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ee一手好牌为何打翻了蜜罐
从流量王者到裁员潮:Shopee的蜜罐碎了?
谁能想到,当年那个在东南亚叱咤风云的“流量王”,如今却要为“活下去”而裁员?2022年, Shopee母公司Sea Limited的股价从高点暴跌超90%,市值蒸发1700亿美元,连带着那个曾经靠补贴狂飙、用户狂欢的“蜜罐”也彻底打翻。说到底,Shopee的问题从来不是没牌可打,而是手里的好牌,硬生生打成了“烂牌局”。
曾经的“一手好牌”:补贴狂飙与用户狂欢
2017年的Shopee, 手里握着三张王炸:东南亚年轻人口红利、移动端普及浪潮、腾讯的资金支持。那时候的电商玩法简单粗暴——烧钱换增长,Shopee把这套玩到了极致。0佣金、免运费、大额优惠券,卖家敢亏,平台敢补,用户自然敢买。2017年, Shopee GMV高达41亿美元,同比暴增258%,APP下载量突破1.15亿,注册卖家超600万。到了2021年11.11购物节,更是创下了单日售出20亿件的记录,整个东南亚都为它疯狂。

那时候的Shopee,就像个不知疲倦的“流量收割机”。在菲律宾, 它用“限时秒杀”让用户养成“刷Shopee”的习惯;在台湾,它靠着“直播带货”把本土明星玩得团团转;在印尼,它联合本土支付商SeaMoney,把“先买后付”渗透到下沉市场。数据显示, 2022年第二季度,Shopee营收17亿美元,同比增长51.4%,处理的商品总价值高达190亿美元——这个数字,几乎等于竞争对手Lazada整个2021年的交易额。谁能想到,这样一张“好牌”,再说说会打翻呢?
扩张的“甜蜜陷阱”:从东南亚到全球的失速
野心太大, 步子太快,大概是Shopee翻车的第一个坑。2019年,Shopee开始向欧洲和拉美扩张,2021年更是高调进入印度、法国、墨西哥、智利等市场。管理层似乎觉得,东南亚的成功经验可以复制全球——同样的补贴模式,同样的“低价策略”,同样的流量玩法。但现实给了它一记响亮的耳光。
2022年3月, Shopee在印度和法国推出业务仅5个月后火速宣布关闭;2023年,它又彻底退出阿根廷,一边关闭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的本地业务,只保留跨境业务。为什么?水土不服。在印度, 面对亚马逊和Flipkart的供应链优势,Shopee的“低价补贴”根本撑不住;在法国,欧洲消费者更看重商品品质和服务,Shopee的“杂货铺式”商品库根本竞争不过本土平台;在拉美,虽然有移动端用户红利,但物流基础设施跟不上,配送延迟率高达30%,用户投诉不断。
有意思的是 Shopee在巴西倒是做到了头部,2022年Q2收入同比增长超270%,平均月活用户排名第一。但巴西的成功, 反而成了它的“甜蜜陷阱”——管理层以为拉美市场能复制东南亚神话,后来啊却在墨西哥、智利等市场栽了跟头。扩张的代价是巨大的:2022年上半年, Shopee运营现金流负12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都砸进了欧洲和拉美的市场推广、团队搭建和物流建设。说到底,跨文化运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Shopee明摆着低估了这一点。
资金链的“紧箍咒”:从融资输血到盈利倒逼
Shopee的“蜜罐”,从来都是靠融资堆出来的。2017年, Sea Limited通过腾讯融资10亿美元;2021年9月,它又通过股权和可转换债券融资60亿美元,创下东南亚最大融资记录。那时候的资本市场, 对“烧钱换增长”的故事买单,Shopee的市销率一度超过30,投资者们相信它能“先抢占市场,再盈利”。
但美联储加息来了一切都变了。2022年, 全球融资环境收紧,投资者纷纷逃离“无盈利”的互联网公司,Sea Limited的股价从2021年10月的高点暴跌超90%,市销率跌至3以下。融资?不可能了。李小冬在内部备忘录里直白地说:“我们预计无法在市场上筹集资金。”这意味着,Shopee不能再靠“输血”活着,必须自己“造血”。
“造血”的第一步,就是砍掉不赚钱的业务。2022年6月, Shopee开始裁员,首当其冲的是ShopeeFood和ShopeePay团队,主要原因是这两个业务烧钱最猛,却迟迟看不到盈利希望。到了9月, 连最赚钱的游戏部门Garena都裁员15%,2022年Q2 EBITDA同比下降55%,主要原因是印度市场禁止《Free Fire》游戏,全球游戏市场放缓。到了2023年,Shopee在中国、新加坡、印尼等市场继续裁员,整个公司笼罩在“降本增效”的焦虑中。从“融资狂魔”到“盈利苦行僧”,Shopee的转变,太突然也太痛苦了。
战略摇摆的“后遗症”:业务聚焦与团队动荡
裁员只是开始,更麻烦的是战略摇摆。2022年之前, Shopee的战略是“全品类、全区域、全服务”——从3C家电到美妆服饰,从东南亚到欧洲拉美,从电商到支付外卖。但2022年之后它突然转向“聚焦核心”,砍掉非核心业务,收缩区域市场。这种“急刹车”,让团队和卖家都懵了。
