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在10月份前真的会免除佣金并给予补贴吗

传闻四起:TikTok的“真金白银”到底是画饼还是实锤?

最近跨境电商圈被一条消息搅得人心浮动——有人说TikTok要在10月份前给商家免佣金、 发补贴,连免费送货和优惠券都安排上了。这事儿吧,有人拍胸脯说板上钉钉,也有人直呼“不可能这么简单”,毕竟社交电商的水深着呢。说白了平台抛出的政策听着像天上掉馅饼,但商家们心里都打鼓:这饼是真的能吃,还是个虚晃一枪的诱饵?咱们得扒一扒,这传闻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

政策细节拆解:免佣金、补贴、免费送货,到底能省多少?

先说说传闻里那些“甜头”:佣金直接砍掉, 免费送货给消费者,早期用应用内结账的商家还能拿优惠券。听着确实诱人,但细想就发现问题——佣金是平台的核心收入之一,TikTok真舍得放弃这块肥肉?要知道亚马逊、 eBay这些老牌平台,佣金基本在15%-20%之间,TikTok之前虽然佣金不算高,但多少也是块肉。如果真免了商家能省多少钱?假设一个月销10万美元的商家,按5%佣金算,能省5000美元,这可不是小数目。不过话说回来免了佣金,平台会不会从广告费、流量推广上找补回来?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弯商家得绕过来。

TikTok将在10月份之前免除佣金并提供补贴!
TikTok将在10月份之前免除佣金并提供补贴!

再说说“免费送货”,听着美好,但实际操作中很可能附加条件。比如订单金额门槛,或者限定特定地区。Semafor的报告提到TikTok计划搞个“美国商务标签”, 专门展示参与品牌和自家库存,这说明平台自己也要下场卖货,商家流量会不会被分流?到时候免那点佣金,可能还不够跟平台“抢流量”烧的钱。

行业大佬怎么说:从Iced Media到品牌方, 有人冲有人观望

付费社交营销机构Iced Media的创始人Leslie Ann Hall倒是挺积极,她说TikTok“雄心勃勃,希望吸引尽可能多的品牌”,他们正忙着在9月份之前把Moroccanoil客户纳入TikTok Shops,年底还要加Frederic Fekkai、Image Skincare这些大牌。看来头部的服务商是真觉得有机会,不然不会这么急着布局。

但中小商家就没这么乐观了。有个做美妆小品牌的老板私下跟我说:“免佣金是好,但我更关心流量从哪来。TikTok现在算法改来改去,自然流量越来越少,不投广告根本没人看,广告费涨了省那点佣金有什么用?”这话确实戳中痛点——政策再好,没流量也是白搭。还有商家担心,万一10月后政策变了现在砸钱进去,到时候被“割韭菜”,得不偿失。

跨境玩家已下场:巴西、东南亚的经验,美国能复制吗?

TikTok在东南亚和巴西的操作,或许能给美国市场一点参考。去年TikTok在东南亚促成了44亿美元交易,比2021年的6亿美元翻了快7倍,这增长速度确实吓人。巴西的C&A和Forever Liss这两个品牌, 早在2023年初就尝到了甜头,通过TikTok短视频和直播,销售额直接翻倍,转化率提升了30%左右。他们用的招数很简单:找本地网红拍“开箱视频”, 再挂上购物车链接,消费者看完视频直接下单,路径短得不得了。

但美国市场不一样。东南亚和巴西的电商渗透率没那么高, 消费者对社交电商接受度也更高,而美国消费者早就习惯了亚马逊的“搜索-比价-下单”模式,TikTok的“内容-冲动消费”模式能不能让他们买单,还真不好说。美妆品牌Elf Beauty和Laura Mercier倒是已经试水了应用内结账, 据说转化率提升了25%,但这俩品牌本身就有粉丝基础,普通中小商家可没这待遇。

“Trendy Beat”和“美国商务标签”:平台在下一盘什么棋?

TikTok在英国测试的“Trendy Beat”功能挺有意思, 专门卖那些在病毒视频里火过的商品,比如某个舞蹈视频里穿的同款T恤,第二天就能在“Trendy Beat”里买到。这说明平台在强化“内容即商品”的闭环,用户看完视频直接下单,不用跳转到其他平台。

美国的“美国商务标签”估计也是类似思路。但问题来了这个标签里除了商家商品,会不会放TikTok自己的库存?如果平台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商家流量肯定会被分流。想想东南亚的Shopee, 早期也是扶持第三方商家,后来自己下场做自营,很多中小商家抱怨“流量被抢,利润变薄”。TikTok会不会走同样的路?这得打个问号。

中小商家的现实困境:免佣金≠躺赚,流量才是真门槛

中小商家最怕的就是“画大饼”。政策再好,没流量也白搭。有个卖手工饰品的商家跟我吐槽:“我入驻TikTok半个月, 视频播放量最高才2000,订单就3单,算下来还没广告费赚得多。”这就是现实——现在TikTok的流量成本越来越高,不投钱根本推不动,投多了又怕亏本。

更麻烦的是内容创作。很多中小商家没团队,自己拍视频质量差,找达人合作又贵。比如一个美妆商家, 想找个10万粉的达人拍条视频,起步价就要500美元,还得按销售额分成,这成本比交佣金还高。所以免佣金对没内容能力的商家可能就是个“陷阱”。

Shopify集成是“加分项”还是“必需品”?

