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9月1日起停用发补货功能
突然收到亚马逊邮件,我手里的货件计划还“活”得下去吗?
最近几天 亚马逊卖家圈里炸开了锅——美国站、欧洲站、日本站一边发公告,说9月1日起要停用那个用了快5年的“发/补货”功能,换成全新的“Send to Amazon”。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这消息时手里正打包着发往FBA仓的货,差点把标签贴歪了。那个熟悉的“发/补货”按钮,多少卖家点得跟肌肉记忆似的,说没就没了?
那个用了5年的“发/补货”按钮, 9月1日真的要消失了
咱们老卖家都清楚,“发/补货”流程有多繁琐。想创建个货件, 得先选ASIN,再填数量,跳转到下一页选仓库,再下一页确认运输方式……有时候手滑点错一个数字,得从头再来一遍。更麻烦的是 很多卖家习惯提前建好一堆货件计划,但就是不发货,等库存预警了再批量处理——这种“先建单后发货”的操作,老流程倒是支持,只是每次翻来翻去找计划,眼睛都要看花了。

亚马逊这次说新流程“Send to Amazon”能把所有步骤挤到一个页面里选。听起来挺美好,但问题来了:咱们用了几年的操作习惯,说改就得改?那些提前建好几十个计划的老卖家,9月1日后还能用吗?亚马逊公告里只模糊提了句“老流程9月1日停用”,没说老计划怎么处理——这不明摆着让卖家心里打鼓吗?
新旧流程“打架”, 卖家操作台上的细节暗藏玄机
从跳转5个页面到1个页面效率提升还是操作风险?
亚马逊说新流程“简化操作”,但真用起来才发现,这“简化”里藏着不少坑。老流程虽然步骤多, 但每个页面都留了“返回修改”的余地;新流程挤在一个页面填着填着就容易手滑——比如把“箱内数量”填成“总数量”,或者漏选了某个ASIN,等创建完才发现,想改都改不了。
我认识一个做3C配件的卖家, 上周试用了新流程,后来啊主要原因是没注意“运输方式”默认选的是“小包裹”,实际货物体积太大,被亚马逊收了200美元的超尺寸费。他吐槽说:“老流程至少能分步检查,新流程一步到位,错一步就是真金白银的损失。”这效率提升,怕是亚马逊自己算的账,卖家买单的代价可不小。
原厂包装模板是个宝, 但非标卖家可能要“踩坑”
新流程里有个“原厂包装模板”功能,说是能一键填好箱内信息,省时省力。这对做标品、 用原厂发货的卖家确实是福音——比如做母婴玩具的卖家,每个箱子装12个玩具,建个模板,选ASIN、填数量,点一下就搞定,不用再每次手动输入“箱内含:玩具A x6,玩具B x6”。
但要是做非标品呢?比如做定制款家居装饰的卖家,每个箱子里的货都不一样,尺寸、重量、SKU全随机。这时候模板功能反而成了累赘——总不能为每个箱子单独建个模板吧?有位深圳卖家在群里吐槽:“用了新流程, 非标货件的创建时间反而比老流程长了10分钟,还得手动一个个填,‘简化’个寂寞。”
11月30日“死线”逼近,那些提前建好的计划怎么办?
