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深圳大卖,靠非洲崛起

深圳的跨境电商圈子,最近总爱聊“非洲”这个话题。谁也没想到,这片被很多人误以为“贫穷落后”的大陆,居然成了不少卖家的“第二战场”。传音控股的故事, 几乎是深圳企业靠非洲崛起的范本——2006年成立,2008年杀入非洲,硬是从三星、诺基亚嘴里抢下市场,成了当地人嘴里的“手机之王”。但最近传音要二次上市的消息,把“非洲依赖症”的老问题又翻了出来:靠一个市场崛起容易,但想守住难。

从“功能机王者”到“非洲掘金者”

传音刚进非洲那会儿,智能手机还是稀罕物。当地消费者更在意手机能不能摔、电池能不能扛、信号好不好,至于什么处理器、内存,大部分人根本搞不懂。传音抓住了这个痛点, 把功能机做到了极致:超长待机、超大声外放、针对黑人肤色的美颜算法,甚至针对当地网络差的“四卡四待”功能。这些细节让传音的TECNO、 itel、Infinix三个品牌迅速铺满非洲市场,2019年巅峰时期,传音在非洲的市场份额一度超过48%,几乎每两台手机里就有一台是它的。

靠“非洲起家”的深圳大卖,要赴港IPO了!
靠“非洲起家”的深圳大卖,要赴港IPO了!

深圳的跨境电商卖家早就看懂了这套逻辑。就像赛维时代, 2015年成立时主攻服装,后来发现非洲消费者对性价比高的数码配件需求大,就转向了3C品类。2024年12月,赛维时代创业板IPO获深交所受理,招股书里特意提到“非洲市场的持续贡献”。深圳千岸科技更直接,2024年10月在新三板挂牌,财报显示其“非洲地区营收占比连续三年增长”。这些企业跟传音走的是同一条路:避开欧美红海,在新兴市场找增量。

但问题来了:非洲市场真有那么好啃吗?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给了当头一棒。Canalys的报告显示,传音在非洲的市场份额虽然还是第一,但同比下滑了5个百分点。三星、 小米、OPPO这些“后来者”明显加大了投入——小米在尼日利亚开了线下体验店,OPPO推出了针对非洲的低频段5G手机,连荣耀都跟着进场。深圳卖家们心里清楚,增量时代过去了现在得在存量里抢骨头。

“低价红海”里的挣扎与转型

深圳的跨境圈子有个共识:做非洲市场,价格是命门。传音起家靠的就是$100-$200美元的中低端机型,这个价格段在当地占了超过60%的份额。但小米、OPPO进来后价格战打得更狠了。2024年, 小米在非洲推出Redmi Note系列,比同配置传音手机便宜15%-20%,直接抢走了不少年轻用户。深圳某3C大卖的负责人私下说:“现在非洲市场, 价格每降5个点,销量可能翻倍,但利润直接砍半,简直是‘卖一台赚一台,卖两台亏一台’的买卖。”

利润薄,就得想办法找新增长点。传音的选择是“扩品类+搞技术”。2024年财报里 传音明确说了要“在新兴市场开展数码配件、家用电器等扩品类业务”,还提到“重点打造影像、AI、充电等技术价值点”。比如传音的快充技术, 针对非洲经常停电的场景,推出了“1小时充满80%电池”的充电器,在肯尼亚、坦桑尼亚卖得不错。深圳的三态股份也是这么干的——这家2014年就上过新三板的企业, 最早做软件开发,后来用技术优化物流和选品,2024年 冲击A股上市,招股书里强调“降低非洲物流成本30%”。

但扩品类也不是万能药。数码配件和家电的利润比手机低,而且要重新搭建渠道。深圳某家电大卖2023年试水非洲市场,发现物流成本占了售价的40%,比东南亚还高。更麻烦的是非洲本土品牌起来了。比如尼日利亚的TECNO,靠着政府补贴和本地化售后在西非市场抢了传音10%的份额。深圳卖家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非洲市场的“本土化”, 不只是语言和功能,还包括让利给本地合作伙伴,这又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AR眼镜:传音的“下一块蛋糕”?

手机市场卷不动了传音开始盯上“硬件新赛道”。2024年10月, 传音通过Kickstarter上线了AR游戏套装TECNO Pocket Go,包含一台Windows掌机和一副AR眼镜,号称“全球首款基于Windows的AR游戏解决方案”。这个操作挺有意思——没先在自家官网卖,而是先众筹,明显是想试水市场反应。

深圳的硬件创业者对这事儿议论纷纷。有人觉得传音“赌对了方向”, 主要原因是非洲年轻人对游戏的需求增长很快,2024年尼日利亚、肯尼亚的游戏用户增速都超过了30%。但也有人泼冷水:“AR眼镜在非洲?价格869美元,当地人均月收入才200美元左右,卖给谁?”更关键的是AR眼镜的内容生态还没起来传音的游戏资源能跟上吗?

