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税改经历波折,是虚惊一场还是另有隐情
巴西税改的过山车:卖家悬着的心,终于能放下了?
深圳的跨境电商卖家李薇盯着手机屏幕,手指悬在半空。5月21日 巴西总统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不会签署对Shopee、AliExpress、SHEIN等平台征税的临时措施。这条消息像一颗定心丸, 让李薇连续紧绷了三个月的神经稍微松了些——从4月到5月,巴西税改的风向变了又变,从“取消50美元免税”到“对平台征收新税”,再到如今的“暂不推进”,每一次反转都让她的订单量跟着坐过山车。
本土零售商的“举报信”:跨境电商的“原罪”是低价?
这场税改风波的导火索,藏在巴西零售业协会的一封投诉信里。2023年4月, 巴西多家零售业协会和企业代表联名致函联邦总检查署,直指Shopee、SHEIN、AliExpress等平台“不正当竞争”。投诉信里写得明白:在这些国际电商网站上,巴西消费者能用不到本土产品一半的价格买到进口商品。比如一件中国产的T恤,本土电商平台卖80雷亚尔,而SHEIN上可能只要30雷亚尔。

“本土卖家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太厉害了。”深圳某财税公司负责人陈翔分析,巴西本土零售商的供应链成本高、税费重,根本拼不过中国卖家的价格优势。据巴西零售业发展研究所2021年的数据, 数字零售业逃税率高达22%,其中跨境销售占逃税行为的39%至54%,成了零售商“新的非正规收入的途径”。这些数据被本土企业反复拿来说事:跨境电商不仅抢了市场,还让国家少收了税。
税改的三次“反转”:从“全面征税”到“50美元免税保住了”
2023年4月24日巴西财政部长费尔南多·哈达德突然放风:政府考虑取消“跨境电商平台购物低于50美元可免税”的政策。消息一出,跨境圈炸开了锅。50美元免税政策, 是很多卖家打开巴西市场的“敲门砖”——Shopee、AliExpress巴西站的产品客单价大多在40美元以下一旦取消免税,这部分订单的税负直接翻倍。
4月上旬,巴西联合会议员更直接提议:要求财政部取消所有50美元以下跨境包裹的免税待遇。这意味着哪怕只买一件20美元的T恤,也得交税。李薇记得, 那几天她的巴西站点订单量突然暴跌了15%,不少客户在咨询页面问:“是不是以后买东西要贵很多?”
转折发生在6月30日。巴西财政部宣布,参与新税务合规计划的公司,将免除最多50美元电子商务采购的联邦税。8月1日 合规计划正式生效,规定50美元以下跨境包裹免关税、只交17%的ICMS;50美元以上的包裹,则要交60%关税叠加17%的ICMS。这个后来啊让李薇松了口气:“大部分订单都在50美元以下税负增加不多,还能接受。”
“虚惊一场”背后:17%的ICMS,是妥协还是新坑?
表面看, 巴西税改是“虚惊一场”——50美元免税政策保住了大部分卖家不用面对“综合税率高达90%”的噩梦。但陈翔指出,17%的ICMS税,其实是政府和企业博弈后的妥协后来啊。“本土企业要的是公平竞争,政府要的是税收,跨境电商要的是市场空间,三方扯皮后只能各退一步。”
17%的ICMS税,看似不高,但对低客单价卖家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深圳某家居用品卖家王磊算过一笔账:他的一款塑料收纳盒, FOB价15美元,运费5美元,到巴西后原本免税,卖价折合人民币80元。加上17%的ICMS后成本增加约12元,利润从20元降到8元。“薄利多销的模式,在巴西越来越难走。”王磊说他已经在考虑把部分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市场,分散风险。
欧罗巴联盟的前车之鉴:税改留下的“后遗症”, 至今还没好
提到税改,跨境卖家们总绕不开欧罗巴联盟的“教训”。2021年7月1日欧罗巴联盟取消22欧元以下包裹的增值税免税政策,所有进口电商包裹无论价值多少都需缴税。这对卖低价商品的卖家是致命一击。
“欧罗巴联盟税改后我们欧洲站的单量直接腰斩。”李薇回忆, 当时她家做的3C配件,客单价大多在10欧元左右,税改后含税价上涨20%,很多客户直接弃购。直到现在 仍有部分卖家没走出阴影——据陈翔观察,2023年一季度,中国卖家发往欧洲的平邮小包量同比下滑了35%,低价商品在欧罗巴联盟市场的竞争力大不如前。
巴西的17% ICMS税,会不会成为“欧罗巴联盟版税改”的预演?陈翔认为,两者有本质区别:欧罗巴联盟是全面取消免税,巴西保留了50美元免税额度,政策温和很多。但“只要税收调整持续,卖家就必须学会在合规和利润之间找平衡”。
美国的“狼来了”:800美元免税额度,还能撑多久?
巴西的尘埃落定,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大洋彼岸,美国两院的提案,让跨境卖家 紧张起来。《纽约时报》6月20日报道, 美国国会可能通过两项新法案:一是禁止“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800美元小额免税资格;二是要求海关对低于800美元的货物收集更详细信息,包括原产国、进口商等。
800美元免税额度,是中国卖家打开美国市场的“命门”。据美国海关统计,2023年一季度,有1.65亿件包裹通过“免税模式”进入美国,其中60%来自中国。陈翔做过测算,中国出口到美国超10%的商品,都利用800美元免税额度避税。“如果政策取消,卖3C数码、家居用品的小包直邮卖家,成本可能翻倍,美国市场基本就不用做了。”
本土化求生:SHEIN和Shopee的“巴西答案”
面对税收风险,跨境电商平台和卖家们正在用“本土化”破局。SHEIN的动作最快:2023年3月, 它宣布将在巴西投资1.5亿美元,与当地2000家制造商合作,目标到2026年,巴西85%的销售额来自本地供应链。Shopee也不甘示弱,其巴西站今年3月的本地卖家店铺数达到300万,85%的订单来自本地卖家。
“本土化不只是注册巴西税号那么简单。”陈翔解释,供应链本地化能降低物流成本和关税风险,还能提升消费者信任度。比如SHEIN在巴西本地生产的服装,比从中国直发的成本低15%-20%,且不用交60%的进口关税。“这才是长期应对税改的根本办法。”
税改的真相:不是“虚惊一场”, 而是“暗流涌动”
回头看巴西税改,与其说是“虚惊一场”,不如说是“暂时休战”。本土零售商的抱怨不会消失,政府的税收缺口摆在那里跨境电商的“低价优势”始终是敏感话题。陈翔直言:“只要跨境电商还在抢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税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永远高悬。”
李薇已经把巴西市场的库存压缩了20%, 一边开始在Shopee的马来西亚、菲律宾站点铺货。“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她说税改教会她的最重要一课,是“合规经营”和“分散风险”。
巴西的雨季还没结束,跨境电商的“雨季”似乎也远未结束。从欧罗巴联盟到巴西,再到美国,全球市场的税收规则正在重塑。对卖家适应变化,比祈祷“虚惊一场”更重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