TikTok之前和Shopify合作, 商家可以通过Shopify店铺直接同步商品到TikTok Shop,现在说不用Shopify也能加入,但Leslie Ann Hall说“连接Shopify的企业会过得更轻松”。这话不假,Shopify能解决库存同步、订单管理这些麻烦事,商家不用自己搞个复杂的系统对接。

但问题来了 用Shopify是要月费的,最便宜的Basic方案也要29美元/月,这对小商家也是笔开销。而且如果商家用Magento或者自己开发的系统, 对接起来可能出bug,比如库存不同步导致超卖,或者订单信息错误,这些都会影响用户体验。有个服装商家2023年8月用自定义系统接入TikTok, 后来啊主要原因是库存没及时更新,卖出去的货实际没货了再说说只能赔钱给顾客,转化率直接掉了10%。

补贴能持续多久?警惕“甜蜜期”后的“隐性收割”

平台搞补贴、免佣金,本质上都是拉新手段。想想拼多多刚出道的时候,补贴打得飞起,等用户习惯了补贴就慢慢减少了。TikTok会不会也这样?东南亚市场去年投了亿万资金,换来44亿美元交易额,今年还能不能继续这么烧?

更让人担心的是“隐性成本”。比如平台可能会提高广告费,或者对参加活动的商家收取“服务费”。某社交电商平台去年免佣金,后来啊第三季度悄悄把广告点击费涨了30%,商家成本一点没降。TikTok现在给补贴,会不会也是在“养鱼”,等商家都依赖这个平台了再慢慢收紧政策?

品牌方实操指南:怎么抓住这波“政策红利”?

不管政策真假,商家都得有自己的应对策略。先说说内容本地化很重要。巴西C&A的成功经验就是找本地网红拍接地气的视频, 美国市场也一样,得研究美国用户喜欢什么内容,是搞笑段子还是实用教程,不能照搬国内那一套。

接下来达人合作要精准。与其找泛流量的网红,不如找垂直领域的中小达人。比如美妆品牌找皮肤科医生账号,虽然粉丝不多,但转化率可能比百万粉的娱乐号还高。有个护肤品品牌2023年7月找了个5万粉的皮肤博主,合作后转化率提升了40%,成本比找大网红低一半。

再说说应用内结账一定要优化。TikTok的结账流程如果太复杂,用户很容易放弃。Skin Gym优化了结账按钮,把“加入购物车”和“马上购买”合并,转化率提升了20%。商家得花时间研究用户行为,减少不必要的步骤。

风险预警:这三类商家可能“踩坑”

不是所有商家都适合冲TikTok。第一类是高客单价、决策周期长的产品,比如奢侈品。TikTok的用户偏年轻,冲动消费多,买个几千美元的包?不太现实。有个奢侈品品牌2023年7月入驻,月销就5单,成本都覆盖不了。

第二类是供应链弱的商家。TikTok直播卖货讲究“快”,用户下单后希望几天内收到货。如果商家还在国内直发,物流时效15天以上,用户体验差,差评多了流量就没了。东南亚商家很多用海外仓,物流时效3天转化率能提升30%。

第三类是依赖单一平台的商家。现在政策好不代表一直好,得布局多平台。比如把亚马逊、独立站和TikTok结合起来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有个做家居的商家, 2023年9月TikTok政策一出,就把80%流量都放在上面后来啊10月政策调整,流量暴跌,差点倒闭。

未来展望:社交电商的“下半场”,TikTok能走多远?

社交电商的核心是“信任”和“内容”。TikTok能不能在美国站稳脚跟,得看能不能建立用户信任。比如完善用户评价体系,让消费者敢买;或者搞达人背书,像那样,用真实体验带动销售。

再说一个,政策风险也不能忽视。美国对TikTok的监管一直很严,数据平安法、儿童隐私保护法,都可能影响电商业务。2023年9月美国国会又开听证会,TikTok的电商业务说不定会受影响。商家得提前准备,比如把商品数据存在本地服务器,避免政策变动“踩坑”。

说到底,10月的政策是馅饼还是陷阱,还得看商家自己的本事。流量、内容、供应链,一样不能少,别光盯着那点佣金补贴,真正的战场在用户心里。TikTok的野心不小,但商家更得擦亮眼,别被一时的“红利”冲昏头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