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为何运价骤降,竟有超七成客户考虑解除合约

运价“跳水”背后:数据揭示的市场真相

集装箱运价的跌势比想象中来得更猛, 几家权威航运指数的数字像被戳破的气球,一路泄气。德鲁里的世界集装箱指数在6月23日这周急跌3%, 直接掉到7285.89美元/FEU,比2021年同期还低了10%。上海到洛杉矶的运费单周暴跌5,相当于每箱便宜426美元,到头来报收7952美元/FEU。更扎心的是跨太航线, 美西的即期运价已经跌到7768美元/FEU,比长协价7981美元/FEU还低2.7%,长协价比去年同期飙升了159.9%,这数字让不少托运人看着合同直摇头——现在市场上随便一艘船的现货价,都比他们花高价锁定的长期合同还便宜。

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的报告里透着一股悲观, 北美航线需求没起色,舱位多得装不满,价格跌得像坐滑梯。欧线也好不到哪去, 货运需求有限,装载率不达标,部分班轮公司扛不住压力,主动降价揽货,即期市场的订舱价跟着往下掉。上海到热那亚、 上海到纽约的现货价格同步跌3%,分别报11129美元/FEU和10403美元/FEU,就连一直比较坚挺的上海到鹿特丹,也跌了2%,每箱少了186美元,降到9598美元/FEU。德鲁里的人说这指数接下来几周估计还得慢慢往下挪,市场寒意正从数据里一点点渗出来。

运价急跌!超七成客户欲毁约?
运价急跌!超七成客户欲毁约?

跨太平洋航线:长协与即期的“倒挂”困局

美西航线成了运价倒挂的重灾区。现在市场上最便宜的即期运价已经跌破7000美元/FEU, 而那些签了长协的客户,合同价还死死钉在七八千美元的位置。价差一拉大,托运人的心态就失衡了——同样是运一箱货,为什么签了长期合同的反而比现货客户多花一截钱?某深圳货代公司负责人老李在6月底的客户会上就碰到不少这样的质问:“我们去年咬牙签的长协, 现在算下来比市场价高了15%,这钱是不是白交了?”

这种倒挂现象在跨太平洋航线尤为明显。Xeneta的数据显示,美西线即期运价同比虽涨了不少,但环比跌得更快,直接把长协价比了下去。更麻烦的是 美东航线虽然即期价还维持在9000美元以上,但涨幅已经明显放缓,不少客户开始把目光从美西转向美东,试图通过航线调整来弥补长协价带来的损失。航运分析师张明指出:“跨太平洋航线的运价波动从来都敏感, 现在供需关系一变,长协的‘稳定优势’反而成了‘成本劣势’,客户心里不平衡是肯定的。”

欧洲航线:1万美元防线岌岌可危

欧洲航线的运价虽然还没像美西那样崩盘,但1万美元的防线也快撑不住了。上海到鹿特丹的运费从高点时的1.5万美元跌到现在的9598美元/FEU,跌幅接近36%。更让欧洲客户揪心的是 装载率一直上不去,有些航次甚至只有六七成,船公司为了揽货,暗地里给大客户偷偷降价,但合同外的中小企业就没这么好运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即期市场降价自己却拿不到优惠。

宁波某外贸企业的王经理最近很焦虑, 他们6月有一批货要运到德国,原本预算1.1万美元/FEU,后来啊订舱时发现即期价已经降到9800美元,虽然比长协便宜,但他们签的是长约,想改单不仅要付违约金,还得重新排队等舱位。“船公司说合同有约束力,但市场都这样了他们就不能通融一下?”王经理的疑问,道出了不少欧洲客户的心声——合同条款像铁链一样捆着他们,而市场却在自由落体。

七成客户“动心”改约:谁在推动这场“合约革命”?

