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传统食品超市与阿里京东谷歌等合作

凌晨三点的仓储中心:传统食品超市的“转型阵痛”与“科技救赎”

凌晨三点的城市仓储中心, 冷光灯下拣货员的手速快到模糊,屏幕上不断弹出新订单——这是传统食品超市转型电商后的日常。当亚马逊全食超市收购案震动全球零售业时 很多人突然意识到:那些卖了几十年菜肉米的超市,正在悄悄换一种活法。家乐福牵手谷歌, 沃尔玛拥抱京东,联华超市投靠阿里这些看似跨界联姻的合作,背后藏着传统零售业最深的焦虑与最野心的野心。

食品杂货的“高频刚需”:被电商撕开的万亿市场

全球食品杂货零售总额5.9万亿美元, 这个数字像一块巨大的磁石,让所有零售商无法抗拒。2017年线上销售只占1.5%, 但英国法国已经做到5.5%和4.5%,中国预计2022年冲到11%,美国从1%翻倍——增速比任何品类都吓人。伯恩斯坦分析师说得没错:“零售商一旦打通杂货电商的物流,就拿到了高频平台,其他品类都能跟着走。”可问题是杂货电商真那么好做吗?麦肯锡的数据泼了盆冷水:每单配送成本4到7欧元,利润本就微薄的超市,经得起这么折腾?

与阿里京东谷歌等合作,传统食品超市为何做电商
与阿里京东谷歌等合作,传统食品超市为何做电商

阿里京东谷歌:传统超市的“救命稻草”还是“数据陷阱”?

传统超市找科技公司合作,就像溺水的人抓浮木,可这浮木会不会带着钩子?阿里系、京东、谷歌,三巨头各怀心思,超市老板们心里门儿清。

阿里系的“生态绑架”:从菜鸟到盒马, 传统商超的“阿里化”之路

2017年,联华超市接受阿里28.6亿港元投资,那一刻,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上海老牌超市,正式成了阿里新零售的“试验田”。接入零售通后 联华的线上订单量确实蹭蹭涨——2018年Q3同比增长120%,可利润率却掉了3个百分点。怎么回事?阿里的“生态绑定”听着美好, 实则步步为营:商品要上淘宝,流量要靠支付宝,数据得进阿里云,联华逐渐失去自自主权,成了阿里的“线下流量入口”。更扎心的是 当阿里推出盒马鲜生,联华的部分商品直接被竞争,老板们私下抱怨:“我们帮阿里养大了对手,自己成了垫脚石。”

京东的“供应链逆袭”:用物流技术换市场份额

沃尔玛与京东的合作,堪称“老树接新枝”的典范。2018年双方深化合作后 北京门店的30分钟送达订单转化率直接拉到45%,京东的物流技术让沃尔玛的老牌门店焕发新生。但代价呢?每单配送成本增加2.5元,京东用“技术换市场”的一边,悄悄把沃尔玛的供应链数据摸了个透。有零售业高管私下说:“京东现在比我们更清楚哪些商品好卖, 哪些区域缺货,我们帮京东练成了‘供应链肌肉’,自己呢?”更微妙的是 京东旗下的7FRESH正在复制沃尔玛的生鲜模式,这种“合作中的竞争”,让传统超市不得不警惕。

谷歌的“技术赋能”:AI和语音助手背后的数据野心

2018年6月, 家乐福宣布与谷歌合作,通过Google Assistant下单,听起来很酷对吧?65岁以上用户线上订单占比提升18%,可语音识别准确率只有78%,导致退单率增加5%。更关键的是 用户说“买点牛奶”,谷歌知道你喝什么牌子、什么时间段买、有没有小孩——这些数据到头来进了谷歌的AI数据库。家乐福的技术总监苦笑:“我们以为租了谷歌的技术,其实是把用户数据租了出去。”当AI越来越聪明,传统超市会不会沦为谷歌训练模型的“数据劳工”?

