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新锐品牌如何仅靠低成本高利润,不依赖营销实现年收6000万

当别人都在砸钱做营销, 这家品牌靠“不营销”年入6000万

你见过哪个新锐品牌,敢在成立第一年就闷头搞研发,连个广告都不投?还别说真有。Marine Layer, 一个2009年成立的美国服装品牌,愣是靠着“不营销”的策略,在DTC品牌扎堆的年代杀出一条血路,年营收冲到6500万美金。更狠的是 他们的营销成本低到几乎可以忽略——首席营销官甚至开玩笑:“我们唯一的营销支出,可能就是门店租金。”

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对吧?毕竟现在的新品牌,哪个不是靠种草、TikTok带货、KOL矩阵堆起来的流量?但你仔细想想,当所有品牌都在卷“谁家广告费更多”的时候,有没有可能,真正的突破口根本不在营销?

低成本高利润!新锐品牌如何不靠营销年收6000万?
低成本高利润!新锐品牌如何不靠营销年收6000万?

别信“流量万能论”, 产品力才是硬通货

Marine Layer的创始人Michael Natenshon,一开始根本没想着做品牌。他只是个沉迷旧衣物柔软感的“面料控”——穿了多年的旧T恤洗完还是软乎乎的,而商场里那些“新衣服”穿几次就板结得像纸壳子。他发现,市面上的面料要么追求速干,要么强调弹力,但没人真正关注“穿久了会不会舒服”。

于是 他做了一个让所有投资人跳脚的决定:花一年多时间,只干一件事——研发“越洗越软”的面料。当时团队就几个人,窝在旧金山的小办公室里天天泡在实验室里测试纤维配比、织法、后处理工艺。市面上常见的莫代尔纤维太普通, 他们就改用山毛榉木浆,纺成超细纱线,再通过特殊工艺让纤维表面形成细密的绒毛——这样洗的次数越多,绒毛越蓬松,衣服就越贴身。

这种面料后来成了Marine Layer的“王牌”:超细莫代尔。一件T恤定价40美元,成本比普通面料高30%,但用户买过一次就再也忘不掉那种“像裹着云朵”的感觉。有客户甚至说:“我想埋在Marine Layer里。”这话说得夸张,但真实反映了产品的极致体验带来的情感绑定。

从2009年到2019年, Marine Layer硬是磨出了100多种定制面料,每种都针对不同场景:运动系列吸湿排汗,家居系列抗皱,户外系列防晒……他们不追“爆款”,只追“体验感”。后来啊呢?用户复购率高达40%,远超行业平均的15%。你说这样的产品,还需要靠广告“说服”人买吗?

实体店不是“成本”, 是“体验放大器”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杠:“现在都2025年了还搞线下?不是找死吗?”但Marine Layer偏要反着来。2010年, 他们在旧金山滨海区开了家快闪店,本来就想试试水,两周就卖了2万美元——关键是很多顾客在店里试穿后转身就上独立站又买了件同款。

这次“意外”让团队意识到:线下门店不是“卖货的地方”,而是“让用户爱上产品的地方”。他们干脆把快闪店转成正店,还定下规矩:每家店都必须和社区“绑定”。比如开在大学城的店, 就放懒人沙发和免费咖啡,让学生能坐一下午试穿;开在旅游区的店,就搞“旧衣改过”活动,教游客把旧T恤改成购物袋。

更绝的是 他们把门店设计成“有性格的样子”:旧金山店用回收的红木做货架,纽约店涂满街头涂鸦,洛杉矶店直接种了棵活柠檬树在店里。用户去打卡,根本不是“购物”,而是“探店”——这种社交属性,可比硬广管用多了。

现在Marine Layer在美国20个州有48家店,贡献了35%的年营收。但你要知道,这些店的租金和人工,加起来也没他们“省下的广告费”多。首席营销官说得好:“用户在你店里摸过面料、 试过版型、和店员聊过天这种信任感,是刷100条短视频都换不来的。”

用户不是“流量”, 是“长期合伙人”

很多品牌把用户当“一次性流量”,恨不得榨干每一分价值。Marine Layer偏要把用户当“朋友”——他们甚至给用户发“吐槽信”,专门收集大家对产品的意见。

比如有用户反馈:“你们的毛衣起球了。”团队没甩锅“你洗错了”, 而是真的去研究为什么起球,再说说发现是纱线捻度不够,直接把库存毛衣全部返工,还给买了这件毛衣的用户送了张50美元无门槛券。你说换你,下次还会买他家衣服吗?

他们还干过更“疯狂”的事:每年发布《年度影响报告》, 把面料用了多少回收材料、供应链碳排放降了多少、给社区捐了多少钱,全都摊开来讲。有用户看完报告说:“买你们家衣服,感觉像在做公益。”这种情感共鸣,比“买一送一”的促销高级多了。

最狠的是售后政策:买一年内, 没发票也能退换货,哪怕你穿洗了10次只要说“不喜欢”,就给你退。后来啊呢?门店客户留存率干到50%,行业平均才20%。你说这样的品牌,需要靠“饥饿营销”来制造焦虑吗?用户早就主动帮他们宣传了——“我朋友要买T恤,我直接甩链接,闭眼入!”

低成本≠抠门, 是把钱花在“刀刃”上

你可能觉得,“不营销”就是省钱?还真不是。Marine Layer的“低成本”,是指不把钱砸在“短期流量”上,而是砸在“长期价值”上。比如他们研发面料一年多, 看似没赚钱,但后面100多种面料成了“护城河”,竞品根本模仿不来;比如门店租金贵,但换来的是用户亲身体验和口碑传播,获客成本比投广告低80%。

反观现在很多新锐品牌, 上来就投信息流、请明星KOL,看着流量暴涨,后来啊用户买一次就拉黑——主要原因是产品体验跟不上,营销吹得再狠,也只是“一次性买卖”。Marine Layer的创始人说得直白:“营销能带来用户,但产品能留住用户。你想做‘网红品牌’还是‘长青品牌’,自己选。”

2023年, DTC品牌平均营销占比达35%,Marine Layer却控制在10%以下。他们把钱花在了哪里?面料研发、门店体验、用户反馈——这些“看不见”的地方,却藏着品牌真正的竞争力。你说这样的“低成本高利润”,是不是比卷营销靠谱多了?

别学别人“卷流量”,先问问自己:你的产品,值得用户主动传播吗?

看完Marine Layer的故事, 你再想想:那些年砸几千万做营销的品牌,真的赚回本了吗?还是说他们只是被“流量焦虑”绑架了?Marine Layer用6000万年营收证明:当产品足够好, 体验足够绝,用户自然会替你“打广告”——这种“被动营销”,可比主动投广告省钱多了也持久多了。

所以 与其天天琢磨“怎么投广告”,不如先问问自己:你的产品,有没有让用户“忍不住想分享”?你的服务,有没有让用户“买了一次还想再来”?你的品牌,有没有让用户“觉得买你家的东西,是一种骄傲”?

毕竟 流量会枯竭,营销会过时但真正的好产品和好口碑,能陪你走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你说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对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