对比一下就知道传音的处境。2024年5月, 深圳的Rokid也在Kickstarter上推了AR Lite,主打轻办公和影视娱乐,筹集了958.6万港元,是传音Pocket Go的三倍。为什么?主要原因是Rokid的AR眼镜更适合多场景, 还能连PC、手机,而传音的Pocket Go主要依赖Windows掌机,场景太单一。深圳某AR创业公司的产品经理说:“传音的优势是渠道和品牌, 但AR硬件拼的是技术和生态,这不是靠‘非洲经验’能补上的。”

传音自己也知道这条路不好走。2025年第一季度, 传音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了11.55%,但营收却同比下降25.45%,净利润暴跌69.87%。烧钱搞创新,短期内看不到回报,难怪要急着二次上市,想通过融资缓解压力。但问题是资本市场会为“AR+非洲”的故事买单吗?毕竟深圳的影石创新2024年上市后股价一直跌,就是主要原因是投资者担心“硬件创新烧钱快,回本慢”。

二次上市:为了扩张,还是为了“续命”?

传音要二次上市的消息,最早是2025年6月传出来的,可能要筹集10亿美元。这笔钱打算用来干嘛?财报里写了两个方向:一是“新兴市场扩张”,二是“中高端产品研发”。说白了就是继续往东南亚、中东、拉美这些地方铺渠道,一边搞AR眼镜、智能穿戴这些新品类。

但深圳的跨境圈里有人觉得传音“有点慌”。2024年,传音从科创板上市后股价从最高点跌了40%,市值缩水了不少。现在二次上市,是想再拉一波资金,避免“失血”。更现实的问题是非洲市场的增长已经见顶了。2025年第一季度, 传音在非洲的营收同比下滑了28%,而东南亚市场虽然增长快,但竞争比非洲还激烈——小米、OPPO、vivo早就布局了传音想后来居上,难度不小。

深圳的其他大卖也在看着传音的“二次上市实验”。比如傲基电商,2023年冲击A股IPO失败,2024年转道港股,后来啊估值比预期低了30%。遨森电商的情况类似,2024年港股上市后融资额只达到目标的60%。这说明,现在资本市场对“跨境电商概念”没那么热了特别是那些依赖单一市场、利润率低的企业。传音如果想靠二次上市“续命”, 得拿出更有说服力的故事,比如AR眼镜在非洲的销量数据,或者东南亚市场的突破进展,否则可能很难打动投资者。

深圳卖家的“非洲困局”:崛起容易, 守成难

深圳的跨境电商卖家,几乎都经历过“非洲红利期”。2015年到2020年, 非洲互联网用户从3亿涨到5亿,智能手机渗透率从20%升到35%,市场需求爆发。那时候,只要把产品价格定低、功能凑合,就能卖货。深圳某服装大卖的老板回忆:“2016年做非洲市场, 一件T恤进价15块,卖35块,物流费10块,还能赚10块,现在呢?进价18块,卖25块,物流费12块,倒贴5块。”

红利期一过问题全暴露了。供应链成本涨了物流时效没保证,本地化服务跟不上。深圳某3C大卖2022年在肯尼亚建了仓, 后来啊当地海关效率低,货物滞港平均15天库存周转率比东南亚低了一半。更麻烦的是非洲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不高,谁便宜就买谁的。传音的itel品牌2024年在加纳的市场份额从25%降到18%,就是主要原因是本地品牌推出了更便宜的功能机。

现在深圳的卖家们开始琢磨“去非洲化”。比如三态股份, 2024年财报显示,非洲市场的营收占比从60%降到了45%,转而加大了东南亚市场的投入。赛维时代也在尝试“多区域布局”,2024年新增了中东和南美站点。但问题是新市场的竞争同样激烈。东南亚有Shopee、 Lazada的平台垄断,南美有物流和清关的难题,想复制“非洲奇迹”,没那么容易。

说到底,深圳卖家靠非洲崛起的故事,本质是“新兴市场红利”的故事。但现在红利没了竞争来了创新成本高了再想靠一个地方“吃一辈子”,已经不可能了。传音的AR眼镜能不能成?二次上市能不能融到钱?没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深圳的跨境圈子,不会再把所有赌注压在非洲了——毕竟市场不会永远对“后来者”温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