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Prime2.0升级中,单量增长还是ACOS激增

亚马逊Prime2.0升级背后:卖家在“流量狂欢”与“利润失血”间反复横跳

跨境电商圈最近被亚马逊Prime2.0刷屏, 卖家们的心情像坐过山车——有人盯着后台飙升的订单数偷偷笑出声,有人对着报表里刺眼的ACOS数据直拍大腿。这场被亚马逊称为“填补返校季与假日季空白”的活动,到底让哪些人吃到了肉,又让哪些人赔了夫人折兵?

话说回来亚马逊这波操作挺有意思。全球经济不行了 消费者捂紧钱包,平台却逆势推出“早享日”,美其名曰“提前刺激消费”,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在跟Temu、SHEIN这些新卷王抢市场份额。毕竟亚马逊上半年的财报不太好看,不搞点大动作,年底怎么跟股东交代?

单量上升还是ACOS飙升?亚马逊Prime2.0正在进行中!
单量上升还是ACOS飙升?亚马逊Prime2.0正在进行中!

Prime2.0不是“新蛋糕”,是“旧饭新炒”?

把Prime Day拆成两半玩,亚马逊这算盘打得噼啪响。2023年7月刚搞完Prime Day, 10月又整出个“会员早享日”,美其名曰“让会员提早享受假日优惠”,但卖家们心里门儿清:这哪是给卖家送福利,分明是变着法子让我们多花钱。抬高会员费后英国站直接流失60万会员,一部分卖家被平台“割完韭菜”后干脆转头做了独立站。

更绝的是活动门槛。有卖家吐槽:“新品报秋季优惠,系统说我‘没有参考价格’,直接不让展示。”你说气不气?亚马逊一边喊着“帮卖家增长”,一边用规则卡脖子,活脱脱一个“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现实版。

流量迷局:有人日均销量的10倍, 有人后台订单个位数

早享日上线后卖家群里炸开了锅。有人晒出后台截图:“DOTD日均销量直接干到平时的8-10倍,库存秒光!”但另一边, 做家居用品的卖家小李却傻了眼:“广告费烧了2000刀,订单才30个,ACOS直接飙到180%,这不是明抢吗?”

为什么差别这么大?Numerator的数据给了一点答案:30%的美国人会在早享日购物,家庭平均消费200美元。但问题来了流量是来了钱谁赚?做万圣节装饰品的卖家老王说:“自发货的产品都能爆800单,主要原因是刚需啊!大家提前备货,价格敏感度低。”反观那些同质化严重的家居用品,卷价格、卷广告费,再说说给亚马逊打工。

ACOS飙升的“锅”,该卖家背还是亚马逊背?

“CPC涨了70%,销量却跌了1/3!”这是最近亚马逊卖家群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有卖家算了一笔账:8年前亚马逊平均点击费用0.35美元,现在直接干到3.5美元,翻了10倍。但问题是流量没见涨多少,广告费倒是坐火箭。

广告后台“崩了”, 数据刷新不出来卖家心态崩了

早享日当天亚马逊广告系统直接“罢工”。卖家小张截图吐槽:“后台数据卡了3小时钱花出去了效果看不到,这操作谁顶得住?”更离谱的是 有人报了LD,前台不展示,后台却显示“进行中”,找客服沟通,对方只会复制粘贴“刷新试试”。

这些技术问题背后是亚马逊的流量分配逻辑在变。算法更倾向于“大卖家+高广告预算”,小卖家想分一杯羹,要么多投钱,要么被边缘化。做3C配件的卖家老李说:“以前自动广告能跑出自然流量,现在不行了不手动投精准词,根本没曝光。”

“赔本赚吆喝”的Prime Day,早享日会不会重蹈覆辙?

2022年亚马逊吹捧“Prime Day创销售新高”, 但卖家们私下算账:折扣力度20%+广告费30%,利润直接被压缩到个位数。有卖家直言:“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还不如不报活动。”今年早享日这种心态更明显了。

卖家B在群里说:“7月会员日亏了一大波,这次秋季促销打死不参加了。库容还被限制,发不了货,准备个啥啊!”另一位卖家C更直接:“上周库容被降了三万多,主推款要断货了再来个秋季促销,直接凉凉。”

单量增长的“幸存者”:他们做对了什么?

尽管吐槽声一片,但确实有卖家在早享日赚到了。做宠物零食的卖家小林分享经验:“我提前一个月测好了长尾关键词, 广告只投精准匹配,CPC控制在1.2美元以内,活动当天ACOS控制在65%,订单量翻了5倍。”

节日刚需+精准投放,小卖家的“逆袭密码”

为什么小林能成?抓住了两个关键:一是选品, 万圣节、感恩节相关的刚需产品,消费者提前购买意愿强;二是广告策略,不盲目追求大词,而是用“万圣节宠物零食”“无毒狗狗玩具”这类长尾词,竞争小、转化高。

另一个案例是做户外装备的卖家老赵:“我没报大促, 但把Listing优化到了极致,关键词布局、A+页面、Review数量都拉满了后来啊没参加活动,单量反而比昨天还多。”这说明,与其依赖平台活动,不如把基本功做扎实。

“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多渠道布局的底层逻辑

亚马逊越来越“难伺候”,聪明的卖家早就开始找退路。有卖家在Temu开了店, 用低价引流,再把客户导到独立站;还有卖家做TikTok短视频,通过内容营销积累私域流量。一位做了5年亚马逊的卖家说:“现在亚马逊的流量占比降到了60%, 独立站和社交媒体各占20%,抗风险能力强多了。”

旺季突围:Prime2.0之后卖家还有哪些牌可打?

早享日只是旺季的“开胃菜”,黑五、网一才是重头戏。但库存压力已经让很多卖家头疼。做家居用品的小张说:“备货备多了怕滞销, 备少了怕爆单,现在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库存,比看孩子还上心。”

清仓vs备货:旺季的“二选一”难题

经济下行,消费者更爱买“性价比”产品。有卖家选择清仓:“库存积压了3个月,趁着早享日打5折,虽然亏点钱,但回笼资金比啥都强。”但另一边,做电子产品的卖家老李坚持备货:“黑五的订单量是平时的3倍,现在不备货,旺季只能干瞪眼。”

其实关键看产品。快消品、季节性产品适合清仓,而高复购、高毛利的电子产品,旺季备货更划算。Numerator预测,早享日会让消费者囤积万圣节糖果、感恩节食材,这些品类清仓压力反而小。

利润导向的定价策略:别让“冲销量”毁了全年

很多卖家陷入“冲量怪圈”:为了抢活动坑位, 拼命降价,后来啊ACOS飙升,利润归零。有资深运营建议:“旺季定价要算清楚‘盈亏平衡点’, 比如产品成本20美元,物流5美元,广告费10美元,那售价至少得45美元才能保本,活动折扣不能低于30%。”

话说回来亚马逊Prime2.0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得看你手里的牌怎么打。有人靠节日刚需产品爆单,有人靠精准广告控制成本,还有人靠多渠道布局分散风险。但无论如何,盲目跟风只会被平台“割韭菜”,真正的高手,早就看透了这场流量游戏背后的规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