以中国卖家为例, 2021年,Shopee在中国大力招募跨境卖家,承诺“流量扶持、低门槛入驻”;2022年,却突然收紧政策,要求卖家“本地化运营”,否则限流。很多卖家措手不及,库存积压,资金链断裂。“去年还在鼓励我们多备货,今年就说要本地化,这让我们怎么活?”一位深圳跨境卖家抱怨道。团队层面也是如此, 2022年6月裁撤ShopeeFood团队后原本负责外卖和电商协同的员工,要么被转岗到不熟悉的领域,要么直接离开。团队动荡导致运营效率下降, 2022年Q3,Shopee的活跃用户增速首次放缓至10%以下远低于2021年的30%。
更尴尬的是Shopee的“聚焦”似乎也没找准方向。它保留了东南亚和拉美的跨境业务, 但面对Lazada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小;它强调“本地化运营”,却在物流和供应链上跟不上,比如在印尼,Shopee的自营物流SLS配送时效比Lazada慢2-3天。战略摇摆的“后遗症”, 就是让所有人都不知道Shopee到底想做什么——是做“东南亚亚马逊”,还是“拉美拼多多”?答案模糊,自然也就失去了方向。
与巨头的“生死博弈”:Lazada的步步紧逼
Shopee的麻烦, 还不只是自己“作”,还有对手的“逼”。在东南亚市场,Lazada始终是它最大的威胁,而2022年之后Lazada的攻势越来越猛。背靠阿里巴巴的Lazada, 有菜鸟网络的物流支撑,有蚂蚁集团的支付赋能,还有阿里妈妈的营销资源,这些正是Shopee的短板。
2022年双11, Lazada推出了“全托管”模式,为中国跨境卖家提供“一站式物流、仓储、配送”服务,跨境卖家的入驻成本降低40%,物流时效提升至7-10天。而Shopee的跨境物流,仍然依赖第三方,时效不稳定,丢包率高达5%。后来啊, 双11期间,Lazada的跨境卖家数量同比增长80%,GMV同比增长60%,直接从Shopee手里抢走了不少市场份额。数据显示, 2022年Q4,Lazada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提升至18%,而Shopee的份额首次跌破50%,跌至47%。
更让Shopee头疼的是Lazada开始“学”它的优势——直播带货。2023年, Lazada邀请印尼本土明星Raffi Ahmad直播,单场GMV突破1000万美元,超过Shopee同期直播记录。Shopee曾经靠“直播”打遍东南亚无敌手,现在却被Lazada反超。说到底, 跨境电商的竞争,早已从“流量补贴”升级到“供应链、物流、内容”的综合比拼,Shopee的“低价优势”正在被稀释,而它的短板,却被对手抓住了。
未来的破局点:从“烧钱”到“精耕”的转型阵痛
2024年, Shopee似乎想通了:不能再靠“烧钱”换增长,必须“精耕细作”。它开始强调“本地化运营”, 比如在泰国推出“泰语客服+本地仓发货”,在菲律宾推出“TikTok Shop式短视频带货”,在巴西推出“葡萄牙语直播”。效果怎么样?数据还不错:2024年11.11大促当天 Shopee的本地化履约出仓单量增至平日的6倍;12.12大促,跨境短视频单量暴涨至平日的20倍,新卖家单量攀升至平日的14倍。
但转型阵痛是难免的。2024年Q1, Shopee的营收增速放缓至15%,远低于2022年的51.4%;净利润虽然转正,但只有1.2亿美元,相比Lazada同期的2.5亿美元,还有差距。更关键的是用户习惯了“低价”,现在要培养“品质认知”,很难。比如在印尼, Shopee上线“品牌馆”,主打正品保障,但用户还是更愿意去“9.9元秒杀”区买杂牌,主要原因是便宜。
Shopee的破局点,或许在于“差异化”。与其和Lazada拼“全品类”,不如在某些垂直领域做深做透。比如在东南亚的“美妆”市场, Shopee可以联合韩国品牌,推出“专供东南亚”的限量版;在拉美的“3C数码”市场,可以和中国厂商合作,推出“性价比高”的定制款。垂直领域的深耕,或许能帮Shopee找回“差异化优势”,而不是和Lazada硬碰硬。
反思:跨境电商的“增长陷阱”与盈利平衡
Shopee的故事, 其实是跨境电商的一个缩影:太多平台沉迷于“增长神话”,靠补贴、扩张、融资堆GMV,却忘了商业的本质——盈利。当融资环境收紧,当竞争加剧,当用户不再为“低价”买单,那些靠“烧钱”堆起来的“蜜罐”,自然会打翻。
跨境电商的未来必然是“增长”与“盈利”的平衡。不是不要增长,而是要“有质量的增长”——比如提高用户复购率、优化物流成本、提升商家留存率。这些“慢功夫”,虽然短期内看不到效果,却是长期发展的基石。
说到底, Shopee手里的牌并不差——东南亚市场仍有增长空间,年轻用户对电商的依赖度还在提升,本地化运营的潜力也很大。但它需要学会“慢下来”,从“流量思维”转向“用户思维”,从“扩张思维”转向“盈利思维”。否则,即使现在暂时稳住了阵脚,未来也可能被新的对手超越。跨境电商的牌局,从来不是“谁烧得多”,而是“谁活得久”。Shopee的“蜜罐”打翻了能不能重新拼好,就看它能不能学会“精耕细作”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