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21年Q1东南亚科技消费品线上销售额增长43%

东南亚的数字市场最近几年就像被按了加速键, 特别是2021年第一季度,一组数据直接让行业炸开了锅:科技消费品线上销售额暴涨43%,折合5.94亿美元。这个数字背后到底是昙花一现的“疫情红利”,还是早就埋下的数字消费种子终于破土?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看看,这里面藏着多少让人意想不到的细节和机会。

43%增长:冰山上的数字,冰山下的真相

先说说这个43%到底意味着什么。GfK市场情报公司的报告里提到,印尼、新加坡、泰国、越南这四个主要市场贡献了大部分增长。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疫情嘛,大家都居家,买电子产品很正常”。但要是这么想,就太小看东南亚这片市场了。2021年Q1的数据显示, 线上销售在整体科技消费品中的占比,印尼从2019年的14%飙到23%,新加坡和泰国也稳稳站上22%。这可不是“临时抱佛脚”的消费,而是实实在在的渠道迁移——线下的人流正在加速涌向线上。

数据报告 | 2021年Q1东南亚科技消费品线上销售额增长43%
数据报告 | 2021年Q1东南亚科技消费品线上销售额增长43%

有意思的是 对比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同期东南亚智能手机线上销售量增长了72%,占了整个市场的16%。这说明啥?消费者买手机这种高单价产品都敢在线上冲,其他低单价、低决策门槛的科技产品,线上渗透率只会更高。有人可能会说“线上购物体验差”, 但东南亚的电商玩家早就把“体验”玩明白了——比如印尼的Tokopedia和Shopee,24小时达、货到付款、直播带货,这些“土味操作”反而更对当地消费者的胃口。

居家清洁:从“有时候消毒”到“健康刚需”,空气净化器的51%线上占比

疫情把“健康”二字刻进了东南亚消费者的DNA里。居家清洁类产品成了香饽饽,2021年Q1线上销售额占比直接干到51%,其中空气净化器是绝对主力。GfK的数据显示,滤水器的线上销售额同比暴涨49%,吸尘器也接近50%的占比。这背后是消费者从“防范性清洁”到“常态化清洁”的转变。

举个具体例子:越南的智能家居品牌Vsmart在2021年1月推了一款带HEPA滤网的空气净化器, 主打“除甲醛+杀菌”双功能,线上定价折合人民币1200元左右。后来啊上市首月销量就突破3万台,其中85%的订单来自Shopee和Lazada。他们做了啥?简单粗暴——在产品详情页放了一段“实验室除菌率99.9%”的检测视频, 再结合越南人过年大扫除的习俗,搞了个“年前清仓价”活动。这种“场景化+数据化”的打法,直接戳中消费者的痛点。

但话说回来居家清洁的增长也不是全靠疫情。新加坡的消费者早就习惯了买智能扫地机器人,疫情只是把“懒人经济”的火苗浇成了燎原之势。2020年Q1到2021年Q1, 新加坡线上扫地机器人的销售额翻了1.5倍,其中iRobot的Roomba系列占了40%的市场份额。这说明,健康需求的爆发,叠加了“懒人科技”的成熟,才是真正的增长引擎。

居家娱乐:蓝牙音箱75%线上占比, 耳机65%,游戏产业多赚2.7亿美元

被封在家最缺啥?娱乐。东南亚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了票:2021年Q1, 蓝牙音箱的线上销售额占比高达75%,耳机65%,平板电脑销售额同比暴涨80%。GfK的数据还显示,整个东南亚游戏产业在2021年Q1同比增收2.7亿美元,其中印尼和越南是主力军。

这里有个反常识的点:疫情前, 东南亚的线下娱乐其实挺发达——泰国的夜市、马来西亚的KTV、菲律宾的酒吧。但疫情一来这些场景全没了消费者只能转向线上娱乐设备。有意思的是娱乐消费的升级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从有到优”。比如菲律宾的年轻人, 以前可能用几十块钱的蓝牙音箱听歌,疫情后直接上头——索尼的XB系列音箱在Lazada菲律宾站的2021年Q1销量增长了120%,其中“买音箱送一年Spotify会员”的套餐占了60%的订单。

游戏产业的增长更魔幻。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 2021年Q1东南亚智能手机线上销量增长72%,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游戏手机”——比如ROG Phone和黑鲨系列,主打“120Hz高刷屏+液冷散热”,线上定价普遍在4000元以上。印尼的游戏主播“Rafi Gaming”在TikTok上直播开箱ROG Phone 5, 单场直播观看量破200万,直接带火了这款手机的销量。这说明,娱乐设备的增长,本质上是“场景需求+内容生态+社交传播”的三重驱动。

