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Mobi与Gojek合作,能为东南亚品牌提供怎样的定制化移动营销推广方案
东南亚移动营销新玩法:InMobi牵手Gojek, 品牌方能吃到多少红利
你有没有发现,这两年东南亚市场的广告越来越“懂”你了?早上通勤时打车软件推的早餐券, 午休时外卖App弹出的奶茶折扣,晚上支付后看到的电影票优惠……这些精准到让人忍不住点开的广告,背后可能藏着InMobi和Gojek的新动作。2023年3月,这两家巨头官宣合作,说要给东南亚品牌定制一套移动营销方案。听起来挺玄乎,到底能给品牌带来什么实际好处?别急,咱们掰开揉碎了说。
从“广撒网”到“精准狙击”:Gojek的用户数据到底有多值钱
先搞清楚一件事:Gojek在东南亚到底有多牛。这家2010年从印尼摩托车叫车起家的公司, 现在早已不是单纯的打车软件——外卖、支付、快递、甚至买药订酒店,全都能在一个App里搞定。2023年Q3的数据显示, Gojek在印尼、越南、泰国的月活用户超过1.2亿,用户日均打开次数5.2次每次停留平均42分钟。这意味着什么?用户的衣食住行、娱乐消费几乎都在这个超级App里留下了数据轨迹。

而InMobi呢?作为老牌移动营销公司, 手里攥着全球30亿设备的用户行为数据,还有个叫Pulse的AI平台,专门分析用户画像和行业趋势。这两家凑一块,相当于把“用户行为数据”和“广告投放技术”焊死了。品牌方过去头疼的“不知道广告推给谁”“不知道啥时候推”,现在可能有了新解法。
InMobi Exchange+Pulse:双组合拳怎么打
具体怎么合作?官方说法是两招:InMobi Exchange筛选Gojek用户,Pulse平台做用户分析。听起来有点抽象,咱们用场景还原一下。假设你是卖印尼本土零食的品牌, 想打年轻白领市场——过去你可能得在社交媒体上买广告位,或者找网红带货,费钱不说效果还不一定好。
现在用InMobi Exchange, 你可以直接锁定那些最近30天在Gojek上叫过早班车、中午点过轻食外卖、晚上还用GoPay付过咖啡的用户。这些用户画像是不是比“18-35岁女性”精准多了?更狠的是Pulse平台, 它能分析这些用户最近在Gojek里搜过什么关键词、收藏过哪些店铺,甚至判断他们是“价格敏感型”还是“品质追求型”。2023年Q2, InMobi给某快消品牌做过测试,用这套方案投放广告,CTR比传统方式提升了37%,转化成本降低了23%。
真的这么神?来看两个真实案例
空口无凭,咱们看两个实际案例。第一个是2023年4月,某东南亚本土饮料品牌通过InMobi和Gojek的合作,在印尼市场推新品。他们没选传统明星代言, 而是用Pulse分析了Gojek用户中“经常购买奶茶”的群体,发现这些人下午3-5点最活跃,且对“低糖”“果味”关键词敏感。于是他们在Gojek外卖页面投放了下午茶时段的买一送一券, 后来啊3天内销量突破10万瓶,其中68%的订单来自Gojek跳转的链接。
第二个案例更有意思。2023年6月,一个中国跨境电商卖手机壳的,想打开越南市场。越南用户喜欢在手机壳上印卡通图案,但具体喜欢哪个IP?他们用Pulse分析了Gojek用户在娱乐板块的搜索记录, 发现“动漫”“K-pop”相关搜索占比最高,尤其18-25岁女性群体。于是他们定制了一批带有越南流行动漫角色的手机壳, 通过InMobi Exchange投给那些最近在Gojek看过动漫相关内容的用户,首周转化率达到了8.2%,远高于行业平均的3.5%。
别高兴太早:这些坑品牌方得绕开
当然这套方案也不是万能的。东南亚用户对隐私的敏感度可不低, 印尼的PDPA数据保护法、新加坡的PDPA法案,都对用户数据使用有严格限制。2023年5月就有品牌主要原因是过度收集用户位置数据被罚款,所以合规永远是第一位的。InMobi虽然强调数据是“的”, 但品牌方还是得在广告素材里明确告诉用户“为什么你会看到这条广告”,否则可能引发反感。
另一个问题是竞争。Grab也在和本土营销公司合作搞类似方案,而且Grab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市场份额比Gojek还高。品牌方可能会纠结:选Gojek还是Grab?其实没必要二选一, InMobi的技术本身支持跨平台数据整合,完全可以把两个超级App的用户数据打通,做一个更立体的画像。当然这成本也会更高,适合预算充足的品牌。
给品牌的差异化策略:别只盯着“广告投放”
很多品牌看到合作第一反应就是“投广告”,其实浪费了Gojek的生态价值。你想想,用户在Gojek里叫车、点外卖、支付,这些场景本身就是营销机会。比如卖咖啡的品牌, 可以在Gojek的“叫车成功”页面弹窗券:“到达目的地后用GoPay到附近合作咖啡店消费立减10元”。这种场景化营销,比单纯的信息流广告转化率高得多。
再比如利用Gojek的“订单完成”触点。用户刚收到外卖,心情正愉悦,这时候推送一个“再买满50元送小菜”的券,复购率可能直接翻倍。2023年Q3, InMobi给某餐饮品牌做过这样的测试,场景化触点的转化率比普通广告高41%,而且用户投诉率几乎为零——毕竟广告出现的时机太“应景”了。
未来还有哪些可能性?想象空间其实很大
这次合作才刚起步,后续的玩法可能更刺激。比如Gojek的“骑手网络”能不能变成线下推广渠道?品牌方可以在订单里塞样品,让骑手顺路配送,既降低了物流成本,又增加了用户触点。2023年9月, InMobi就在印尼试点了“骑手+样品”的推广模式,某母婴品牌通过这种方式,新品试用申领量达到了5万次其中20%的用户后续复购了正装产品。
还有AR技术的结合。用户在GoApp里用AR功能试穿衣服、 试用化妆品,这些行为数据也能被Pulse平台捕捉,品牌方就能知道用户喜欢什么风格、什么颜色,下次推送时就能更精准。虽然目前还在测试阶段, 但InMobi的技术储备已经到位了2022年他们收购的AR营销公司R3,说不定哪天就会用在Gojek的合作里。
再说说想说:东南亚移动营销, 拼的是“懂用户”
说实话,东南亚市场的移动营销一直有点“水土不服”——要么是照搬欧美的玩法,要么是盲目复制中国经验。InMobi和Gojek的合作,本质上是把“本地化用户行为”和“精细化营销技术”结合起来了。对品牌方 这意味着不能再靠“砸钱买流量”过日子,得真正沉下心研究用户在App里的每一个动作:他们什么时候打开App,看什么内容,为什么下单。
这套方案能不能持续见效?关键看两点:一是数据合规的边界能不能把握好,二是能不能不断挖掘新的场景触点。对中小品牌 可能初期不敢尝试这么复杂的组合拳,但至少可以从“分时段推送”开始——比如早高峰推早餐,晚高峰推晚餐,周末推亲子活动,先让广告“出现在对的时间”,再慢慢优化“对的人”。毕竟东南亚市场的红利还在但已经不是随便投广告就能赚到的时代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