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第一大港堆场为何爆满,SMF3仓库仍关闭状态
堆场塞到爆!欧洲第一大港的集装箱堆成了“小山”
你敢信吗?欧洲最大的港口鹿特丹,现在堆场里的密密麻麻全是集装箱,密到什么程度?航运巨头赫伯罗特都说堆场密度“恶化”到了95%,基本就是塞得连根针都插不进去。以前港口堆场最多也就七八成满, 现在倒好,集装箱堆得跟小山似的,红、蓝、灰的箱子摞得老高,远远看过去,还以为谁在港口搭了个集装箱迷宫。码头工人每天累得够呛,集装箱却还是越积越多,卸货速度根本赶不上船只到港的速度。
95%的堆场密度,这是什么概念?
95%的堆场密度,说白了就是港口快“瘫痪”了。正常情况下 堆场密度超过80%就该拉响警报,现在鹿特丹直接冲到95%,意味着新到港的集装箱根本没地方放,码头只能把空集装箱临时挪到旁边的仓库里腾地方。赫伯罗特6月初就发过警告说 主要原因是集装箱在堆场滞留时间太长,加上俄罗斯货物禁运的箱子越积越多,堆场已经“爆仓”了。这可不是小事,欧洲每年有上亿吨货物要从鹿特丹进出,堆场一堵,整个欧洲的物流链都得跟着卡壳。

SMF3仓库突然关门, 货主的货卡在半路动不了
比堆场爆满更让货主头疼的是鹿特丹港里那个叫SMF3的仓库,直接关了门。你说气不气人?货都拉到港口门口了仓库大门紧闭,客服
等了三天仓库大门紧闭,客服电话永远占线
这位朋友的情况不是个例。我翻了一下行业论坛,发现最近发往SMF3仓的货,几乎全遇到了延误。有人6月5日到的货,等到12号还没进仓;有人更惨,货到了半个月,仓库连个开门时间都没给。货代们也是一脸无奈, 说SMF3仓库突然关闭,具体原因官方没说关门时长也没反馈,搞得大家像无头苍蝇似的。最要命的是 很多货主根本不知道SMF3仓关了还按原计划发货,后来啊到了港口才发现货进不了仓,滞留费、罚款哗哗地流,血亏。
堆场爆满的锅,到底该谁背?
有人说是船期不准闹的, 以前船公司承诺“周三到港,周五卸货”,现在倒好,船说晚到就晚到,上周一就该到的船,硬是拖到周四才进港。船一晚到,集装箱在船上多待三四天堆场里的箱子还没卸完,新船又来了这不就堆成山了?还有人说集装箱滞留时间太长, 以前进口货到港后一周内就能提走,现在好家伙,有些货在堆场里能躺半个月,货主提货慢,箱子回不来新的空箱又运不进来恶性循环。
船期乱成一锅粥,到港时间全靠猜
船期不准已经成了航运圈的“老大难”问题。德迅国际6月中旬的数据显示, 今年4、5月份从欧洲到亚洲的船,有60%都延误了平均延误时间少则3天多则一个星期。为什么会这样?船公司为了省钱, 减少了航次原本一周跑三趟的航线,现在改成两趟,后来啊船少了货多了船只能“排队”进港。鹿特丹港6月17日的监测显示,港外有13艘船等着靠泊,跟北美西海岸的港口排队场景有一拼了。船一排队,集装箱卸货就慢,堆场自然就爆了。
空箱成了“烫手山芋”,运回去比运货还难
更麻烦的是空箱的问题。以前船公司从欧洲往亚洲运空箱,跟运满箱一样积极,现在倒好,空箱在欧洲港口堆成山,船公司却懒得管。为啥?主要原因是亚洲出口到欧洲的货太多,船公司优先保证满箱上船,空箱能少运就少运。德迅的人就说现在从欧洲回亚洲的船,舱位基本都被满箱占满了最多只装10%的空箱。后来啊就是本该运回亚洲的空箱,全堵在欧洲港口。鹿特丹港的空箱堆场已经快满了 码头只能把空箱往SMF3这样的仓库里挪,后来啊SMF3一关,空箱更没地方放了。
俄乌冲突+罢工,欧洲港口的“连环暴击”
你以为堆场爆满只是船期和空箱的问题?太天真了。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陆路运输直接“崩了”。以前很多货从鹿特丹上岸后 通过铁路运到东欧,现在俄乌边境一封锁,铁路运输要么停运,要么绕路,运费翻倍不说时间还长了一大截。货主们没办法,只能改走海运,后来啊鹿特丹的货越积越多。更绝的是 欧洲港口最近罢工闹得凶,码头工人一罢工,港口直接停摆,6月初鹿特丹码头工人就罢工了3天几千个集装箱硬是没卸下来堆场本来就满了这一罢工,直接“雪上加霜”。
铁路运输停摆, 货柜绕道比登天还难
俄乌冲突对欧洲陆运的影响,比想象中大得多。我有个做家具出口的朋友, 以前从鹿特丹到波兰华沙,走铁路5天就能到,现在铁路停运,他只能改走公路,绕德行国、捷克,路上要多花3天运费从每集装箱800欧元涨到1200欧元。更气人的是公路运输也堵,德国边境经常排几公里的长队,货柜卡在半路,动弹不得。货主们现在一提到陆运就头疼,说“宁愿多花海运费,也不想走陆路了”。后来啊呢?海运压力越来越大,鹿特丹的堆场能不爆吗?
