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过去12个月里,TikTok的购物交易量同比增长553%

短视频购物狂潮:TikTok用553%增长颠覆了谁的游戏规则

553%这个数字砸下来的时候,整个跨境电商圈都坐不住了。Bazaarvoice的报告像颗炸弹, 炸得行业人纷纷抬头——过去12个月,TikTok上的购物交易量居然翻了5倍多。要知道同期Instagram才189%, Facebook160%,这差距不是差一点两点,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你先别急着把“社交电商王者”的帽子扣给TikTok, 我们得扒开这层光鲜的数据皮,看看里面到底是真金白银还是泡沫一场。

从“刷视频”到“刷钱包”:用户为什么在TikTok上停不下来

你有没有发现, 现在打开TikTok刷着刷着,突然就弹出个购物车?那种“种草即拔草”的感觉太上头了。用户刷短视频本来是为了消磨时间, 后来啊被一个15秒的测评视频种草,手指一点就下单了整个过程比点外卖还快。Bazaarvoice的数据说47%的用户是主要原因是产品关联度高才买的, 说白了就是算法比你妈还懂你——你刚搜过“平价口红”,首页就推“9块9国货试色”,想不买都难。

数据报告:过去12个月中「TikTok」购物交易量同比增长553%
数据报告:过去12个月中「TikTok」购物交易量同比增长553%

但这里藏着个问题:这种冲动消费能持续多久?有个做美妆跨境的朋友告诉我, 他们家TikTok店的单笔订单金额比Instagram低30%,退货率却高15%。用户刷视频时热血上头,买回家冷静一想“这玩意儿我用得上吗?”于是退货运费险成了店铺标配。56%的消费者说愿意买新品牌,新品牌没口碑没复购,靠一波流量赚快钱,这不是饮鸩止渴吗?

数据背后的真相:553%增长是盛宴还是陷阱?

553%听着吓人,但你得看基数。TikTok的电商起步晚,2020年才正式推Shop功能,基数小自然增长快。就像一个考60分的学生考到90分,进步大,但考95分的学生考到98分,进步小却更稳。Instagram早在2018年就上线购物功能, 用户习惯早养成了64%的购物体验评分不是白来的——人家图片清晰、支付顺畅、客服响应快,TikTok才24%,说白了就是“菜鸟”阶段的通病。

更扎心的是流量分配。TikTok的算法像个偏心的老师,只给头部KOL流量,中小商家根本喝不到汤。深圳做家居用品的李姐说 她投了1万块Dou+,播放量才50万,转化8单,平均一单获客成本1250块;同样的钱投Instagram,能带来300万播放,转化35单,单客成本才285块。这553%的增长,头部商家吃肉,中小商家喝汤,连汤都喝不上。

对比战:Instagram稳坐钓鱼台,TikTok凭什么追?

Instagram的优势在于“精致感”。用户打开Instagram是为了看好看的图片、看网红的精致生活,购物是顺理成章的事。比如一个卖香薰蜡烛的品牌, 在Instagram上发个ins风产品图,配文“阅读时的小确幸”,用户会觉得“这蜡烛配我的书桌太合适了”,下单很自然。TikTok呢?用户刷的是“有趣”“接地气”,一个搞笑博主突然插播“家人们这个链接闭眼入”,违和感太强,转化能好吗?

但TikTok也有自己的杀招——短视频的“沉浸感”。你看Instagram的购物帖, 得自己翻评论区找链接,TikTok直接左下角购物车,视频播到一半就能点,路径短得像坐滑梯。而且TikTok的用户更年轻,Z世代和千禧一代占了70%,这群人不爱看广告,爱看“真实测评”。去年双11, 一个大学生博主拍“宿舍神器开箱”,视频里用了手机支架、床上小桌板,评论区全是“链接呢”,这种“朋友推荐”式的信任,是Instagram比不了的。

商家实战:那些在TikTok Shop赚到的钱,都做对了什么?