居家工作:平板电脑增长80%, 移动计算设备从9%到35%,职场人的“数字装备”升级

2021年Q1,东南亚有多少人突然成了“打工人”?没人说得清, 但数据不会说谎:平板电脑销售额同比暴涨80%,移动计算设备的线上销售占比从2020年的9%干到35%。这波增长,完全是“居家办公”逼出来的。

新加坡的职场人最先行动起来。2020年底开始, 苹果的iPad Pro和微软的Surface Pro在亚马逊新加坡站的销量就开始爬坡,到了2021年Q1,直接翻了两番。有个细节很有意思:新加坡消费者买平板电脑时 80%会一边配一支手写笔——这说明他们不是用来“看剧”,而是真的用来“办公”。比如金融从业者用iPad记笔记、做表格,设计师用Surface画图,甚至老师用它上网课。

但居家办公的“装备升级”不只是高端产品。越南的平价品牌VinSmart推出了一款搭载骁龙处理器的二合一笔记本, 定价折合人民币3000元,2021年Q1在Shopee越南站的销量突破5万台。他们的打法很简单:针对中小企业主,强调“一台顶两台”,还送一年的Office 365订阅。这种“性价比+场景化”的策略,精准切中了普通职场人的需求。

从“疫情红利”到“数字惯性”:东南亚电商的不可逆拐点

现在回头看, 2021年Q1的43%增长,与其说是“疫情红利”,不如说是“数字惯性”的爆发。东南亚的互联网用户在2021年新增了4000万,总数达到4.4亿,占六国人口的60%以上。这些人疫情前可能只在社交软件上刷刷视频,疫情后直接学会了“网购+外卖+在线支付”全套操作。

支付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关键。印尼的GoPay、 越南的MoMo、新加坡的PayNow,这些电子钱包的普及率在2021年Q1已经超过50%。消费者从“不敢在线上付钱”到“习惯在线上付钱”,电商的转化率自然就上来了。比如泰国消费者买手机, 以前可能要跑线下店砍价,现在直接在Lazada上用TrueMoney钱包支付,还能享免息分期——这种便利性,线下店短期内根本比不了。

年轻消费者的“数字原生”属性更不能忽视。东南亚有超过60%的人口在35岁以下这些人从小接触互联网,对线上购物的接受度天然更高。菲律宾的00后消费者, 平均每天花3小时在TikTok和Instagram上,其中30%的人会主要原因是“网红推荐”直接下单。2021年Q1, Shopee在菲律宾站搞了“TikTok网红专场直播”,单场销售额破1亿比索——这就是“社交电商”的威力。

挑战与机会:增长快≠好做, 精细化运营才是王道

当然东南亚电商市场也不是一片坦途。物流成本高、同质化竞争严重、本地化需求复杂,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难题。比如印尼的物流成本占了商品价格的20%-30%, 比中国高出一倍;越南消费者喜欢“货到付款”,但COD的退货率高达30%,商家很容易被“坑”。

但机会永远藏在问题里。2021年Q1, 有个中国跨境电商品牌在越南做得很成功——卖智能手环的Xiaomi,通过“本地化语言+节日营销”把线上转化率提升了30%。具体怎么做的?他们在越南语的产品详情页加了“农历新年运动挑战”, 用户上传运动数据就能领红包;又在TikTok上找了越南本土健身博主,拍“手环如何帮你在疫情期间保持健康”的视频。这种“接地气”的运营,比单纯打价格战有效得多。

还有品类细分的机会。东南亚的消费者越来越“挑剔”, 比如买空气净化器,有人要“除PM2.5”,有人要“除甲醛”,有人要“静音”。2021年Q1, 新加坡的品牌Dyson推出了一款主打“母婴适用”的空气净化器,强调“无臭氧、低噪音”,线上定价虽然高达8000元,但销量还是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这说明,与其“大而全”,不如“小而精”——找准细分人群的需求,就能在红海里找到蓝海。

总的 2021年Q1东南亚科技消费品线上43%的增长,不是偶然而是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后来啊。疫情只是催化剂,真正驱动增长的是消费者习惯的改变、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对于跨境电商玩家东南亚这片市场就像一块刚开垦的田地,种什么、怎么种,得看有没有耐心和智慧。毕竟增长快的时候,跑得快的能吃饱,但跑得稳的,才能吃到再说说的红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