码头工人罢工,港口直接“躺平”
罢工简直是欧洲港口的“常客”。今年5月到6月,鹿特丹、汉堡、安特卫普这些大港口,码头工人轮番罢工。工人要涨工资,要改善工作条件,港口老板不答应,工人就直接躺平不干活。6月10日那天鹿特丹码头工人突然罢工,上千个集装箱积压在码头,货主们干着急没办法。有个做服装出口的老板跟我说 他6月8日到的货,本来12号就能提,后来啊遇到罢工,17号才提走,错过了欧洲客户的交货期,赔了客户2万欧元违约金。罢工这事儿,说停就能停,根本没征兆,货主们只能“听天由命”。
这场拥堵,让多少跨境电商栽了跟头?
堆场爆满、仓库关闭、船期延误,受罪的不只是货主,做跨境电商的更是首当其冲。现在欧洲消费者买东西, 都讲究“次日达”,后来啊货到了港口进不了仓,物流信息卡在“已到港,待清关”,客户天天催,平台还要扣绩效。更惨的是有些货滞留港口太久,错过了销售旺季,只能打折甩卖,利润直接打对折。我认识一个做3C产品的卖家, 6月发的货主要原因是SMF3仓库关闭,延误了20天等货终于到了欧洲的“618”大促都结束了几万件手机只能堆在仓库里吃灰,再说说亏了30多万。
备货周期拉长30%, 资金链差点断裂
物流拥堵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货主的资金链。以前从发货到收货, 最多30天现在好家伙,船期延误10天仓库滞留5天清关再慢3天整个周期直接拉到48天。货主们备货的钱全压在物流上,资金周转不过来有的甚至发不出工资,差点破产。有个做家居用品的卖家跟我算了一笔账, 他原本备了50万货发欧洲,后来啊主要原因是延误,货物45天后才到,客户那边已经从别的供应商处进货了他的50万货全砸手里再说说只能亏本处理,公司差点倒闭。现在跨境电商圈里流传一句话:“宁愿货卖亏了也别碰欧洲物流”,这话真不是夸张。
客户索赔不断,口碑直接崩了
延误最要命的后果,是客户的信任没了。欧洲消费者买东西,最看重的就是时效性,一旦货迟到了直接差评、退货,有的还会在社交媒体上骂。有个做母婴产品的卖家, 6月5日发的奶粉,本来15号就该到,后来啊主要原因是SMF3仓库关闭,25号才到,客户的孩子没奶粉喝,直接在亚马逊上给了1星差评,说“卖家不靠谱,再也不会买了”。这个差评一出, 店铺的转化率从8%掉到3%,每天都有新客户看到差评就走了卖家急得团团转,花了2万欧元做推广才挽回一点损失。现在跨境电商都知道,欧洲物流“雷区”多,一不小心就可能栽跟头。
别慌!这些方法能帮你绕开“拥堵雷区”
说了这么多糟心事,是不是觉得欧洲物流没救了?其实也不是只要找对方法,还是能避开一些坑的。我整理了几个跨境电商常用的“避雷招”,虽然不能保证完全不受影响,但至少能减少损失。比如出货时间一定要提前, 别卡在船期高峰;选仓库的时候,多准备几个备用方案,别只盯着SMF3;还有,多式联运现在越来越火,海铁联运、海陆联运,说不定比纯海运还快。
出货时间提前15天 别卡在船期高峰
现在去欧洲的船,船期准的没几趟,与其赌船期能准时不如把出货时间提前。以前卖家们喜欢“卡点”发货,比如客户要求20号到货,他们就15号发货,现在这种情况绝对不行了。我建议至少提前15天发货,给船期延误、仓库滞留留足缓冲时间。比如6月20号要到的货,最晚5号就得发,这样就算船延误5天仓库滞留3天也能在20号左右到。有经验的卖家现在都这么做,虽然备货周期长了点,但总比货到不了港强。
试试“海铁联运”, 从汉堡港中转可能更快