553%的增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商家踩坑试出来的。深圳做3C配件的“极玩科技”, 去年双12在TikTok Shop跨境业务GMV同比提升210%,订单量15万单,转化率8.5%,他们做了三件事:一是找素人博主测评,不找百万粉大V,找1万粉的数码爱好者,粉丝觉得“真实可信”;二是视频节奏快,前3秒必须抓眼球,“手机摔了居然没碎!”这种反转剧情;三是优化购物车按钮,把“马上购买”改成“今晚8点前下单送膜”,紧迫感促转化。

东南亚市场的案例更典型。Lazada的数据显示, 2023年TikTok Shop马来西亚站点,美妆类目中小商家通过“短视频+直播”组合拳,复购率提升了22%。有个叫“小鹿的美妆间”的本地博主, 每周三晚上直播“9.9元秒杀”,粉丝锁定效应极强,直播时段店铺在线人数是平时的5倍。这说明TikTok的生态不是“大鱼吃小鱼”, 而是“快鱼吃慢鱼”,谁能抓住短视频的节奏,谁就能分一杯羹。

Pinterest的356%增长:社交电商的“第二战场”正在成型

别光盯着TikTok和Instagram斗法,Pinterest的356%增长更值得玩味。这平台像个“灵感收藏夹”,用户搜“ins风卧室”,出来的全是装修图、家具推荐,购物需求天然存在。它和Shopify的合作让商家可以直接在商品图上加链接, 用户看到喜欢的沙发,点一下就能买,不用跳出APP。这种“视觉种草-直接转化”的模式, 比TikTok的“娱乐+购物”更精准,用户目的性强,冲动消费少,复购率反而更高。

这说明社交电商不是“一家独大”,而是“百花齐放”。TikTok靠“短平快”抓年轻用户, Instagram靠“精致感”抓中产,Pinterest靠“视觉灵感”抓居家党。商家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有家做户外家具的美国品牌,一边在三个平台布局,TikTok发“露营装备测评”,Instagram发“花园下午茶场景图”,Pinterest发“小户型阳台改过方案”,三个渠道GMV占比分别是40%、35%、25%,抗风险能力直接拉满。

未来已来:TikTok的553%只是开始,还是泡沫的预兆?

553%增长背后藏着几个定时炸弹。一个是物流, 跨境购物最怕“等快递”,TikTok Shop东南亚站点平均配送时效7-10天亚马逊Prime是2天用户等不及就退单。二是政策风险,印度封了TikTok,美国又在搞数据平安审查,商家随时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三是内容疲劳,用户刷短视频久了对“带货视频”免疫了就像现在看抖音广告一样,划走速度比翻书还快。

但机会也在。TikTok正在推“本地化运营”, 比如越南站找本地KOL说越南语,日本站做“和风产品”专场,文化贴近感能提升转化率。还有AR试穿、虚拟试妆这些新技术,用户不用出门就能“体验”产品,退货率能降下来。深圳做服装的“潮玩社”用了AR试衣功能,退货率从28%降到12%,这可是实打实的利润。

给商家的忠告:别被553%冲昏头, 社交电商的坑比想象中多

如果你是中小商家,别一看TikTok增长快就all in。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产品是不是适合短视频展示?能不能在15秒内说清卖点?有没有足够的预算投流量?如果答案都是否,不如先在Instagram上深耕,用户画像更精准,转化更稳定。如果你是品牌方, TikTok可以作为“新品测试场”,发个视频看看用户反应,火了就加大投入,凉了及时止损,别把赌注全押在一个平台。

社交电商的本质不是“卖货”,是“连接”。TikTok的553%增长,是用户和商家通过短视频建立信任的后来啊。商家别光想着怎么把视频拍得“更爆”,得想想怎么让用户“更信任”。如实展示产品缺点, 及时回复评论区问题,甚至主动曝光工厂生产线,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才是社交电商的终极密码。毕竟流量会变,用户会走,只有信任能让你在狂潮中站稳脚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