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FBA配送费上涨7元,大家觉得现在是不是该集体涨价了
配送费再涨7元, 亚马逊卖家的利润警报拉响了
后台弹出亚马逊的邮件时老陈手里的咖啡差点洒在键盘上——FBA配送费又涨了这次7块。他赶紧翻出上个月的利润表,发现那款走量产品的利润本来就不多,这下直接倒贴2块。“这波操作真让人头大。”他在卖家群里吐槽,引来一片附和。最近两个月, 类似的场景在跨境电商圈反复上演:年初计入体积重,年中燃油费涨了一波,现在旺季费又来不少卖家直呼“成本无底洞”。
今年第三次“背刺”:从体积重到燃油费, 旺季费又来了
自2022年10月15日至2023年1月14日亚马逊对主要亚马逊物流商品收取高峰期配送费用,每件商品额外加收0.35美元,折合人民币差不多7块。这个数字看着不大,但积少成多,对走量产品的利润简直是“致命一击”。有卖家算过账, 一款每天卖100单的产品,旺季费涨7块,一个月下来就要多承担2万多成本,相当于白卖了500单。

更让人憋屈的是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了。年初亚马逊调整了体积重计算方式, 不少大件产品的运费直接涨了30%;年中燃油附加费又涨了一波,每单加收0.3美元。现在旺季费再跟上,有些产品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只剩个位数。“去年还能赚10%,今年不亏就不错了。”一位做服装的卖家吐槽,面料成本涨了运费涨了平台佣金没变,只能硬扛。
“涨不敢涨, 降不敢降”:被夹在中间的卖家有多难
想涨价吧,看看后台的竞品价格,别人直接清仓价甩卖,你涨个3块,购物车里的订单数直接腰斩。不涨吧,算完账发现利润薄得像纸,一单赚几块钱,还不够付客服工资。“你割我,我直接割买家”成了很多卖家的口头禅,但真到动手涨价时又犹豫了。
低价内卷下产品同质化太严重了。你的产品卖20刀,竞品卖18刀,功能、包装、评价都差不多,买家凭什么多花2块买你的?“想涨价不容易哦, 你卖20刀,你的竞争对手低价清仓,卖15刀,还敢涨价,不涨价都没什么单,涨价就更加难了。”有卖家无奈地说。这种恶性循环下很多中小卖家只能“以价换量”,越卖越亏,越亏越卖。
集体涨价?卖家的算盘打得啪啪响
配送费涨了7块,群里炸开了锅:“大家一起涨价好不好???”有人提议集体涨价,把成本转嫁给买家,但马上有人泼冷水:“你以为卖家是一伙的?别人偷偷降价,你涨个价,客户全跑别人那去了。”集体涨价听着美好,实际操作中根本行不通,平台不允许,卖家不配合,买家不买账。
支持派:“成本总要有人扛, 不然只能等死”
有卖家在群里直接表态:“成本总要有人扛,不然只能等死。我的产品FBA涨了0.21的运费,我直接涨了3毛的价格。虽然转化率掉了点,但总比卖一单亏一单强。”他举了个例子, 自己的一款厨房小工具,成本15块,之前卖35块,利润5块,旺季费涨7块后他直接卖到38块,虽然单量从每天50单降到40单,但总利润从250块涨到320块。“少赚点单量,但总利润上来了值了。”
这种“小幅涨价、保利润”的策略,在一些客单价高、复购率强的产品上确实可行。比如卖家用电器的卖家, 旺季费涨7块,他涨价10块,老客户主要原因是信任品牌,价格敏感度低,销量影响不大;而新客户看到产品功能好,愿意多花10块体验,到头来总利润反而提升了。
反对派:“你涨你的价, 我卖我的单,内卷从不等人”