Xeneta在6月中旬做的客户调查像一颗炸弹, 炸出了航运市场的真实情绪:71%的受访企业表示,如果市场继续恶化,他们会找船公司重新谈长协;11%的人更干脆,准备违约去找其他便宜的替代方案;只有8%的人说不管市场怎么样,都会老老实实履行现有合同。这个比例让航运公司坐不住了——长协是他们的“压舱石”,现在这块石头松动,整个盈利模式都可能受影响。

客户为什么突然变得“硬气”?根本原因还是钱。这两年高运价时期, 很多客户为了确保舱位,咬牙签了高价长协,有的美西线长协价甚至高达9000美元/FEU。现在即期市场跌到7000美元以下 相当于每箱多花2000美元,一年下来几十万上百万的成本差距,谁看了不心疼?某广州跨境电商的李总算过一笔账:“我们去年签的美西长协, 每月运200箱货,现在算下来比即期市场每月多花40万,一年就是480万,这利润够呛啊。”

大型直客:成本转嫁后的“新算盘”

那些和船公司直接签长协的大客户, 比如欧美大型零售商,原本是最看重“稳定”的一群人。他们把运价计入成本,再转嫁给消费者,看似把风险转出去了但转嫁的前提是成本不能太高。现在即期运价比长协低, 他们就有动力重新谈判——要么降价,要么增加附加服务,反正不能让船公司单方面赚差价。

据某国际货代公司2023年6月透露, 美国某大型家居零售商主要原因是美西即期价比长协低了12%,已经正式向船公司提出修改长协价的申请,态度很强硬:“要么降价,要么我们把明年的舱位给别人。”这类客户手里握着大量出货量,船公司不敢轻易得罪,但真要降价,又怕开了口子后面收不住场。上海航运交易所的分析师指出:“大型直客是船公司的‘金主’, 但现在金主也开始计较性价比了这和疫情前完全不一样。”

中小企业:现金流的“生死线”

对中小企业运价波动直接关系到生死存亡。他们没有大客户的议价能力, 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这两年高运价时期,很多企业运费成本占比从疫情前的8%飙到了18%,利润被压得喘不过气。现在即期运价虽然跌了 但比疫情前还是高4倍,宁波货代协会2023年6月的调研显示,中小出口企业里有六成表示,如果运价再不降,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

杭州某服装出口公司的负责人张女士就很无奈:“我们没签长协, 只能拿即期价,去年最高的时候一箱货要1.2万美元,现在降到8000,但还是比2020年高了一倍。客户压价,我们不敢涨,只能自己扛成本。”更让他们揪心的是 船公司现在对中小客户的订舱要求越来越严,优先保证长协客户,中小企业想拿到便宜舱位,难上加难。这种情况下哪怕合同违约金高,他们也不愿意放过任何能降低成本的机会。

合同条款的“隐形枷锁”

想改约,先得看合同“允不允许”。现在很多长协合同里根本没有“市场重大变化时可重新谈判”的条款,白纸黑字写着“价格固定,不可调整”。某货代公司的法务顾问刘讼师说:“我们处理过好几起客户想改约的案子, 合同里没写修订条款,船公司直接拒绝,再说说客户只能付违约金解约,有时候违约金比多付的运费还高。”

但也有例外。2023年5月, 深圳某电子科技公司主要原因是美西即期价比长协低15%,通过增加附加舱位的方式,和船公司谈成了部分降价,相当于用“舱位换价格”。这种灵活操作的前提是客户和船公司关系好,且船公司愿意为长期合作让步。但大多数情况下合同就像“铁板一块”,客户想撬动,得付出不小的代价。货代从业者老王说:“船公司这两年赚麻了怎么会轻易松口?除非客户能拿出真东西,比如明年的出货量翻倍,或者愿意签更长的约,否则免谈。”

航运公司的“底气”:装载率与合约精神的双重坚守

面对客户的改约要求, 航运公司表面上“尚未接获类似要求”,私下里却底气十足。他们的逻辑很简单:现在装载率还行,没必要降价;签了长协就得守约,不然以后没人信他们。某上市船公司的高管在内部会议上说:“客户想降价?可以啊,先把明年的舱位量给我们,保证比今年多20%,否则免谈。”这种强硬态度,背后是装载率和合同精神两道“护城河”。

