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印度电商Paytm获得软银和阿里4.45亿美元注资

软银与阿里联手加码,Paytm的印度电商野心能否如愿?

监管文件上的数字总带着点资本的温度。4.45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近30亿,这笔钱砸进印度电商Paytm E-Commerce时连空气都跟着震了三震。软银集团出了4亿,阿里巴巴新加坡电商公司跟投4500万,剩下的钱?大概是市场给这家估值19亿美金的公司的“未来想象空间”。但问题来了——钱到位了Paytm的电商梦就能圆吗?

4.45亿美元到账,Paytm的估值游戏还能玩多久?

4月3日的路透社报道像颗炸雷,炸出了软银和阿里的最新动作。监管文件写得明明白白:软银投资控股向Paytm E-Commerce发了211293股股份,阿里巴巴新加坡公司则拿了26412股。算下来软银持股21.1%,阿里巴巴以30.15%稳坐第一大股东的位置。这数字看着眼熟?没错, 2017年5月软银刚给Paytm母公司砸过14亿美元,2015年9月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就入股了One97 Communications——Paytm的老东家。

印度电商Paytm再获软银和阿里4.45亿美元注资
印度电商Paytm再获软银和阿里4.45亿美元注资

钱像流水一样涌进来估值也跟着水涨船高。19亿美金,放在中国电商圈可能连前五都挤不进,但在印度,这可是能让竞争对手睡不着觉的数字。首席运营官阿米特·辛哈说得很实在:“钱要花在刀刃上——技术和物流。”这话没错,但刀刃到底在哪?是升级算法,还是建仓库?没人说得清。

从支付到电商,Paytm的“生态帝国”藏着哪些隐忧?

Paytm的野心大得吓人。它不止是个电子钱包,还搞银行、玩保险、做信贷,现在又扑向电商。2017年9月, 它收购了班加罗尔的旅游网站Via.com,想从支付场景切入交易;去年底,平台上的中国品牌超过十万家——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唬人,但细想就发现不对劲:印度本土品牌呢?

支付和电商是两码事。支付靠的是用户习惯,电商拼的是供应链。Paytm的支付用户数是印度第一, 但打开它的Mall app,商品种类杂得像路边摊,物流慢得能让人等出脾气。2018年6月, Paytm宣布要建“一流物流体系”,两年过去了印度消费者抱怨最多的还是“快递员找不到家”“包裹丢了没人管”。这哪是一流物流,分明是“起步阶段”的挣扎。

软银的“印度赌局”:复制中国模式还是另辟蹊径?

软银在印度的投资,像极了押大小。它投过Flipkart,投过Ola,现在又把筹码压在Paytm身上。孙正义的逻辑很简单:印度有13亿人,电商渗透率不到5%,增长空间大得很。但问题来了——中国电商走过的路,印度能复制吗?

中国的电商崛起,靠的是“淘宝村”和“三通一达”的低成本物流。印度呢?物流成本占商品售价的20%-30%,是中国的两倍。城市里还好,一到了乡镇,快递员骑摩托车走土路是常态。软银2016年投Flipkart时 以为能复制京东的自建物流,后来啊发现印度地广人稀,建仓库的成本高到离谱。现在Paytm说要“线上线下融合”, 但印度线下零售店有1500万家,小贩们宁愿用WhatsApp接单,也不愿意接入Paytm的Mall——他们信不过这个“外来者”。

阿里押注印度:除了钱,还能带来什么?