但马上有卖家反驳:“你卖20刀,你的竞争对手低价清仓,卖15刀,还敢涨价?不涨价都没什么单,涨价就更加难了。”深圳做3C配件的李姐就没敢涨价, 她的手机壳之前卖29.9,竞品降到19.9,她咬牙维持原价,后来啊单量从每天80单掉到30单。“现在就是保排名,等对手撑不住先倒下。”她说虽然利润薄,但至少还有现金流,万一涨价导致清库存,前期投入就全打水漂了。
低价内卷的战场上,总有卖家愿意“赔本赚吆喝”。他们通过压低供应商价格、压缩物流成本、甚至用劣质材料降低成本,把价格压到极致,然后靠走量赚钱。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让想涨价的卖家不敢动弹,一涨价就被抢走客户。
中间派:“偷偷涨, 慢慢调,别让买家察觉”
“挑小部分有涨价空间的产品涨价吧,拉一下整体利润也好。”广州做家居用品的王姐就是这么做的, 她有10款产品,选了3款竞品少、复购率高的悄悄涨价5块,其他7款保持不变,后来啊整体利润提升了12%。“慢慢来别让买家觉得突然贵了适应了就好。”她说 比如一款厨房收纳盒,之前卖29.9,她改成34.9,但增加了“赠赠赠”活动,送贴纸和清洁刷,买家觉得占了便宜,接受度反而高了。
这种“隐性涨价”策略,在很多卖家中很受欢迎。他们不直接提高售价,而是通过减少优惠、取消赠品、调整套餐等方式,变相涨价,让买家不容易察觉。比如之前买2件打8折, 现在买2件打85折,看起来折扣力度没变,但实际单价涨了;或者之前包邮,现在满100包邮,买家凑单时多花了几块,也算变相涨价。
涨价之外 这些“求生术”可能比跟风更靠谱
涨价不是唯一的出路,甚至不是最好的出路。在成本上涨的大环境下卖家们可以从自身出发,找找其他突破口。比如优化包装、做产品差异化、避开红海赛道,这些方法可能比跟风涨价更靠谱。
包装“瘦身术”:1厘米的厚度省出3块运费
包装“瘦身术”真不是开玩笑。杭州卖户外装备的张工发现, 他的帐篷收纳袋主要原因是尺寸超标,体积重比实际重量还重2倍,旺季费一涨,单件运费要15块。他重新设计包装, 把硬质外壳换成软质折叠,厚度从8cm缩到5cm,体积重直接降了一半,运费变成8块,虽然包装成本增加了2块,但单件利润反而多了3块。“1厘米的厚度省出3块运费,这账算得过来。”他说优化包装后产品不仅运费降了仓储费也少了主要原因是体积小,能放更多货到FBA仓,周转率提高了。
很多卖家都忽略了包装对成本的影响。其实包装体积重是FBA运费的重要计算方式,特别是轻抛货。比如卖服装的卖家, 把原来的纸盒换成真空压缩袋,体积缩小一半,运费直接降30%;卖电子产品的卖家,去掉多余的填充物,用定制泡沫代替,既保护了产品,又节省了空间。这些小改动,积少成多,能省下不少运费。
产品“差异化”:开模不是为了好看, 是为了“割”对手的韭菜
开模不是为了外观不同,而是为了满足别人满足不了的客户需求。深圳做宠物用品的刘哥发现, 市面上的宠物饮水机噪音都在50分贝以上,他家产品下来这款产品比对手多卖10%的价格,转化率提升了8个百分点。
产品差异化是摆脱价格内卷的关键。很多卖家开发产品时只想着外观不同,功能却大同小异,后来啊还是陷入低价竞争。真正有竞争力的差异化,是满足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卖母婴产品的卖家, 发现宝妈们担心奶瓶清洗不干净,他就开发了一款带紫外线消毒功能的奶瓶,虽然贵了30块,但销量却比普通奶瓶高20%;卖家居收纳的卖家,发现租房族需要可拆卸、不破坏墙面的收纳架,他就设计了免打孔款式,虽然成本高了10块,但客单价提升了50%。
避开“红海季”:10-12月不碰热卖品, 全年利润更稳