业内人士透露,现在集装箱运价虽然跌了但满载率只要达到五成,船公司就能赚钱。SCFI指数显示,现在的运价还是疫情前的四倍,舱位成本早就被摊薄了。船公司还能通过“空航”调控舱位——比如故意少放几个航次的舱位, 让市场供需平衡,运价自然不会跌得太离谱。这种“控量保价”的手段,让船公司有了和客户叫板的资本。

装载率:七八成仍是“盈利线”

航运公司的账本算得很清楚:一艘集装箱船的固定成本是固定的,只要装 enough的货就能赚钱。现在美西航线的装载率虽然比疫情期间的爆仓期低了些,但七八成是常态,有些热门航次甚至还有超订。欧洲航线虽然差一点,但也有五六成,远低于盈亏平衡点。

某地中海航运的内部人士透露:“我们现在美西航线的装载率稳定在75%, 欧线65%,利润空间足够大。为什么降价?客户觉得贵,那他们去找别的船公司好了我们不怕没货拉。”这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让航运公司对客户的降价诉求爱答不理。他们宁愿少拉点货,也不愿意降价抢市场——毕竟高运价时代赚的钱,够他们扛一阵子了。

旺季预期:第三季度的“救命稻草”?

航运公司还有一个“杀手锏”:第三季度的传统旺季。每年6月到10月, 先是暑假消费旺季,然后是感恩节、圣诞节备货期,欧美的零售商都会大量补库存,货量通常会增加20%-30%。船公司现在说“旺季渐增、 运价或上行”,就是在给客户打防范针:别急着改约,等旺季来了运价涨了你们就知道长协的好处了。

但这次客户似乎没那么好“忽悠”。宁波某货代公司的老板老陈说:“往年旺季前,客户都会提前订舱,生怕涨价。今年不一样,很多人在观望,觉得旺季运价也涨不上去。”理由很简单:美国通胀高企,油价上涨,老百姓手里的钱少了零售商补库存的积极性不高。美西码头工人的合同谈判还没后来啊, 市场担心怠工、罢工会加剧拥堵,很多客户已经把货改运美东,美东运价虽然比美西高,但更稳定。这种“旺季不旺”的预期,让航运公司的“救命稻草”看起来有点靠不住。

直客的“稳定需求”:船公司的“压舱石”

愿意签长协的大多是“直客”, 比如沃尔玛、家得宝这样的欧美零售巨头,还有大型跨境电商。他们追求的不是短期低价, 而是稳定的舱位和货运品质——旺季的时候,货代可能拿不到舱位,但直客有长协保障,船公司优先给他们配舱。

这类客户虽然也希望运价低,但更怕没舱位。所以他们会把运价计入成本,适当转嫁给消费者,确保自己有稳定的供应链。某欧洲零售供应链经理说:“我们签长协,就是怕旺季没船拉货。现在即期价便宜,但旺季一过谁知道会涨成什么样?长协至少能给我们一个‘确定性’。”这种对“确定性”的追求, 让直客不太愿意轻易撕毁合同,船公司也所以呢有了稳定的货源,不用像货代那样天天在市场上“抢舱位”。双方各取所需,构成了航运市场的基本盘。

市场博弈:谁在“受伤”,谁在“获益”?

运价骤降,就像一块石头扔进池塘,涟漪波及了航运市场的每一个角色。货代在中间受夹板气,船公司看似强硬但也有软肋,客户各有各的算盘,整个市场进入了一场复杂的博弈。有人在这场波动中损失惨重,也有人悄悄抓住了机会,重新洗牌的苗头已经显现。

货代行业首当其冲。他们不像船公司有船有舱位,也不像客户有稳定的出货量,主要赚的是“信息差”和“服务费”。现在即期运价松动,客户直接找船公司订舱的多了货代的中间价值被削弱。更麻烦的是 船公司为了保直客,给大客户的折扣越来越低,货代拿不到低价舱位,却要面对客户降价的要求,两头受压。上海某货代公司老板说:“今年上半年,我们的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0%,很多小货代已经扛不住关门了。”