深圳卖家的“断货教训”:提前建plan ≠ 高枕无忧
很多卖家有个习惯:怕突然限仓, 提前建好几十个货件计划,放在“待发货”状态,等仓库有空位再批量发。亚马逊这次没说老流程创建的计划能不能保留, 直到8月中旬才补充:用老流程建的计划,11月30日前还能编辑,之后全关。
我有个做户外装备的朋友,去年就吃过这亏。他当时提前建了15个货件计划, 想着旺季前慢慢发,后来啊11月25日亚马逊突然关了老流程入口,计划全变成“不可编辑”,导致他12月的货发不出去,圣诞节前断货,转化率从18%直接掉到7%,损失了近20万销售额。他说:“早知道9月1日就切换新流程重建计划,也不至于这么被动。”
用新流程重建货件计划, 这3步能少走弯路
现在距离9月1日只剩不到1个月,老卖家得赶紧把老流程的计划转移到新流程里。具体怎么操作?我了几步:
第一步, 先去库存页面把所有“待发货”的老计划导出来做成Excel表格,记下每个计划的ASIN、数量、目标仓库——不然等老流程关了想查都没地方查。
第二步, 在新流程“Send to Amazon”里按Excel表的信息重新创建计划。这里要注意,新流程创建时会自动分配仓库,所以得提前查清楚各仓库的库存限制,别建完才发现仓库爆仓。
第三步,别急着提交!新流程创建完计划后 不会马上生成货件编号,这时候还能改数量、增减ASIN——这反而是个好处,老流程一旦提交就改不了新流程给了“纠错窗口”。比如计划发100个,实际只打包了98个,直接改数字就行,不用像以前一样等上架时差异扣分。
“Send to Amazon”隐藏的加分项, 聪明卖家已经在偷偷用
装箱数量错了不用慌,这个功能让你少扣分
做亚马逊最怕什么?货发了FBA仓收货时发现数量对不上,轻则扣分,重则整批货拒收。以前用老流程, 装箱全靠人工数,错几个很正常;新流程倒是有个“差异处理”的隐藏功能——创建计划时如果实际装箱数量和计划不符,在“完成创建”前直接修改就行,不用等FBA仓扫描差异。
上海某家居用品卖家王姐分享过她的经验:她上个月发了一批收纳箱, 计划每个箱子装20个,后来啊打包时发现供应商多给了5个,直接在新流程里把数量改成25,提交后系统自动更新了货件信息。FBA仓收货时零差异,省了200元的差异处理费。她说:“以前遇到这种事只能自认倒霉,现在新流程居然能‘先改后交’,亚马逊这次算做对了一点事。”
每月省出30小时?新流程的时间账单算给你看
有机构做过统计, 老流程创建一个货件平均需要12分钟,新流程只要5分钟。对中小卖家 每月发20次货,就能省下140分钟,相当于2.3小时;大卖家每月发100次货,能省下14小时相当于2个工作日。这些时间省下来去做选品、优化Listing,不比折腾发货流程强?
我认识一个做服装的卖家,团队5个人,以前光创建货件就占了一个人的工作日。切换新流程后 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做关键词分析,3个月Listing的自然流量提升了40%,订单量涨了35%。她说:“以前总觉得‘发补货’是不得不做的苦活,现在发现,把这活干好了真能省钱又省时间。”
政策变动的夹缝里卖家该守还是攻?
守:老流程的“遗产”还能抢救多少?
距离9月1日只剩1个月,现在还有不少卖家在纠结:到底要不要切换新流程?特别是那些用了老流程多年的大卖,操作习惯改起来太难。但亚马逊的脾气谁都知道,说停就停,不会为谁留情。
现在能做的“防守”, 就是把老流程的计划赶紧转移到新流程里别等11月30日“死线”到了才慌。还有, 把老流程的操作手册、常见问题整理成文档,留着给新人培训——毕竟新流程迟早要全面铺开,现在学总比以后手忙脚乱强。
攻:把政策变动变成效率提升的跳板
其实亚马逊每次改政策,对卖家来说都是机会。这次停用“发/补货”,表面看是增加学习成本,实则是在逼卖家用更高效的工具。那些能快速适应新流程的卖家, 早就开始用它优化运营了——比如用“原厂包装模板”处理标品,用“差异处理”功能减少扣分,用“一键创建”节省时间。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亚马逊的规则是死的,卖家的脑子是活的。与其抱怨政策变来变去,不如琢磨怎么在新规则里找到自己的优势。毕竟能活下来的卖家,从来不是守着旧流程不放的,而是能跟着亚马逊变,甚至比亚马逊变得更快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