其、葡萄牙有自己的工厂,能快速调整产能;Bombas通过大数据预测需求,库存周转率比行业高30%。新锐品牌的供应链,就像“小马拉大车”,订单一多就容易出问题。怎么把“小而美”的产能,升级成“稳而强”的供应链?这是3亿营收之后的下一个坎。

出海不是“终点”, 是“起点”

细分市场的“长坡厚雪”

全球袜子市场规模470.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6.8%,篮球袜只是其中一小块。但正因小,大品牌看不上,给了新锐品牌机会。圣格袜业2018年就靠出口袜子拿到县工业税收超1000万, 金华市“自营出口超2000万美元企业”——这说明,细分赛道也能做出大生意。

有志者UZIS的成功, 不是偶然而是抓住了“小痛点+大需求”:篮球爱好者对专业袜子的需求,比想象中更迫切。这给其他新锐品牌提了个醒:别总盯着“万亿市场”,先想想能不能在“千万级市场”里做到第一。

品牌出海, 要“熬”得住

杨孝儒说:“创业开始是一个世界级的布局,才有可能做成一个世界级的公司。”这句话听着热血, 但现实是Happy Socks从2008年成立到2016年才盈利,Bombas花了5年时间才突破1亿美元营收。品牌出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慢慢熬”。

有志者UZIS现在要做的, 不是追求数字,而是沉淀品牌:在海外多办篮球体验活动,让用户摸到产品;和当地KOL合作,讲“中国篮球袜的故事”;甚至可以像Happy Socks那样,搞主题联名,让袜子变成社交货币。3亿营收是个好开始,但离“世界级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给新锐品牌的3条“反常识”建议

1. 别怕“小”,怕“不精”。篮球袜够小,但做到极致,就能成为“品类代名词”。就像有志者UZIS,用户想买专业篮球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

2. 技术是“1”,营销是“0”。没有过硬的产品,再会讲故事也没用。有志者UZIS能打动用户,靠的是解决了“脚打滑”的真实问题,而不是空喊口号。

3. 海外不是“复制粘贴”,是“本地化改过”。同样的篮球袜,美国用户喜欢厚底的,欧洲用户喜欢透气的,东南亚用户喜欢速干的。有志者UZIS在亚马逊不同站点,产品细节都做了调整——这才是出海该有的样子。

篮球袜的故事,远没有结束。有志者UZIS能不能从“卖货”走向“品牌”?中国新锐品牌出海,能不能找到自己的“Happy Socks时刻”?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但有一点很清楚: 敢于钻进细分赛道,死磕用户痛点,熬过品牌沉淀的品牌,终会在全球市场上,打出自己的天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