货代端:即期运价的“波动陷阱”

即期运价的波动,对货代来说就像“过山车”。Freightos波罗的海运价指数显示, 即期市场的价格波动幅度比船公司主导的SCFI指数大得多,主要原因是FBX包含了货代环节的加价,而货代为了抢客户,经常随意调整报价。某深圳货代公司的业务员小林说:“上周美西即期价还是7500美元, 这周突然降到7000,我们上周给客户的报价还没生效,客户现在嫌贵,要我们降价,我们只能自己贴钱。”这种“高买低卖”的尴尬,让货代的日子越来越难。

但也有货代找到了出路——做“供应链服务”而不仅仅是“订舱代理”。他们帮客户做物流方案优化,比如多式联运、仓储分拨,用增值服务留住客户。宁波某货代公司2023年推出的“海运+铁路”欧线联运服务, 虽然运价比纯海运高10%,但主要原因是时效稳定、清关便捷,客户接受度很高,反而成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这说明,货代如果想活下去,必须从“赚差价”转向“赚服务费”,否则在运价波动中很容易被淘汰。

船公司:高运价时代的“盈利惯性”

这两年航运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2021年到2022年,全球前十大船公司的净利润总和超过2000亿美元,比之前十年的总和还多。这种“暴利”让他们形成了“盈利惯性”——觉得高运价是常态,降价是“割肉”。某上市船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 毛利率高达35%,远高于疫情前的15%,手里现金充裕,完全扛得住短期的运价下跌。

但“盈利惯性”也有风险。如果客户大规模改约或违约,船公司的长期收入会受影响。更麻烦的是 新造船订单还在增加,2023年全球新造集装箱船运力将增长8%,而需求增长预计只有3%,供需失衡可能会持续。航运分析师李强指出:“船公司现在硬撑着不降价, 是在赌旺季能起来但如果旺季货量不及预期,他们可能不得不降价,到时候利润会大幅缩水。”

客户:成本与舱位的“平衡难题”

客户在这场博弈里其实也没占到多少便宜。大型客户想降成本, 但怕旺季没舱位,只能和船公司“拉锯战”;中小企业想拿低价,但议价能力弱,只能在即期市场“碰运气”。更让他们头疼的是运价波动太大,很难做长期预算。某浙江家电出口企业的财务总监说:“我们去年预算运费每箱8000美元, 后来啊实际花了1万,今年预算1万,现在跌到7000,又怕后面涨起来财务核算简直是一团乱麻。”

但也有客户聪明地“对冲”了风险。比如某电子产品出口企业采取“70%长协+30%即期”的策略, 长协确保旺季舱位,即期抓住低价机会,2023年上半年运费成本同比降低了8%,还保证了供应链稳定。这说明, 客户如果能灵活调整策略,完全可以在运价波动中找到平衡点,而不是被动接受“要么高价锁舱,要么低价没舱”的两难选择。

未来趋势:运价会“触底反弹”还是“持续阴跌”?

运价的未来走势,成了航运市场最关心的问题。船公司说旺季会涨,客户说需求不行,分析师各有各的判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高运价时代已经结束,市场正在回归“供需决定价格”的基本逻辑。未来几个月,运价可能会继续阴跌,也可能在旺季出现小幅反弹,但大起大落的行情恐怕很难再出现了。

短期来看,需求疲软还会持续。美国通胀虽然有所回落,但汽油、食品价格还是很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有限,零售商补库存的积极性不高。美西码头工人的合同谈判预计在7月底结束, 如果谈不拢,可能会出现罢工,港口拥堵加剧,运价可能会短暂上涨;但如果谈成了舱位供应增加,运价又会掉下去。欧洲方面能源危机的影响还没完全消除,制造业复苏缓慢,货运需求起色不大。宁波NCFI的报告指出,第三季度北美航线需求预计增长5%,但运力增长8%,供需关系还是偏松的。