阿里巴巴对Paytm的投入,早就不只是钱的事儿。2015年2月, 蚂蚁金服就买了One97 Communications 25%的股份,2018年4月又追加了4500万。阿里想把自己的“电商+支付”生态搬到印度,但水土不服来得比想象中快。

淘宝的“千人千面”算法在印度失灵了。印度消费者更喜欢“砍价”而不是“个性化推荐”, 语言就有22种官方语言,北方人说印地语,南方人看泰米尔语,算法得先搞懂“你好”在不同语言里的说法。更麻烦的是文化——印度女性网购比例不到30%, 主要原因是很多家庭不让女性用银行卡,Paytm想推“先买后付”,得先说服婆婆们。

十万家品牌入驻, Paytm Mall的“中国供应商”依赖症

Paytm Mall的招商页面上,“中国品牌”四个字被加粗突出。手机壳、充电器、服装,这些低价的中国商品撑起了平台的商品池。2018年, Paytm高管说“中国供应商是我们的优势”,但优势背后是隐患——印度政府2019年突然提高了电子产品进口税,中国商品的价格优势一夜之间没了。

本土供应商呢?Paytm想拉印度小商家入驻,后来啊发现他们连产品拍照都不会,更别提上传详情页。平台推出的“一键上架”工具,用的人寥寥无几。比一比的话, 亚马逊印度用“物流托管”吸引本地卖家——你只管卖货,仓库、配送、售后全包,Paytm到现在还没学会这招。

印度电商的2000亿美金梦:Paytm的胜算有多大?

分析师们总爱画大饼。他们说印度电商未来10年能增长到2000亿美金,相当于现在的10倍。但现实是 2022年印度电商市场规模才650亿美金,其中亚马逊占了30%,Flipkart占了20%,Paytm连5%都不到。

Paytm的对手太强了。亚马逊有Prime会员体系, 用户一年交99美元就能免费送货;Flipkart被沃尔玛收购后供应链直接对接全球采购。Paytm有什么?支付场景?但印度人用Paytm更多是交水电费,而不是购物。2021年黑五期间,Paytm Mall的GMV只有亚马逊的1/10,差距比想象中大得多。

物流和技术:这笔钱能补齐的短板吗?

软银和阿里的4.45亿美元, 按道理讲足够Paytm建10个区域物流中心,升级AI推荐算法。但钱花出去容易,见效难。2020年,Paytm宣布在德里和孟买建自动化仓库,后来啊主要原因是土地审批问题,项目拖了一年半。技术投入更是“无底洞”——2021年他们花2000万美元买了套AI系统, 后来啊发现识别不了印度女性穿的纱丽,退货率反而上升了。

物流的痛点更头疼。印度70%的人口住在农村,快递员送个包裹要跨三个邦,运费比商品还贵。Paytm想学京东搞“县级仓”,但县级仓库的利用率不到50%——农村订单太分散,放多少货都怕积压。这笔钱砸进去,可能连再说说一公里问题都解决不了。

投资者的耐心:软银和阿里能等来回报吗?

软银和阿里都不是善财难舍的主。软银投资WeWork时也曾信心满满地砸钱扩张,再说说亏了300亿美金。阿里投资东南亚电商Lazada,用了7年才看到盈利的希望。Paytm呢?从2015年阿里入股到现在7年过去了还在烧钱。

孙正义最近说“印度市场需要耐心”,但软银的“耐心”是有时限的。2022年软银 Vision Fund 亏了320亿美金,对Paytm的耐心还能撑多久?阿里巴巴也好不到哪去, 2023年阿里云增速放缓,急需海外业务输血,Paytm要是再不盈利,阿里的“印度战略”可能就要收缩了。

印度消费者的“支付习惯”:电商增长的关键瓶颈

Paytm的支付用户有5亿,但转化为电商用户的只有不到10%。印度人为什么不爱用Paytm购物?答案藏在他们的钱包里。调查显示, 65%的印度消费者更喜欢“货到付款”,而不是在线支付——他们怕付了钱收不到货,或者商品不对版。Paytm想推“先买后付”,但银行不愿意给印度人批信用额度,风险太高。

线下零售的阻力更大。印度有1500万家夫妻老婆店,它们是印度人买东西的主要去处。这些小店主和Paytm的竞争不是价格,而是“信任”。在孟买的一个贫民区,店主拉吉说:“我卖盐卖了20年,村民都信我。Paytm上的谁知道是谁卖的?”这种信任,不是靠4.45亿美元能砸出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