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深圳大卖单季营收9亿,这是不是C端成名B端爆卖的奇迹

9亿营收背后:深圳大卖的“C端B端双杀”是神话还是泡沫?

最近跨境电商圈炸了个锅——深圳华宝新能三季度单季营收冲到9.15亿,直接把便携储能这个赛道推到了风口浪尖。有人说这是“C端成名B端爆卖”的教科书案例, 工贸一体企业终于找到了从代工到品牌的破局密码;也有人摇头,质疑这种增长能不能持续,毕竟风口上的猪太多,摔下来的也不少。华宝新能到底做了什么?还是说这9亿营收只是偶然撞上了储能行业的黄金时代?

C端成名:社交媒体上的“品牌造神”运动

华宝新能旗下品牌Jackery能在海外火起来社交媒体的布局功不可没。翻看他们的TikTok账号,内容压根不是硬广,全是“荒野露营”“户外断电自救”这类场景化视频。2022年夏天 一条“用Jackery给无人机充电拍落日”的视频,在欧美区爆了50万播放,评论区全是“这才是户外神器”。这种内容把产品功能藏在生活场景里比直接说“2000毫安时电池”有说服力多了。

C端成名B端爆卖!深圳大卖单季营收9亿
C端成名B端爆卖!深圳大卖单季营收9亿

更狠的是他们在Instagram上的运营。官方账号没发过一张产品特写, 全是用户晒单:加州房车博主用Jackery煮咖啡,德国露营党用它在森林里开投影仪。这些UGC内容比官方宣传可信十倍。2022年Q3, Jackery在INS的互动率冲到了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粉丝数从年初的5万干到15万,关键是这些粉丝转化率极高——官网数据显示,INS来的用户购买单价比谷歌广告来的高40%。

亚马逊上的操作更直接。他们把“全球顶级品牌,销售200万台”这句话直接怼在标题页,还附上各国用户的review截图。有个细节很聪明:产品详情页里专门设了个“为什么选我们”板块, 对比杂牌时不说“我们质量好”,而是列第三方检测报告,“循环充放电2000次仍保持80%容量”,数据比形容词管用。后来啊2022年亚马逊储能类目BSR榜单, Jackery常年霸占前三,单个链接review数破万,这在3C品类里很少见。

B端爆卖:从亚马逊小卖家到欧洲零售商的“逆袭”

C端火起来后B端订单自然找上门。2022年10月,华宝新能突然宣布,德国子公司和Lidl签了《欧洲采购框架协议》。Lidl是什么角色?德国版沃尔玛,年营收超1000亿欧元的零售巨头,连沃尔玛都被它逼得退出德国市场。更关键的是 Lidl的采购门槛极高,供应商必须通过ISO9001认证、欧罗巴联盟环保认证,还要有年产能500万台的实力。

华宝新能怎么拿到这个单的?行业人士透露,他们准备了整整8个月。2021年底就开始对接Lidl采购团队, 不是直接谈产品,而是先提供“户外储能市场白皮书”,分析欧美露营市场增长数据、用户痛点,顺便把Jackery的用户画像塞进去——后来啊Lidl采购团队反问:“你们能不能给我们的会员定制一款小容量款?”这单合作直接让华宝新能2022年欧洲营收翻了3倍,Q3单季欧洲市场贡献了4.2亿营收。

有意思的是B端订单反过来又强化了C端品牌。2022年双11, Jackery在天猫国际的详情页加了“Lidl同款供应链”标签,转化率直接拉高25%。这种“C端背书B端,B端反哺C端”的循环,比单纯烧钱打广告划算多了。九安医疗的iHealth也玩过这招:先在亚马逊把血压仪做成Best Seller, 再拿美国政府的2亿订单,后来啊C端用户看到“政府采购”直接下单,客单价提高了30%。

争议:“奇迹”背后的三重隐忧

不过华宝新能的模式真有那么好复制吗?行业里不少卖家私下吐槽, 他们学Jackery做TikTok内容,后来啊播放量上不去;投亚马逊广告,ACOS比对方高20个点。问题出在哪?华宝新能有个被忽略的优势——他们2017年就开始做自主品牌, 前三年几乎没赚钱,把营收的30%砸在研发上。2021年储能产品迭代到第五代,才有了“2000次循环充放电”这个核心卖点。反观现在跟风的新卖家,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C端根本起不来。

B端依赖大零售商的风险也不小。Lidl虽然订单大,但账期长达90天而且要求“季度降价5%”。2022年Q4,华宝新能的应收账款同比增加了1.8亿,现金流压力肉眼可见。更麻烦的是 欧洲本土品牌Anker、Goal Zero也在盯Lidl这块肥肉,2023年初Goal Zero直接把产品价格拉低15%,华宝新能不得不跟进降价,单台利润少了12%。

还有个更现实的问题:储能赛道的风口还能吹多久?海关数据显示, 2022年中国便携储能出口额120亿美元,同比增长65%,但增速比2021年下降了20个百分点。欧美市场露营热退潮后需求会不会断崖式下跌?2023年1月,亚马逊储能类目BSR榜单前十,有3个品牌突然降价清库存,就是市场变冷的信号。

破局:深圳大卖们的“第二条腿”怎么走?

华宝新能的案例给深圳大卖提了个醒:单靠C端或B端都不行,得找到两者的平衡点。绿联科技的做法值得参考——他们2022年把TikTok账号的“户外测评”内容改成“办公室收纳神器”, 粉丝从8万涨到25万,一边给德国零售商MediaMarkt定制了一款带Type-C接口的 坞,单价比普通款高30%,还签了年采购500万台的协议。这种“C端场景细分+B端定制化”的组合,抗风险能力明显更强。

流量成本越来越高,也得在私域上下功夫。Jackery的做法是把社交平台粉丝引流到WhatsApp社群, 每周发“户外用电小技巧”,顺便推新品。2022年社群复购率达到28%,比独立站平均水平高15个点。深圳另一家大卖安克创新更狠, 他们把用户按“露营党”“摄影党”分组,不同组推不同产品,社群用户LTV比普通用户高40%。

再说说得回归产品本质。华宝新能能在Lidl拿单,靠的是研发团队200人的规模,2022年研发投入1.2亿,占了营收的5%。反观很多中小卖家,连个专职工程师都没有,产品全是OEM代工。储能行业的技术迭代速度比手机还快, 2023年主流品牌都在推“太阳能+储能”一体机,跟不上节奏的,很快就会被淘汰。

9亿营收之后 比“奇迹”更重要的东西

华宝新能单季9亿营收,确实惊艳了跨境电商圈,但拆开看,这背后是5年品牌积累、3年渠道深耕、持续研发投入的后来啊。与其羡慕“C端成名B端爆卖”的神话,不如学他们怎么把流量变成品牌,把订单变成壁垒。储能行业的竞争才刚开头, 那些能活到下一轮的卖家,一定不是撞上风口的猪,而是真正懂用户、懂产品、懂渠道的“长期主义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231.html