短期:需求疲软仍将持续

6月底到7月初,运价下跌的趋势还在延续。德鲁里预计,WCI指数在未来几周会缓慢下降,直到8月旺季前可能触底。上海到洛杉矶的运费可能会跌破7000美元/FEU,上海到鹿特丹的运价也可能下探到9000美元/FEU以下。对客户这或许是改约的好时机——即期价越低,和船公司谈判的筹码越大。

但客户也要小心“抄底陷阱”。2020年6月,很多客户主要原因是即期价暴跌,取消了长协,后来啊下半年运价暴涨,想订舱都订不到。某货代公司老板提醒:“现在谈改约, 一定要把旺季的舱位保障写进合同,不然就算降了价,到时候没船拉,损失更大。”

中长期:旺季能否“拯救”运价?

第三季度的旺季,是决定运价走势的关键。如果欧美的消费需求能超预期恢复,零售商大量补库存,货量增加,运价可能会出现反弹。德鲁里航运分析师称:“如果7月到9月的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5%,运价有可能回到8000美元/FEU以上。”但反弹的幅度可能有限,毕竟新造船的运力正在陆续交付,市场供需格局已经改变。

如果旺季货量不及预期,运价可能会继续阴跌,甚至跌破疫情前水平。Xeneta的预测显示, 2023年全年跨太平洋航线的平均运价可能会比2022年下降30%-40%,欧线下降20%-30%。这种情况下船公司可能会被迫接受客户的改约要求,或者推出更灵活的合同条款,以留住客户。

给客户的“避险指南”:如何应对运价波动?

面对运价波动,客户不能只盯着“降价”,还要考虑“风险对冲”。

第一,分散航线。不要把所有货都堆在一个航线, 比如美西和美东结合,欧线和地中海线结合,避免某个航线运价波动太大影响整体成本。某深圳跨境电商2023年采取“美西60%+美东40%”的出货策略,成功对冲了美西运价下跌的风险。

第二,灵活选择即期与长协。如果出货量稳定, 可以签“基础长协+浮动附加舱位”——基础舱量用长协价,额外舱量用即期价,这样既保证了旺季舱位,又能抓住低价机会。宁波某家电企业2023年用这个策略,运费成本同比降低了10%。

第三,关注合同修订条款。签长协的时候, 一定要加入“市场重大变化时可重新谈判”的条款,或者约定价格随某个航运指数浮动,避免被固定价格“套牢”。某货代公司2023年帮客户谈判的长协里 加入了“即期价低于长协价10%时可触发重新谈判”的条款,为客户争取到了主动权。

给船公司的“破局思路”:如何留住客户?

船公司现在强硬,但长期来看,客户才是“衣食父母”。与其等到客户大规模违约,不如主动调整策略,留住优质客户:

第一,推出“灵活长协”。比如“阶梯价格”——出货量达到一定比例, 运价自动下调;或者“季节性价格”——旺季价格高,淡季价格低,让客户觉得“物有所值”。某欧洲船公司2023年6月推出的“长协+浮动附加费”模式, 客户接受度提升了20%,主要原因是附加费随市场波动,客户的风险降低了。

第二,优化航线调配。不要为了保运价而刻意空航,可以通过优化航线网络,提高装载率,降低单位成本。比如增加美东航线的舱位,减少美西航线的空航,既能满足客户需求,又能提升效率。某亚洲船公司2023年调整航线后美西航线的装载率从70%提升到80%,成本降低了5%。

第三,加强客户服务。除了运输,还可以提供供应链金融、仓储、清关等增值服务,帮客户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为中小客户提供“运费融资”,让他们先拉货后付款,缓解资金压力。某船公司2023年推出的“供应链金融包”, 帮助100多家中小客户解决了现金流问题,客户忠诚度大幅提升。

航运市场的波动,从来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它是供需、成本、预期、合同共同作用的后来啊。运价骤降,客户想改约,船公司不愿松口,这场博弈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谁能更好地适应变化。对客户与其抱怨市场,不如优化策略;对船公司与其固守过去,不如拥抱变化。毕竟航运的本质是服务,只有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才能在波涛汹涌的市场中行稳致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