合作背后的“暗礁”:利润、 数据与话语权的三国杀

传统超市与科技公司的合作,从来不是简单的“你好我好”,而是利润、数据、话语权的三方博弈。每一步都是踩着钢丝跳舞。

配送成本:每单4-7欧元的“甜蜜负担”

英国乐购2018年搞“30分钟达”, 后来啊配送成本占比达到订单金额的18%,比线下卖菜还亏。麦肯锡早就说过线上杂货配送是“成本黑洞”,可超市老板们不得不跳——不跳,客流就被阿里京东抢走了。怎么办?有的超市搞“店仓一体”,把门店当仓库,缩短配送距离;有的推“到店自提”,省下配送费。但消费者要的是“快”和“省”,两头讨好,太难了。

数据归属:谁拥有消费者的“购物画像”?

零售业的核心资产是什么?是数据。阿里与联华合作后联华的用户数据直接并入阿里“商业操作系统”,超市自己想做个精准营销?得先向阿里申请数据授权。更可怕的是 科技公司拿着这些数据,能反向定制商品——比如京东发现某区域用户爱买低糖牛奶,就让供应商贴牌生产,利润全归京东。传统超市辛辛苦苦积累了几十年的用户洞察,就这么“被共享”了。

话语权失衡:谁才是合作中的“主角”?

“我们找阿里合作,是希望借力打力,后来啊变成了被力打。”某传统超市CEO的吐槽道出了行业痛点。科技公司带着技术和流量入场,传统超市拿出门店和供应链,看似平等,实则不然。阿里的“新零售”战略里 传统超市只是“棋子”;京东的“无界零售”蓝图里商超是“物流节点”;谷歌的“AI优先”计划里零售商是“数据源”。当合作条款越来越偏向科技巨头,传统超市的议价权越来越小,甚至沦为“附庸”。

未来走向:合作模式的“本土化突围”与“差异化生存”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转型模式, 传统食品超市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必须扎根本土市场,找到自己的“生存密码”。

欧美 vs 亚洲:两种不同的“合作逻辑”

欧美市场更注重“技术赋能”, 家乐福与谷歌合作,看重的是AI和语音助手;亚洲市场偏爱“生态绑定”,阿里与联华合作,追求的是流量和闭环。这两种模式没有优劣之分,但水土不服是常事。比如谷歌想复制家乐福模式到中国, 却发现用户更习惯用微信小程序下单;阿里想把新零售模式搬到欧洲,却主要原因是数据隐私法规碰壁。真正的聪明玩家, 会根据本地市场调整策略——比如日本永旺与亚马逊合作,采用“店仓一体”模式,线上订单占比15%,却保持了稳定的利润率,秘诀就是“不盲目复制,只取所需”。

中小商超的“夹缝求生”:不合作也能“小而美”

不是所有超市都要找大平台,中小商超的“本土化生存”反而更精彩。上海某社区超市老板老张, 没跟阿里京东合作,却靠微信群+小程序做到了复购率70%,线上订单占比25%,利润率比大商超高2个百分点。他的秘诀很简单:“不搞大而全,只做小而精。”深耕周边3公里知道哪个阿姨爱买无糖酱油,哪个大爷要买现包饺子,用“人情味”对抗“科技流”。这种“小而美”的模式,或许比绑定大平台更可持续。

技术自研:要不要“造自己的轮子”?

面对科技巨头的“数据陷阱”,有的超市开始琢磨“技术自研”。比如法国家乐福悄悄成立了AI实验室, 自己开发库存管理系统;中国永辉超市投入10亿搞“永辉云创”,试图掌握核心科技。但自研的成本和风险极高,永辉云创连续三年亏损,技术人才挖不过阿里京东。到底是“借船出海”还是“造船出海”, 每个超市都要掂量自己的家底——有钱有实力的可以试试,大多数还是得学会在科技巨头的生态里“跳舞”。

传统食品超市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有人倒在“配送成本”的坎上,有人困在“数据归属”的迷宫里也有人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但无论如何,当消费者越来越习惯“手机买菜”,当AI越来越懂你的口味,这场转型游戏,谁都无法置身事外。只是别到再说说发现自己成了别人棋盘上的“棋子”,而不是下棋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