鹿特丹堵成这样,为啥不换个港口?汉堡港、安特卫普港现在堆场密度没那么高,船期也准一些。我有个朋友做服装出口, 以前走鹿特丹,现在改走汉堡港,海铁联运到德国慕尼黑,虽然运费贵了50欧元,但整体时间比以前快3天而且没遇到过仓库关闭的情况。还有卖家选择从西班牙巴塞罗那港上岸,再通过公路运到法国、德国,虽然绕了点,但陆运路段短,不容易堵车。多式联运现在越来越受卖家欢迎,毕竟“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一个港口能进仓。
SMF1、 SMF2仓紧急开放,这些货可以分流
SMF3仓关了但鹿特丹还有SMF1、SMF2仓啊!我咨询了几家货代, SMF1和SMF2仓现在还能正常收货,只是主要原因是SMF3的货分流过去,清关速度慢了点。如果你的货不急着用,可以考虑改发SMF1或SMF2仓。有个做电子产品的卖家, 6月本来要发SMF3仓,货代建议改发SMF2仓,虽然清关多花了2天但总算没滞留,客户那边也没投诉。还有卖家选择把货发到周边的小仓库, 比如鹿特丹港外的“马士基物流园”,虽然运费贵点,但仓库容量大,不容易关停。 鸡蛋别放在一个篮子里多准备几个仓库方案,总比卡在一个关门的仓库里强。
未来会好起来吗?恐怕没那么快
现在大家都盼着欧洲港口拥堵能快点缓解, 但说实话,未来几个月恐怕还是“难熬”。航运公司说了 空箱回不来船期就准不了;港口堆场扩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鹿特丹港的堆场扩建计划至少要到2024年才能完成;俄乌冲突什么时候结束没人知道,罢工更是防不胜防。有行业分析师预测,欧洲港口的拥堵情况至少会持续到今年年底,跨境电商卖家们得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过也不用太悲观, 现在很多船公司已经在增加欧亚航线的船次港口也在想办法加快卸货速度,说不定过段时间情况能好转。现在能做的,就是提前备货、多选路线、做好风险预案,别让物流问题拖了后腿。
航运公司还在“拆东墙补西墙”, 空箱回不来
航运公司现在也挺尴尬的,欧洲到亚洲的货多,船舱位不够,只能优先保证满箱,空箱能少运就少运。后来啊就是亚洲工厂需要空箱生产,欧洲港口的空箱却堆成山,供需完全错配。有船公司的人私下说 现在从欧洲回亚洲的船,空箱配载率不到20%,很多船宁愿空着一部分舱位,也不愿装空箱,主要原因是装空箱不赚钱,还占地方。这种情况估计还得持续几个月,等亚洲出口量降下来或者船公司增加更多空箱运输,空箱问题才能缓解。
港口扩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堆场容量就那么多
鹿特丹港堆场爆满,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容量不够。现在每天进港的集装箱有10万个,堆场最多能放8万个,一超过就堵。港口公司说要扩建堆场,增加5万个容量,但这个工程至少要一年半才能完成。期间堆场密度恐怕都会维持在90%以上,货主们只能习惯“排队进仓”的日子。还有人说为什么不建临时堆场?临时堆场成本太高,而且审批流程复杂,不是想建就能建的。所以未来一年,鹿特丹港的拥堵问题,恐怕都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难根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