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港、天津港、厦门港的哪些费用减免和现金补贴支持外贸航运企业呢
外贸航运的“及时雨”:三大港口政策背后的企业生存密码
今年外贸航运企业的日子,用“如履薄冰”形容毫不为过。集装箱价格波动、航线运力紧张、供应链卡脖子……每一项都像悬在头上的剑。突然宁波港、天津港、厦门港接连抛出“政策红包”,有人欢呼“救星来了”,也有人嘀咕“会不会是画饼”。这些政策到底能为企业省多少钱?哪些企业能真正吃到肉?今天咱们掰开揉碎了说。
宁波港:从“免堆期延长”到“绿色通道”, 每一步都踩在痛点上
6月16日宁波舟山港的公告一出,不少货代老板朋友圈转疯了。为啥?主要原因是这次的政策,刀刀见血。最扎心的就是外贸进口重箱免堆期——从原来的4天直接拉长到7天。别小看这3天 对做生鲜、快消品的企业相当于多了3天周转时间,避免了“赶不上船就得付滞港费”的窘境。宁波某做进口水果的货代公司负责人老张给我算过账:“以前船靠港后4天内必须提箱, 赶上下雨或者海关查验,箱一超期每天就得交200块滞港费。现在7天至少能省下三五千块风险金。”

更狠的是冷藏箱政策。免堆期内,冷藏箱的制冷监护费用货方部分直接免了。要知道,一个40尺冷藏箱的制冷监护费一天就得80块,7天就是560块。宁波港冷链物流协会的数据显示, 6月20日政策实施后当地进口冷藏箱的“超期滞留率”直接从12%降到了5%。这对做冻品进口的企业简直是雪中送炭,毕竟冻品利润薄,物流成本多1个点,利润可能就少一半。
多式联运企业更乐了。出口集装箱提前进场,库场使用费免了;海铁联运的箱子,查验没问题30天内堆存费也能免。浙江一家做“海运+铁路”到中亚的企业告诉我, 他们7月通过宁波港发了一批货,主要原因是提前进场免了转栈费,加上海铁联运查验费用减免,单箱成本直接降了120块。算下来1000标箱,硬是省了12万。
不过也有企业犯嘀咕:港外堆场暂落费虽然减半, 但前提是“保有一定暂落箱位”,这意味着企业得提前把箱子堆在港外对周转快的企业来说反而可能增加操作成本。宁波本地一家中型货代公司负责人就吐槽:“我们箱子平均周转才5天 港外堆场放箱子反而不如码头方便,减半那点钱,抵不上操作麻烦。”
天津港:内支线免包干费, “双直”提速背后的环渤海机遇
比宁波港晚几天天津港的“纾困十项举措”也来了。最亮眼的就是环渤海公共内支线“天天班”——港口作业包干费、中转集装箱库场使用费全免。这可不是小钱,一个标箱的作业包干费大概150块,库场使用费一天20块,30天就是600块。天津港集团的数据显示, 7月政策实施后环渤海内支线中转箱量同比暴涨了35%,特别是天津到青岛、大连的航线,几乎天天爆满。
“抵港直装”“船边直提”比例提升,更是让企业通关效率上了个台阶。天津海关的数据显示, 今年前5个月,天津口岸纺织服装出口210.4亿元,同比增长70.2%,这背后“双直”政策功不可没——企业不用再跑堆场,货物到港后直接装船,通关时间从原来的24小时缩短到了8小时。天津一家做服装出口的企业主李姐说:“以前一批货从进港到装船至少得两天 现在早上到港,下午就能上船,赶上了欧美市场的‘补单潮’,7月订单量比6月多了20%。”
但也有人觉得, 天津港的政策“偏科”了——内支线免了费,但普通外贸航线减免力度不如宁波港。比如进口空箱30天以上免库场使用费,宁波港是6月20日就实施了天津港拖到7月1日。而且天津港的“三优先”, 虽然听起来贴心,但实际施行中,大企业更容易拿到资源,中小货代可能还是得“排队”。天津港附近一家小型货代公司的业务员小王就抱怨:“我们船少, 优先权基本轮不到,每次还是得提前3天去码头排队等场地。”
厦门港:现金补贴“真金白银”, 航运企业的“年终奖”提前发
如果说宁波港、天津港是“省钱”,厦门港就是“直接给钱”。2022-2024年的集装箱扶持政策, 从外贸集装箱箱量到陆地港重箱运量,从国际中转集拼到航运企业特殊贡献,几乎覆盖了航运企业的每一个利润点。
最实在的是省外重箱运量补贴:存量50元/标箱,增量150元/标箱。福建一家做厦门到中东航线的航运公司,2023年从省外拉了5万标箱增量,光补贴就拿了750万。公司财务总监说:“这相当于我们一年的利润了刚好用来更新船舶,运力一下子提升了30%。”
航运企业的“特殊贡献奖励”更是诱人。比如集装箱吞吐量≥230万标箱且年增≥5%,奖励400万;全港箱量增幅达4.5%,奖励4150万。厦门港集团的数据显示, 2023年拿到奖励的航运企业有12家,其中最大的一笔奖励是某头部航运公司,主要原因是全港箱量增幅达5.2%,拿了4150万。这笔钱够他们开两条新航线了。
但也有人质疑:现金补贴会不会让企业“躺平”?毕竟补贴是按箱量算,企业为了拿补贴,可能会盲目扩张,忽略实际利润。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王教授就曾提醒:“短期补贴能刺激箱量增长, 但长期来看,港口还是要提升服务附加值,否则企业一旦补贴减少,箱量可能会断崖式下跌。”
三大港口政策对比:谁更“懂”航运企业?
对比下来三大港口的政策各有侧重。宁波港擅长“降成本”, 特别是多式联运和冷链物流;天津港主打“提效率”,内支线和“双直”政策优势明显;厦门港则是“真金白银”给补贴,对航运企业的增量激励最直接。
但政策落地效果,还得看企业“对不对路”。比如做海铁联运的, 宁波港的绿色通道和查验费用减免就是天降甘霖;做环渤海中转的,天津港的内支线免包干费能省一大笔;而想扩大运力的航运企业,厦门港的增量补贴简直是“及时雨”。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政策都是阶段性的。外贸企业不能指望“永远有补贴”,还是要练好内功——优化供应链、提升周转效率、拓展多元化航线。毕竟政策是“外力”,企业自身的“内功”才是长久之计。
给企业的差异化建议:别盲目跟风, 找到“最优解”
对中小货代宁波港的免堆期延长和冷藏箱费用减免最实用,特别是做生鲜、快消品的,能直接降低滞港风险。而做内贸中转的,天津港的内支线“天天班”包干费免了能省不少操作成本。
对航运公司而言,厦门港的增量补贴和特殊贡献奖励更香。但要注意,补贴是按“增量”算,所以得提前规划好运力,确保箱量能达标。比如2024年想拿全港箱量增幅4.5%的4150万奖励,就得在2023年就布局好航线,争取多拉箱子。
对做多式联运的企业,宁波港的海铁联运绿色通道和查验费用减免是“必选项”。特别是中欧班列的货物,查验多了容易滞留,30天内免堆存费能大大降低风险。
再说说提醒一句:政策是好,但别忘了“细节决定成败”。比如宁波港的港外堆场暂落费减半, 得提前确认箱子能不能放;天津港的“三优先”,大企业更容易拿到资源,中小货代可能得靠“关系”或者提前排队。 吃透政策、选对港口,才能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