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软银确认退出印度电商老大,难道不会与阿里联手培育新电商巨头吗

软银转身离场:印度电商老大的股权迷局

2018年那场160亿美元的交易让全球零售业震颤——美国沃尔玛宣布收购印度电商平台Flipkart,软银作为Flipkart的最大股东却迟迟未松口。外界一度猜测这是孙正义的犹豫,后来才明白这更像一场精心布局的撤退。软银集团正式确认将所持Flipkart 21%股权全部转给沃尔玛, 这笔25亿美元的投资到头来换来40亿美元现金,账面盈利看似可观,但背后的战略转向远比数字复杂。印度电商市场的三国演义正悄然 ,而软银与阿里巴巴的联手,或许藏着下一场豪赌的筹码。

从控股到放手:软银的印度投资逻辑变了

软银投资Flipkart的故事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资本运作。2014年软银首次向Flipkart注资,接着在2017年领投其14亿美元融资,成为最大单一股东。当时孙正义的野心很明确:复制在中国扶持阿里的路径,在印度打造一个本土电商巨头。可现实是亚马逊印度步步紧逼,Flipkart的烧钱竞赛让软银不堪重负。2018年沃尔玛抛来橄榄枝时 软银面临两难——继续持有股权意味着继续承担亏损压力,退出则能回笼资金转向新战场。到头来孙正义选择了后者,这与他一贯的“all in”风格似乎背道而驰,实则暗藏深意。

软银确认退出印度电商老大 将和阿里培育一家新电商
软银确认退出印度电商老大 将和阿里培育一家新电商

更关键的是 Flipkart 的投资条款曾限制软银在印度其他电商项目的布局。按照协议, 2020年前软银对Paytm的投资不能超过5亿美元,而Paytm正是阿里巴巴在印度的重要支点。退出Flipkart后软银彻底摆脱束缚,得以全力支持Paytm生态扩张。这种“舍车保帅”的操作,让软银在印度市场的投资组合从单一电商转向更广阔的数字支付领域。

印度电商战场:亚马逊与沃尔玛的生死局

Flipkart易主后印度电商市场瞬间变成两大巨头的角斗场。沃尔玛接手Flipkart后 迅速整合其供应链优势,将美国本土的零售经验注入印度市场;亚马逊则凭借Prime会员体系和低价策略持续扩张。2020年数据显示, Flipkart占据印度电商市场40%份额,亚马逊紧随其后占30%,Snapdeal仅剩不到5%。这种“二超多强”的格局让本土玩家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而阿里巴巴与软银瞄准的正是这片缝隙。

Paytm的逆袭:阿里式打法在印度水土如何

阿里巴巴2017年以6亿美元收购Paytm 30%股权,将其从一家支付工具升级为综合电商平台。Paytm商城复制了淘宝的“卖家中心+流量分发”模式,还引入了蚂蚁金服的风控技术。2019年双11期间, Paytm商城订单量同比增长210%,但转化率仅为3.2%,远低于中国电商平台的8%-10%。问题出在印度用户的消费习惯——他们更习惯“货到付款”,线上支付渗透率不足30%。阿里团队不得不调整策略,将线下便利店作为提货点,用“线上下单+线下体验”的模式培养用户习惯。

软银的加入让Paytm的底气更足。2021年软银向Paytm母公司再注资25亿美元,使其估值达到200亿美元。这笔资金主要用于物流仓储建设, 目前Paytm已在印度10个邦建立28个分拨中心,配送时效从一开始的7天缩短至3天。不过亚马逊和沃尔玛的物流网络已覆盖印度95%的邮政编码,Paytm想突围仍需时间。

软银与阿里的“老搭档”戏码:新电商巨头的想象空间

软银与阿里巴巴的缘分始于1999年, 当时孙正义向阿里巴巴投资2000万美元,如今这笔投资价值超过千亿美元。这种深度绑定让双方在印度市场的合作水到渠成。新电商公司的雏形或许已经显现——Paytm商城与软银投资的Ola合作推出“打车购物”服务, 用户在OlaAPP内可直接下单Paytm商品,订单完成后再顺路送达。这种场景融合的思路,正是中国“新零售”模式的翻版。

文化冲突还是战略协同?合作背后的隐忧

尽管软银与阿里渊源深厚,但在印度市场的合作并非没有分歧。阿里坚持“小二”式运营,要求商家严格遵守平台规则;而软银更倾向于资本驱动,希望快速烧钱抢占市场份额。2020年Paytm商城曾因强制要求商家使用自有支付系统引发商家集体抗议,到头来阿里团队介入才平息风波。这种管理理念的差异,可能成为新电商公司发展的潜在隐患。

更现实的挑战来自监管。印度政府2021年出台《电商政策》, 要求外资电商平台必须将30%的采购留给本土中小企业,还限制“独家销售协议”。这对主打全品类的新电商公司来说意味着成本压力剧增。沃尔玛和亚马逊已经通过“控股本土企业”的方式规避政策,软银与阿里的新公司恐怕也需要找到类似的合规路径。

资本棋局的胜负手:软银退出背后的债务困局

软银退出Flipkart的另一个深层原因,是高达1500亿美元的债务压力。愿景基金的激进投资让软银资金链紧绷,2020年软银不得不抛售阿里股票回笼资金。印度作为新兴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回报周期长,与软银“快速变现”的投资逻辑相悖。孙正义曾公开表示“将聚焦能产生现金流的业务”, Paytm的支付业务恰好符合这一标准——2022年Paytm支付交易规模达1.2万亿美元,远高于电商业务的80亿美元。

有趣的是软银在印度市场的投资版图正在重构。除了Paytm,软银还增持了Ola的股份,并投资了教育科技公司Byju's。这些项目普遍具备“轻资产、高现金流”的特点,与重资产的电商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转向或许预示着软银在全球投资策略的调整——从“赌赛道”转向“赚现金流”。

印度电商的未来:三国演义还是四足鼎立?

新电商公司的出现会让印度市场从“二超多强”变为“三足鼎立”吗?恐怕没那么简单。Flipkart背靠沃尔玛的供应链优势, 亚马逊有全球Prime会员体系的支撑,Paytm则拥有4亿注册用户和50万线下商户资源。2023年一季度数据显示,三家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8%、29%和15%,差距依然明显。新电商公司若想后来居上,必须找到差异化的破局点。

阿里与软银或许能复制“淘宝村”模式。印度北方邦有大量手工艺人,他们缺乏线上销售渠道。新电商公司可借鉴阿里的“村淘”计划,培训手工艺人开店,通过直播带货打开销路。2022年中国淘宝村带动就业超2000万人, 这种模式在印度同样有潜力——印度手工艺市场规模达500亿美元,其中线上渗透率不足5%。

数据不会说谎:新电商的破局关键在哪

跨境电商的核心指标“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显示, 印度电商用户的LTV仅为120美元,远低于中国的480美元。这意味着印度用户复购率低,获客成本高。新电商公司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提升用户粘性, 比如通过社交电商增加互动;二是降低履约成本,比如在农村地区建立“再说说一公里”配送网络。Paytm已尝试与印度邮政合作,利用其15万个网点解决配送难题,这种“轻资产”模式或许值得推广。

软银与阿里的联手,本质上是一场“资本+经验”的组合拳。孙正义的钱包和阿里在电商、支付领域的积累,能否在印度复制成功故事?答案或许藏在下一个双11的数据里——2023年Paytm商城双11订单量同比增长180%, 虽然总量仍不及Flipkart,但增速已经释放出积极信号。印度电商的变局才刚刚开始,而这场资本的棋局,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复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