避开10-12月热卖产品,全年利润更稳。做玩具的赵姐往年都冲圣诞季的玩具, 后来啊2022年旺季费一涨,利润被吃掉大半,2023年她改做常年畅销的益智积木,虽然销量没旺季那么猛,但分摊下来旺季费的压力小很多。“全年匀着卖,比赌一把强。”她说 益智积木虽然单量不如圣诞玩具,但利润稳定,而且复购率高,客户买了一次还会买第二次、第三次长期来看比冲旺季更划算。
旺季热卖品虽然销量大,但竞争也激烈,运费上涨后利润空间更小。不如避开10-12月的红海,选择常年有需求的产品,比如家居日用品、个人护理用品、宠物消耗品等。这些产品虽然销量不如旺季爆款,但全年都有需求,旺季费分摊到12个月,压力就小很多。而且,常年畅销的客户群体更稳定,复购率高,不需要频繁推广,长期利润更可观。
数据说话:涨价到底能不能提升利润?真实案例给你答案
涨价到底能不能提升利润?不同产品、不同策略,后来啊完全不一样。我们来看两个真实案例,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案例1:涨3毛利润转正, 但转化率掉了15%
2022年11月,卖厨房小工具的李师傅发现,他的FBA配送费涨了7块,产品利润从5块变成-2块。他决定涨价3毛,把售价从35块提到35.3块。后来啊, 单量从每天50单降到42单,转化率掉了16%,但单件利润从-2块变成3块,总利润从-100块变成126块。他说:“虽然单量少了但至少不亏钱了等旺季过了运费降了再把价格降回去。”
这个案例说明,对于利润为负的产品,小幅涨价可以扭亏为盈,但代价是销量下滑。如果产品有差异化、客户粘性高,涨价的影响会小一些;如果产品同质化严重,涨价后销量下滑会更明显。所以涨价前,一定要算清楚“涨价后能赚多少,销量降多少才不亏本”,别涨了半天总利润反而少了。
案例2:包装缩小1cm, 单件利润多赚2.1元
2022年10月,卖家居收纳的王姐发现,她的收纳盒主要原因是尺寸超标,体积重比实际重量重1.5倍,旺季费涨了7块后单件运费要12块。她重新设计包装, 把厚度从10cm缩到9cm,体积重降了20%,运费变成9.6块,虽然包装成本增加了1块,但单件利润从2块变成4.1块,提升了105%。她说:“没想到1厘米的厚度,能省这么多运费,以后开发产品一定要先考虑包装尺寸。”
这个案例说明,优化包装是比涨价更稳妥的利润提升方式。包装优化不需要改变售价,客户感知不到,不会影响销量,却能直接降低成本。特别是轻抛货,体积重的优化空间很大。卖家们在选品时 一定要把包装尺寸纳入考虑,尽量选择体积小、重量大的产品,或者在设计产品时就考虑包装的紧凑性,从源头上降低运费。
写在再说说:涨价不是万能药, 但“躺平”只会更惨
配送费涨了7块,不是末日也不是必须涨价的理由。有人靠涨价挺过去,有人靠优化包装活下来有人靠差异化杀出重围。关键是别躺平,算清楚自己的账,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如果你产品有差异化、 客户粘性高,可以试试小幅涨价,把成本转嫁给一部分愿意付费的客户;如果你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敏感度高,不如优化包装、降低体积重,从成本上找利润;如果你不想冒险,避开旺季热卖品,选择常年畅销的产品,也能平稳度过成本上涨期。
在亚马逊这个丛林里不变的是变化,能活下来的,永远是那些愿意动脑子的人。配送费涨了7块,愁也没用,不如赶紧打开后台,看看自己的产品利润表,找找能省的地方,想想能改的地方。毕竟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